<p class="ql-block"> 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们来到了松兰山一处僻静的海滩。雨幕下,大海显得温柔,沉静,海水有节奏地拍打着沙滩。昨天下午去游览的半边山海滩则完全不一样,涛声如雷,浪头翻卷,大海显现着不同的性格。沙滩的质地似乎也不一样,松兰山是松软,半边山是“铁板沙”,脚踩上去有种沙质摒紧的感觉,脚印留不下多少痕迹。</p> <p class="ql-block">雨天松兰山海滩</p> <p class="ql-block">半边山的波涛</p> <p class="ql-block"> 尽管下着雨,游客们仍然兴致不减,打着伞向沙滩和海水的接触处走去,有两位年纪较轻的游客索性脱了鞋袜,撑着伞赤足走在水沙之间,享受着沙子和海水抚摸脚底的快乐。更多的人站在沙滩上观赏着海景。这里的海水因受长江口泥沙宣泄的影响,呈现出淡淡的黄褐色。</p> <p class="ql-block"> 在海滩的一角有一大片深褐色的礁石,突起在岸边,常年的风化和海水的冲刷,使它们表面充满了裂痕,参差不齐,吸引了我的注意。抵近观察,礁石表面都留有大大小小的凹坑,还有着密密麻麻的赘生物,那是一些海生的双壳类动物在此安营扎寨。想起了几十年前读初中时的一篇语文课文《雪浪花》,著名散文作家杨朔所写,文笔极为优美。主题是描绘了一位外号称作“老泰山”的老渔民,人老心红、勤勤恳恳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美好形象,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深情礼赞。文章开头即是对海滨礁石的描写,</p><p class="ql-block">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p><p class="ql-block">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錾子凿的,还是怎的?</p><p class="ql-block">“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扰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p><p class="ql-block">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也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p><p class="ql-block">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另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娘们,你们信不信?”</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片礁石印证了老渔民富有哲理的语言,也是我们年轻时那个时代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从地质专业角度说,海岸礁石出现这种状态是海蚀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岩石出现了这些变化。老泰山用渔民的通俗语言解释了这个地质现象,更重要的是他的话里用浪花作隐喻,体现了认准目标,团结一心,奋斗到底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雨下个不停,导游催促我们上车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海滩。在驶出景区的路上我们还看见了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和游乐设施,因为非节假日天气又不好,游人不多,我们旅游打了个时间差。作为一个老人,我感觉,除了看风景,有意识的对孩子们进行海洋知识科普乃至指导文学方面的描写,旅游,宣传,教育部门应该大有可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