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

穆启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走进森水 寻访红色足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姜亚芳</b></p> <p class="ql-block">  在祖国75华诞之际,走进蒲洼森水,寻访红色足迹,成为我们的最美行程。</p> <p class="ql-block">  10月3日,旭日东升,秋高气爽,刘文江老师、姜亚芳老师、穆启春老师、郑修华老师一行四人,对马安、森水、八里塘进行了实地考察。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一种情怀,一种对英雄的敬畏和对先烈的缅怀之情。这里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前沿,许多青年志士、革命先驱以民族大义为重,英勇斗争,不怕流血,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人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  森水村是挺进军司令员萧克带领挺进军司令部,指挥冀热察抗击日寇的英雄村庄。开车到森水村,要穿山越谷,蜿蜒绕行,由于山高路窄,只有极少的路段,能与相向而行的汽车错开;开车上行,需要不断地鸣笛,提示对方找地方会车错车。我们带着几分忐忑,谨慎慢行,终于到达了山路至高点,又在连通义合与森水的山洞前停下。山洞两侧写着一幅对联:“大山背后留一片美景乡愁的记忆、世外桃园过几日宁静朴实的生活”,横批是“静 敬 净”。远望来路,峰峦突兀,沟谷连绵,山林葱郁,若是在战争年代,这独特的地理环境可谓是易守难攻啊! </p> <p class="ql-block">  穿过山洞,开始下行,我们很快就来到森水村村委会。村委会包村干部隗合忠,得知我们的来意很高兴,也很热情,于是便开车带我们到了当年萧克将军指挥战斗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四合院,坐落在一道山岭下的沟谷旁。走进院子,房子是经过后人修整过的,但依然是山石砌墙、石板盖顶,保持着它的原姿原貌。走进厢房,室内土墙土地,一侧摆放着老式木柜、木箱,一侧是农家土炕,墙上贴着萧克将军的图像。看着这简陋的房屋,萧克将军的英雄形象便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1940年由于森水村山高、坡陡、沟深,进村的三条路不论从哪个方向都十分隐蔽,也十分困难,乡亲们彼此十分熟悉,遇到生人都很警觉。刘文江老师介绍说,当时只有三个排的兵力在此守卫,由于安全保密工作做的好,日寇先后几次搜索扫荡,都没能探听到挺进军司令部的消息。萧克将军驻扎在森水村期间,正是指挥平西抗日根据地最紧张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军区机关的工作是保密的,对外公开是八路军在此“疗伤”,而不透露指挥作战,所以这里的老百姓一直流传着“萧克疗伤”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在军区机关驻扎森水村的日子里,萧克将军与当地百姓一起,过着艰难地生活。他在这里指挥冀热察挺进军七团和九团与日寇作战,一份份情报传来,一份份命令又从这里传出,狭小的房间里,油灯常常整夜地亮着。当时随部队前来森水村的,还有几名边区抚育院的儿童,他们被安置在村民各户家中。部队伤员由部队卫生所负责,个别轻伤员也住在老乡家里。村中的妇救会,为战士们缝补衣服、做军鞋、问寒问暖,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9月底部队接到通知,便转移到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至9月,部队在这里住了不足三个月。八十多年过去了,硝烟已经散尽,革命的足迹却永远留在了大山深处。这片峡谷曾经有过激烈的战斗,也传颂着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追寻历史记忆,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心,让红色血脉不断传承。</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0月4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森水村委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庆祝祖国75华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