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书画与现代空间\一个具有哲学意涵的话题\中国书画天马行空的意态在现代空间中的自由度\中国画大写意式微论是对中国画道器辨证的无知</p><p class="ql-block">(插图现代空间为电脑合成其中为王兆平书画作品\文\墨尘碎语\王兆平画语)</p> <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艺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成为世界绘画艺术中最亮丽的一极。</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蕴含着其它绘画艺术所不具备的三个观念和三大要素:</p><p class="ql-block">观念一:</p><p class="ql-block">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天道是乾旋坤转的生生不息,人是主观意识的载体,天人合一,人物二忘,是中国书画一生二,二生万终归于无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观念二:</p><p class="ql-block"> 《气韵生动》 气是生命,韵是音律,他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特征。</p><p class="ql-block">观念三:</p><p class="ql-block"> 《师法造化,中得心源》道器並存原则,重在以性心为旨归的东方神秘主义和浪漫主义滥觞。</p><p class="ql-block">三大要素</p><p class="ql-block">1 澄怀味象的方法论 ,线性演绎的美学品格。</p><p class="ql-block"> 2 建立在中国玄学禅理之上的,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意涵。</p><p class="ql-block">3 形而上的人文情怀即意、韵、情、趣、品、韵、文、神所铸成的生命本象建树起来的挌局、品味、气息的高标,成就了世界上独无仅有的東方神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守正才能创新。以传统纵深坐标作为立足点,在现代无限延伸的横截面中寻找绪多契合,成为一个锥形的容积量,使作品即有传统的深度又有现代的视野和维度。</p><p class="ql-block"> 现代派前卫,但否定淀积和厚度,当平面无极延伸逾越了艺术和非艺术的极界的同时,也递给了自已一条致命的绞索,现代派必然成为艺术史上一个激情和悲壯的段落,而中国画的玄妙,更契合后现代的包容与宽泛。现代派留下的整体,单纯,魔幻,抽象的视觉遗产,成为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的现代镜象。</p><p class="ql-block"> 其实好的审美在高端是通的,中国书法千年之前就玩到了抽象,而且投入了书家的身家性命,使中国的线性有了性灵,促成中国书法和绘画被整合在一个源头上,中国人的线条成为世界上最玄质最优美的线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黑白,疏密,造险,得势、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属于哲性思维。</p><p class="ql-block"> 平面构成,节数移位和几何定律,是无情感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自然景观,是混沌和杂芜的外在光色。</p><p class="ql-block"> 看似风马不相及,但在抽象律动中有其通约性。</p><p class="ql-block"> 通常是以中国书画的哲学思辩来统领全局,平面构成的装饰性和形式语言只能作为隐形框架深藏不露,</p><p class="ql-block">自然景观,如蒸腾的热土,在表层涂上一沫重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形上形下的私语,也是人物双泯后的大自在。企图打破新的不深,深的不新的魔咒,看上去没有陳腐气息,但偏偏又是从传统那里走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变革的年代,大浪淘沙,伴随着浮操和急功近利,要傲立世界,必须先净化艺术生态。</p><p class="ql-block">1 机巧和对外部光色的过分迷恋被误读为创新。</p><p class="ql-block">2,阀化初现,艺术本体逐渐空心化,批评成了世俗的调味品。巨眼缺乏,话语权不能只靠行政力撑着。</p><p class="ql-block">3 市场和资本使艺术本体异化,“耳鉴”怪胎使诚虔而执着地长途跋涉的艺术家被逐惭边缘化,</p><p class="ql-block"> 4 各种艺术形态难成合力,国展带偏方向,书画人材批量速成,殿堂级学术机构成为平庸作品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在微观上神致隽逸,是鉴赏中国画优劣的本质,图式上强作旷远,细节上烂笔墨猪,或能逞于一时,但终經不起时间的拷问。</p> <p class="ql-block"> 一切声色,过而不留,通而不滞,一落言筌,便成谬误,若经道破,已非真实,粘着于物,拘泥于形,着眼于表象,罗列于纷繁,即为瞬间虚妄,道既失,神之不逮。</p> <p class="ql-block"> 在极度矛盾中构建起某种平衡,以诚虔的情感颤动去超越常规的言说方式,进入一种“天地无物,物我无物,虽无物,未赏无物”的独行与孤寂。</p> <p class="ql-block"> 平面构成法则的渗透,成为美术作品当代性的一个表征。但这只是这一命题一个刃面,而在另一面,却又给我们摆了一道世纪迷局:形而上的心性诉求被几何级数、轨迹移位等学究式的定律所偷换。</p> <p class="ql-block"> 远是一种境界,致远是神往,乾坤阔大,远能以心感物;远能通变于苍穹大框;远具有濛浑而不确定的张力;远有婺八荒、通六合的随心飞扬。</p> <p class="ql-block"> 天地玄览,寂寞求音。蕴含着性灵中撷取内相性生命痕迹,以阴阳、吐纳、奔湧、裂变直奔哲性智慧和生命本象。这是中国画局部力量比西方现代派的视觉暴力更胜一筹的内在逻辑,微观神韵是西方现代派天然缺失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一个局部中发现现代审美中平面.开阖.疏密中会感应到一种反差的力道和视觉张力,一种不确定的游怡和恍惚,这或许是中国画现代路演中的一个启示。好的局部具有比西方现代派更耐看的内生性因素。</p> <p class="ql-block"> 胜于丘壑为能,胜于笔墨为逸,得笔墨之机,隨意神游于艺,初不如是而忽如是者为神。</p><p class="ql-block"> 随意是水墨流韵中的急性拿揑,无心而隨物游行,随机而忘其所以,不以迹用,而从神用,</p> <p class="ql-block"> 凝思、悟对、迁想、穷化,逐渐演变成抽象的狂热。另一个派生出来的流行手法,是写实加外在构成,使大量山水画作品,品藻乖滥,侫伪雀起。</p><p class="ql-block"> 厚积于心,才能在某个瞬间和客观世界的一个契合点上碰出火花,这在西方称之为灵感,在中国便成了玄奥的禅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心源在抽象内在演进序列到外观体念之间找到一个陌生的桥梁,並建立一种相对规范的表述方式这就是东方程式,东方程式容易被墮性异化成某种固化了的套路,只有当个体心性的自觉不断促使程式的嬗变,才能使心源放逐于千里,程式在动态中才能永保鲜活</p> <p class="ql-block"> 当西方哲学家津津乐淘地大谈醉态的酒神精神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早己把文字玩到了抽象。 以行无辙迹、纵意所如的自在,实现了意对物状羁束的解放,玄远所旨的东方神秘主义,成为中国画文化种性的继承中,一个绕不过去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饱满中留点残缺;透明中隔一层氤氲;明白中带三分糊涂。忘虑释形,独具慧眼,不以迹用,而以神用。</p> <p class="ql-block"> “道”是阴阳,是开阖,是形而上,是执于静便是动,是一生万而终归于无,是真,是虚,是无限,是万物之所以然。 </p><p class="ql-block"> 气韵生动, 气是生命,韵是音律,是个性化的节奏。禅房木缘机械单一,只有放到云扳梵音中或有韵致。</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在形而下的花样翻新和边缘无限扩张,作为中西文化交会的第一轮形态己失去了魅力,曾一时提振过视觉神经的刘国松肌理,留下的是些许的倦意,只有骨法用笔才能在傍通和远瞻中给你超乎寻常的判断力,纷繁中找到初原的真率。</p><p class="ql-block"> 抽象形态单纯和整体,颠覆了传统笔墨一波三折的靡弱,或是现代视觉的外在表征。用得好左右逢源,用得不好会远离心性。</p> <p class="ql-block">《王兆平简介》 </p><p class="ql-block">1945年生于浙江定海</p><p class="ql-block">2001年定居上海 </p><p class="ql-block"> 中圉美术家协会会员 </p><p class="ql-block"> 上海书画院画师 </p><p class="ql-block"> 重要奖项 </p><p class="ql-block">浙江省首屆青年美术作品展《银奨》 May 中国水彩画大展《银奖》 全国第十屆美展——上海展《艺木獎》</p><p class="ql-block"> 发表文论</p><p class="ql-block">《哲学家 艺术家》——《荣宝斋》</p><p class="ql-block">《图式批判》——《美术報》 </p><p class="ql-block">《笔性的墮落》——《书与画》</p><p class="ql-block"> 《在时尚矯情中回望》——《上海美术》 </p><p class="ql-block">《现代民间美术的存在意义》——《美术》《人民日报》 </p><p class="ql-block">《墨情碎语》——《美术报》</p><p class="ql-block"> 《隨感二则》——《书与画》 </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的抽象因素》——《浙江美术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