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里行

夏和平

<p class="ql-block">  金秋时节,游罢川西北高原,沿涪江蜿蜒而下,来到蜀北小城江油。此处地偏人稀,却声名显赫。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在江油一个叫做青莲乡的地方,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他便注定会给这片土地带来荣耀。如今,历史走过一千三百多年,这片古老的土地早已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李白故里。</p> <p class="ql-block">  翌日一大早,我们去李白纪念馆参观。从下榻的宾馆出来,沿诗仙路往东行走,过一道石桥,转右手进入一条小街。小街古色古香,叫文风街,李白纪念馆就坐落在文风街内。迎面是一栋不大的仿古建筑,廊檐下挂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匾额“李白纪念馆”,黑底白字,十分醒目。两侧的立柱上刻写着一副对联,上联:“酌酒花间磨针石上”,下联:“倚剑天外挂弓扶桑”。往前走,大门两侧又有一副对联:“古今尊国士”“中外仰诗仙”。虽然时间尚早,纪念馆已经人来人往,除外地来参观的游客,多半是本城居民。纪念馆地处城区,林木幽深,流水潺湲,是邻近居民休闲憩息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江油这样一个小地方,能走出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实在是这座小城的幸运。据史书记载,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因走私铁盐被流放到西域碎叶(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这些都是隋朝时候的往事。谁也想不到多年以后,到了唐朝,李白的父亲李客会携家带口,从遥远的西域潜逃回来。他没有选择别的地方安身,而是选择了蜀北一处偏僻之地落户。由是,江油才有幸成为李白故里;由是,我们才有幸在这里凭吊先贤,瞻仰遗迹。</p><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是一个不小的广场。广场两侧厢房对望、绿树成荫。正面照壁上面刻写着“李白故里”四个大字,红底白字,十分醒目,这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题写的。照壁两侧各有一门,穿过门洞便来到院内。院内林木森然,楼阁矗立。居中有一池塘,池塘里挨挨挤挤长满荷叶。盛夏已过,荷花早已凋零,唯荷叶还张着一枚枚绿色叶片,回味着夏日胜景。池塘中央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像,那是一位头扎方巾、身着长衫、面目英俊的翩翩少年,这少年便是李白。绕池塘一周,有太白堂、故园情、太白书屋、古风堂、晓雅斋、归来阁、醉仙楼等仿古建筑环水而建,高低错落,各具形状。细细参观这些楼阁,读文字图片,李白的生平事迹便了然于胸了。</p> <p class="ql-block">  公元701年2月28日,李白降临江油青莲乡。这个婴儿看上去与普通孩子无异,却是个天赋异禀的神童,注定有一天会成为大唐诗坛的煌煌巨星。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已有诗赋流传于世。十八岁时,李白为潜心苦读,隐居于附近的戴天大匡山中,拜纵横家赵蕤为师,到周边江油、剑阁、梓州等地游历,学识见闻不断增长。二十多年后,李白于长安写下《蜀道难》,想必便是这个时期游历剑阁的结果。其诗气象宏伟、境界阔大,一嗟三叹,生动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的壮丽景象,成为李白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李白二十四岁离开家乡,从此萍踪不定、飘泊四方,直至六十一岁病死安徽当涂,再也没有回过蜀北故土。那个时候蜀道艰难,出入不易,许多名流雅士(如东坡居士)离开蜀中后,皆如崔颢《登黄鹤楼》一诗所云:“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李白并非薄情寡义之人,他离家后,先后到如今的成都、眉山、重庆等地盘桓,于出川前写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通过描写月夜舟中所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依念之情。李白出川后,颠沛流离,饱受挫折,使他时常回想起远在蜀北的家乡。二十七岁时,李白写下《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诗,诗人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李白号“青莲居士”,这是他把家乡地名作为了名号,目的是不忘自己出生的地方,牢记自己生命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李白纪念馆里,我惊奇地发现竟有一个杜甫堂。这是一座小巧的单体仿古建筑,门额上挂着“杜甫堂”牌匾。进入门厅,是杜甫的坐像,四周板壁上嵌刻着杜甫最具代表性的诗作“三别”“三吏”。在一个人的纪念馆里设置另一个人的馆场,我还是首次见到,却并不觉得违碍。在唐朝诗歌星空中,李白、杜甫可谓双子星座,一个被称作“诗仙”,另一个被称作“诗圣”;一个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另一个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可谓珠联璧合、双星闪耀。李、杜二人不仅把诗歌写到了极至,而且结下了深厚友谊。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位神交已久的大诗人一见如故,彼此欣赏。二人一起寻仙访道,谈诗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日月会”。</p> <p class="ql-block">  李白胸怀抱负走出夔门,年轻的他以为有才华便能赢天下,而现实却给了他深刻教训。为了实现抱负,公元730年,三十岁的李白初入长安。在这座宦门似海的京城里,李白寻找各种机会推荐自己,却并未得到王公贵族赏识,更没机会接近权力中心,可谓抱兴而来,败兴而归;公元742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再入长安。此次经贺知章推荐,李白受到唐玄宗赏识,任翰林供奉,为皇帝写诗娱乐。这样的境遇与李白赴京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万丈有着太大的落差。桀骜不驯的李白很快便厌惓了侍弄权贵的生活,加之受小人谗谤,便上书玄宗皇帝请求“还山”,玄宗“赐金放还”。两次入长安,使李白认清了社会现实,写下《行路难》(三首)。这三首诗反映了李白不能施展政治抱负的苦闷、迷茫和绝望,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呐喊。自此以后,李白再也没有踏入过长安城。</p><p class="ql-block"> 理想的破灭,仕途的不顺,虽然毁灭了李白的政治抱负,却成就了一个伟大诗人。长安的经历,使李白对社会有了更深认识,对人生有了更多思考。离开长安后,李白淡忘官场,广交朋友,四处游历,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的诗歌,《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都是烩炙人口的诗作。</p> <p class="ql-block">  离开李白纪念馆,我们又驱车去了距市区十多公里外的青莲镇。这里青山逶迤,碧水蜿蜒,是李白从小生活的地方。尽管时间过去了一千三百多年,如果这些山有灵性、这些水有灵性,它们一定还记得李白少小时的模样。为了纪念从这里走出去的翩翩少年,这片乡土规划修建了“李白故里旅游区”。看着那些飞檐翘角的牌坊,看着那些红柱黑瓦的廊道,看着山顶上高高的楼阁和广场上伫立的李白塑像,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千年之前,我看到一个少年走在青山绿水间,正在朗诵他十五岁的诗作《初月》:“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