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行者56</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308610</p> <p class="ql-block"> 9月9日下午,我们的游轮停靠到了新奥勒松的码头,登上了有着“小型联合国〞之称的新奥勒松小镇。</p> <p class="ql-block"> 新奥勒松地处北纬78度55分,比朗逸尔城更靠近北极点。</p> <p class="ql-block"> 17世纪初,瑞典人就在这个地区发现了煤炭资源,直到20世纪初,挪威人才开始在这里开采煤矿,但是时开时停,1962年这里发生了矿难,造成了21名矿工死亡,挪威内阁因此集体辞职,煤矿生产也停止了。这个停在海边铁轨上的小火车,就是当时开采煤矿的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新奥勒松是位于斯瓦尔巴群岛的一个科研基地了,1920 年,这里建立了第一个科研设施——克瓦德胡肯的地球物理站。1968 年起,挪威极地研究所在此设立了常驻机构。从 此,新奥勒松的科研和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到 2021 年,来自 11 个国家的 18 个机构在此有或多或少的常驻,其中五个机构全年活动,其余主要在春夏秋季进行野外研究。中国也于2004年在这里设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p> <p class="ql-block"> 奥乐松小镇有几十栋房屋,这里没有常住居民,来的大都是旅游和考察人员,虽然这里没有常住居民,但新奥尔松邮局、博物馆、小卖部、码头、机场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 新奥勒松拥有壮丽的极地风光,如连绵的雪山、巨大的冰山、澄澈的湖泊等。这里的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但也极为独特,是众多极地生物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 新奥勒松位于峡湾的南部岸边,峡湾深入内陆,海水清澈湛蓝,整个小镇被冰川环绕,冰川不仅是美丽的景观,也是研究冰川学的重要对象。</p> <p class="ql-block"> 我们登录科考小镇后,就直奔中国北极黄河站。</p> <p class="ql-block"> 中国北极黄河站是极简的火柴盒形状,房子的颜色是中国红,装饰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门口两对石狮子镇宅。</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每个中国游客都会在中国北极黄河站的门口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和探险队员Sofia合影,地理硕士,对北极地理和冰川都有研究。</p> <p class="ql-block"> 这个远处树立的铁杆,就是上世纪初挪威人乘飞艇探索北极点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 挪威的科考楼,是小镇上所有科考站最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老邮局,现在看只是一个历史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新奥尔松博物馆,主要是煤矿开采的图片和遗物。</p> <p class="ql-block"> 新奥勒松超市。</p> <p class="ql-block"> 新奥勒松属于极地气候,冬季寒冷漫长,从10月下旬到次年2月下旬,有长达120多天处于极夜,因此,新奥勒松有全年常住人口只有 30 余人,夏季人口会增加到 110余人。游客都是夏天坐游轮来,不会在此住宿。</p> <p class="ql-block"> 夏季相对温暖但短暂,这是小镇最热闹的时候,来参观的游客会比科研人员多。</p> <p class="ql-block"> 小镇中央,有著名的挪威北极探险家是罗尔德·阿蒙森雕像。挪威人认为,他是第一个飞越北极点的探险家,也是同时到达地球两极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但美国人认为,第一个登陆北极点的人是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1909 年 ,皮尔里带上得力助手马修·汉森,挑选了 4 个强壮的爱斯基摩人,组成了向极点冲刺的突击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行进,他们乘坐着雪橇,穿过 冰原,走过漫无边际的大雾,终于到达了北极点。</p><p class="ql-block"> 不管谁先登陆,都是创造历史的人,要向这些勇于探索新世界的先辈致敬。</p> <p class="ql-block"> 新奥勒松是北极熊的活动区域,北极熊数量较多,因此在新奥勒松活动探险队员都携带枪支。</p> <p class="ql-block"> 在科考小镇也是不允许离开街区,街区边缘都有这种提示北极熊的标牌。</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新奥勒松科考小镇,壮丽的自然风光令人陶醉,仿佛置身于纯净的冰雪世界,被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感受着人类探索自然的勇气与决心,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留下难忘而深刻的印象。这里充满极地风情,科研氛围浓厚,对置身恶劣环境中的科研人员点赞,更要为中国科考人员为探索和开发北极鼓劲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