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二三事

行走天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上世纪的文革中期,家中遭遇变故。远在雪域高原工作的父亲,几年间音信杳无。家中少了经济来源,全靠母亲一人的微薄薪资,聊以支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费用和日常支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彼时,我们家中四兄弟正值“知青”的适龄年纪,无一幸免,自1969年至1975年间,先后都加入到上山下乡的知青洪流中。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都知道,每个家庭如有一个知青下乡或支边,都是家中父母的一种远方牵挂。而且,每个知青都会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我们家中有四个知青,就犹如是四座大山,沉重的压在了母亲瘦弱的肩膀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交通并不发达。特别是农村山区,赶场都要走数十里山路。如果要回一趟重庆家中,更要坐船或坐车,甚至走百十里山路方能如愿。而其中的费用,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记得当时一个知青回家的来回路费和要带的盘缠,以及要带的各种物品,还有需添置的衣服,加起来就相当于母亲的半月薪水了。如果春节四个兄弟一起回家,那母亲就更不堪重负。可是,母亲盼儿归的心情,宁愿节衣缩食,也要把儿女的衣食住行安顿好。为此,母亲就走上了借钱过日子的道路。这个月找关系好的同事借20元钱,下月发薪水后把钱还了,再找另一个朋友借30元钱,以此循环度日。况且,我们四兄弟当时在农村劳动,年底才能分红。母亲还得按月从省下的薪水中,给每个儿子寄上几元钱,算下来也相当于母亲的半月多薪水了,现在想起来也真是泪奔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艰难困苦的家庭生活,靠着亲朋好友的相助以及自身的坚强,母亲硬是用柔弱的肩膀扛了过来。及至1976年10月以后,国家发生重大变化,政策也有了很多的改变。下乡几年的知青也陆续回城,并安置了工作,父亲的问题也平反了。母亲才用父亲的抚恤金把借款一一都还清,家中的日子也慢慢的走上了正轨。借钱的事,是时隔多年后母亲才给我讲述的。那些年,我们年少并不懂事,只知道伸手向家里要钱。虽然也知道家里困难,却不知做母亲的有天大的难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风渐起,旧岁已远。母亲离开我们虽然已有七个年头了,但母亲的那些岁月往事,却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我也时常在睡梦中与母亲相见。母爱伟大,我们却无以回报。明天就是母亲96岁的诞辰了,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