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西祁县,一座晋中小城“吹”出“玻璃器皿之都”。</p><p class="ql-block"> 玻璃主题公园、玻璃文化艺术中心、玻璃文化会展中心……在今夏一个凉爽的午后,行走在山西祁县县城,入眼即是玻璃元素,某栋毫不起眼的建筑后面,可能就隐藏着一家出口世界各地的玻璃生产企业。</p><p class="ql-block"> 祁县,被誉为“中国玻璃器皿之都”,每年生产玻璃器皿超过20亿件,产品包括酒具、茶具、果盘、花瓶和工艺品等10大系列8000多个品种。G20峰会国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卡塔尔世界杯、北京冬奥会都使用过祁县生产的玻璃器皿,茅台、五粮液等配置的高端酒具以及风靡一时的网红猫爪杯,也都产自这里。</p><p class="ql-block"> 依托玻璃器皿产业,祁县跻身“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玻璃产业每年缴纳税款几千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万多个。2022年,祁县入选山西省首批“十大特色专业镇”。一个深居内陆的古老县城,如何依托特色产业释放“镇”能量,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 “吹”出来的底气。“走在大街上就能看到很多外国人。”国家税务总局祁县税务局办公室的高世峰出生于1993年,是土生土长的祁县人。在他眼中,玻璃一直是祁县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祁县“一带一路”合作区规划展示馆,记录着这张“名片”的前世今生。300年前,晋商开辟了纵横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将中国茶销往世界,同时带回了国外的玻璃制品及其制作工艺。岁月轮转,玻璃产业在祁县落地生根,繁衍至今。从明清时期的玩具琉璃咯嘣,到后来的吹制油灯罩、马灯罩,再到如今的玻璃器皿,祁县玻璃产业持续迸发着活力。</p><p class="ql-block"> 人工吹制玻璃车间,1500摄氏度的高温玻璃熔炉边,几十个汗流浃背的工人们挑着糖浆般黏稠的玻璃原液来回穿梭,忙而不乱。</p><p class="ql-block"> “最关键的技术是‘吹’。”吕瑜洁是“中国日用玻璃行业工匠”获得者,吹制异形醒酒器是他的拿手绝活。“人工吹制是祁县玻璃器皿的一大特色,工艺复杂,机器难以取代。”他告诉记者,吹制技艺中取料是关键的一步,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手感,一次取料,不能增减,料太多吹出来的成品就会厚,美观度差。到了吹制时,工人要一边吹气一边迅速转动空心金属吹杆,让玻璃坯在模具中均匀受力成型,这一步也非常考验技术。而一些异形的玻璃器皿,没有模具,完全倚仗老师傅的个人手艺。“吹制师傅一天的工资有300多元。”吕瑜洁笑道,“可以说,每一件人工吹制的玻璃器皿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在祁县,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玻璃器皿行业。国内市场60%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80%以上的人工吹制高脚杯都产自祁县。在国际市场上,祁县2022年玻璃器皿出口额达1.8亿美元,占全国玻璃器皿出口额的22%。祁县也因此获评“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近年来,祁县玻璃器皿出口退税逐年增长,2022年达到1502.46万元。</p><p class="ql-block"> “我创新,我生存”“精诚团结,求实创新”“我创新,我生存”“创新引领,共享发展”……在祁县各大玻璃企业的办公楼和厂房,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创新”。“创新”二字,对玻璃企业而言有特殊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祁县玻璃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末,世界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中心开始由欧洲向中国转移,拥有技术基础的祁县抓住机遇,不到10年时间,玻璃器皿企业迅速增加至160户。与百事可乐、宜家、家乐福、英国玛莎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建造的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里,摆满了七彩斑斓、大小形状各异的玻璃制品。巨大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铺满墙面,中东、东南亚、欧洲、中非等地区的出口路线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公司一直在创新发展工艺玻璃。”董事长李健生说,祁县玻璃产业注重差异化发展,不同玻璃企业有不同的产品定位、发展方向甚至固定市场。红海玻璃瞄准的中东市场,以色彩艳丽、工艺精美为特色,匠人运用手工套色、花挺、混色、热粘等工艺,制作出的玻璃器皿就像一件炫目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目前,祁县有各类玻璃生产企业53家,包装、运输、模具、原辅材料供应等上下游及手绘、描金、刻花等深加工企业200余户。</p><p class="ql-block"> 共享“晶”彩未来!“这个杯子是专门喝红酒的,这个是专门喝香槟的,这个是专门喝果汁的,不能混着来。”在山西东玉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展厅,行政经理李佳奇介绍着一排杯子的用法,顺手拿起一对高脚杯轻轻敲击,发出一声清脆的回声。“我们公司的特色就是这种人工吹制的无铅水晶玻璃,敲击发出的声音有金属质感。”</p><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玻璃制品逐渐成为轻奢文化的一部分,很多家庭需要高品位的杯子装点生活,给玻璃器皿企业转型带来广阔的空间。“过去我们的产品八成出口国外,现在反了过来,八成供应国内市场。”东玉玻璃经过产业调整,现在瞄准国内中高端市场,打造了baer、东久、朗娜、诺特4个国内知名品牌。baer品牌的一套保龄球形状的白酒杯,格外入目。</p><p class="ql-block"> 廖军说:“一个产业有没有活力,要看它能不能吸引年轻人。你看到了,我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愿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续写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