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于1937年一卒于2024年,享年88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沉痛悼念父亲大人》的追悼词</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5日)</p><p class="ql-block"> (郑 建 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各位来宾:</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主持父亲大人的追悼大会。并代表家属向所有到会的亲朋好友和来宾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礼!</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人因寿高体弱,疾病缠身难治,于2024年10月3日上午11:10在家离世。享年88岁。遵照父亲生前遗嘱,丧事一切从简,不周之处,敬请包涵原谅。</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是诚信守德的一生,是勤劳奋斗的一生,是为人善举的一生,是艰苦朴素、克勤克俭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解放初期,就读于侏儒功德林私塾两年,系统攻读了《增广》《六言杂志》等古文。反复操练了书法和珠算。毛笔字和钢笔字刚劲有力。加减乘除全部在算盘上敲定完成。是湾里早期文化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他先后担任过铁炉六队会计和生产队副队长。他把会计工作做到了极致,将社员劳动收益,通过预算决算、精准核实分配到了每家每户,从无差错,赢得了大家的好评,湾里人都叫他"老先生"褒称。在兼任副队长时,以无私勇敢的决心,带头以身作则,深入田间地角,组织和安排社员不误农时,战春播,抢秋收,一环套一环。全心身履行一个副队长所赋于的职责,不负众望。</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人一生养育了我们四个儿女,为我们衣食住行、上学读书和成家立业,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和劳累奔波。为我们成长提供了宽松环境,也让我们感悟到了他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治干″的父爱博怀。深情怀念父亲大人的海恩厚德。</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人虽然与我们长辞了,但他德望永驻,音容永存。他那种劳动人民本色的高贵品质,那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那种挑战困难不屈不挠的刚强毅力,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并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人驾鹤西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们儿女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他老人家遗志,勇于探索创新,敢于挑战未来,不辜负他老人家的遗愿,发挥我们每个人主观能动才智,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已应有贡献!</p><p class="ql-block"> 最后,愿父亲大人安息九泉,也愿父亲大人佑护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永炬光明耀斑澜,</p><p class="ql-block"> 秋实春华展风范。</p><p class="ql-block"> 千载情缘难割舍,</p><p class="ql-block"> 古训家教行致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5日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3日上午在侏儒街上童良政诊所因痛风输液时,突然浑身颤抖,行走困难,急请塆里熟人王火元师傅用麻木拖至家中,就停止了心脏跳动确认离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幺父李永秋生平(家庭大事记)和学习工作简历及从农承包创业纪实录</p><p class="ql-block"> (1937一一2024)</p><p class="ql-block"> 幺父李永秋(生于1937年10月28日,卒于2024年10月3日)享年88岁。系蔡甸区侏儒山街铁炉村六组(沿湖岭)人。双姓家族,其父郑行成在旧社会因家里人多贫穷,为创业成家上了李家门,与李氏名菊联姻。并改为姓李名业成。在李家养育了四个儿女(长子李永安、次子李永秋、长女李焕香和次女李春香)。幺父李永秋又名郑举秋。</p><p class="ql-block"> 1950年(13岁),其父李业成(长年累月在外串百家门,吃百家饭,从事木工有着精湛高超手艺,十里八乡知名度很高,维系10口之家生活,是家里顶梁柱),供资幺儿子李永秋到侏儒功德林私塾学校读书两年。如果当初家庭经济条件不殷实,一般是很难入读的。</p><p class="ql-block"> 1966年(29岁)合作化时期,先后担任过铁炉大队六小队会计和生产队副队长,任职20余年,赢得好评,不负众望。</p><p class="ql-block"> 1989年(52岁)离开生产队,分别到洪北外垸西子山、原种场和县农中承包农田达22年,直到74岁干不动了,才回家休养生息一心养老。在承包22年期间,与老伴一起到洪北外垸安营扎寨,日守田园,夜居茅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说不完的苦与累,讲不尽的酸与辣。投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营棉花、大小麦套种、芝麻、西瓜等农作物。时而亏损,时而盈利,收效甚微。俗话说得好,什么东西贵在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承包县农中40亩棉花地期间,硕果满满,每年可赚2万多元,连年创利增收。赢得了他人生丰厚的第一桶金。将这桶金把自家穷舍改建成了140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楼房,当初在塆里还是风光耀目的,无不羡慕。</p><p class="ql-block"> 1999年(62岁)12月4日,长子郑新国(36岁)因高血压突发,经县十三医院抢救无效,英年早逝。所有至亲家人无不泪奔,无不惋惜恸悲。我连夜把幺父从侏儒铁炉村接到医院,为他擦身更衣送往殡仪馆,随后三天在长子(郑新国生前曾在侏儒镇中心小学任民办教师,后自学考试获得成人大专文凭,我又将他安排到汉阳县第二建筑公司任办公室主任)上班单位即县二建公司处理善后。第三天将其骨灰盒捧回铁炉沿湖岭平安落葬。62岁的幺父饱尝了老年丧子的坎坷恸悲。但他没有被丧子之痛击垮,没有沉沦倒下,深知活着的亲人还要继续生活,还要为子孙后代奋力前行。</p><p class="ql-block"> 2006年10月份,记得我们全家到铁炉沿湖岭同幺父的子女们一起,共同为他做了个七十大寿,在他家里举办了一桌生日宴。我为幺父和幺娘俩老各买了一套新秋装当日就穿上,生日宴桌上幺父戴上皇冠,我们为他摆上生日蛋糕,点燃生日蜡烛,唱起生日歌曲,大家拍手祝福他老人家身体健康,生日快乐!生日气氛格外温馨,也格外热闹,他俩老高兴至极。</p><p class="ql-block"> 2009年(73岁)清明,修建李氏家族陵园。我与幺父十年前有修建陵园动议,终于在这年清明如愿以偿。这天,细雨绵绵,我们全家和幺父全家一起早早来到幺父自留地上修建无封闭简易陵园。 一是幺父与我到我祖父和我父亲50多年前原葬地查无坟迹的地方,取了少量黄土分装两瓷坛,分别用红绸布包裹,将空坛视作我祖父和我父亲骨灰坛,由道士马元佑先生明路开道,按乡下习俗明导落墓。我们叔侄俩将包裹红布坛子抱回沿湖岭李家台陵园落墓。二是将原分散墓碑集中迁移至陵园。並将祖母坟墓移迁与祖父合墓立碑。我父亲重新建墓立碑,堂弟郑新国之墓也移迁到陵园。按辈分排序三层。三是雇请泥工师傅筑建墓碑。四是所有大理石碑与文由我在蔡甸购买雕刻完成后用车装运到陵园,所有成品墓都是幺父在侏儒购买拖回的。陵园平常全靠幺父管理。每年大年初一或清明,我们李氏家族亲人都去烧香烧纸放鞭,以行孝道,不忘祖恩祖德,追根祭祖!</p><p class="ql-block"> 2017年(80岁),终身守护他的老伴(刘毛,76岁)与世长辞。从此,幺父成了塆里独居老人,凭借他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畏孤单自理生活八年,八年的孤独与寂寞,八年的忍耐与煎熬,我们可想而知,在他耄耋之年,实属举步维艰。</p><p class="ql-block"> 这里要特别感谢他的小女儿郑桂芳和小女婿张良红,为他晚年独居生活费心费力,经常从胜洪村到铁炉村照顾他的衣食起居,让他的生命延续到88岁高寿!</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5日,为他老人家在家中举办了一个隆重(按该塆老人去世规模标准而论)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小儿子郑建国向所有与会者宣告了他父亲生前为家庭,为集体,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彰显了他生前的功与德。追悼会结束出殡时,子孙后代为他举香祭拜、跪膝叩首和深深躹躬,大家身穿孝衣,怀揣孝心,施行孝礼。前头领衔的是孝子郑建国持灵位(灵牌)、孝孙女郑欣怡捧遗像和孝孙郑巍抱骨灰坛,接跟后家族全体孝子孝孙手举花圈列队前行,加之沿途鞭炮雷鸣,响声震天,送行场面非凡。为他老人家送上最后一程,直至入土落墓!</p><p class="ql-block"> 孝侄子: 李汉平2024年10月6日撰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