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的记忆

刘良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隔四十多年,再次踏入这片神奇的土地——江西省安福县彭坊乡的陈山沟,当年“三线建设”时期的军工厂旧址,寻找当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彭坊“三线建设”文化展示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照片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走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看着那残缺不全的厂房,岁月的痕迹在斑驳的墙壁上悄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那破损的窗户,仿佛一双双空洞的眼睛,凝视着过往的风云变幻。断壁残垣间,似乎还能听见机器的轰鸣声在时光中回荡,那是过去忙碌生产的记忆。如今,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如同一位迟暮的老人,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坚守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无数热血儿女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的大西南、大西北等三线地区。他们怀揣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告别繁华都市,投身于艰苦的建设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段历史叫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种奉献叫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种精神叫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山峻岭之间,他们开山辟路,遇水搭桥。简陋的工棚是他们的居所,粗粝的食物是他们的日常。但他们毫无怨言,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斗志,一砖一瓦地建起了工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些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工厂,犹如一个个坚固的堡垒,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它不仅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设,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岁月流转,但“三线建设”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10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并下发国家计委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其指导思想为:“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3月,中央批准《关于安排一、二线省市后方建设的报告》,并转发各地区各部门,小三线建设全面启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地区,是1964年至1978年那个特殊年代,由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向内地收缩,划三道区域线形成的地区。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后方地区为三线。三线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7个省区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靠内地的一部分。西南、西北地区俗称为“大三线”,各省份自己靠近内地的腹地俗称“小三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在西南、中南、西北纵深腹地建立战略大后方的“三线建设” 重大决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后,以地方军工为主体的省区市后方基地建设的“小三线建设”也全面开展。江西,被确定为“小三线”建设的重点规划地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10月,一场宏大的 “三线建设”在江西安福县彭坊乡悄然开始。从上海、南昌等中心城市内迁的5个军工厂和为之服务的104后方医院相继迁入了陈山沟。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一大批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工人、解放军官兵等,怀揣着支援国家军工建设的满腔热情,跋山涉水来到生活交通极不方便的僻静山沟,开始了披荆斩棘的拓荒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福彭坊乡陈山沟,这个人口不足万人,产粮不满万担的山沟里,一时间麇集了当时全国最先进的军火生产设备和上万名“三线”工人。从此,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在这里打上了无比深刻而光荣的时代烙印,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坊乡是一块红色热土,这里是安福县第一个农民暴动队的发生地;是安福县第一个边界党组织成立地;是安福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诞生地;是安福县第一个党的秘密特别支部建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中共湘赣临时省委设在由路村,1937年改为湘赣特委,并在垇云村成立中共安福县委。陈山村坪江头组是安福县第一个边界党组织、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和农民暴动队诞生地,该村现有湘赣省军区红军兵工厂、红军医院、红军碉堡等红色遗迹十余处,是安福的“赤色堡垒”,苏区时期有70多人参加红军,1932年春-1934年秋,湘赣省军区兵工厂设在陈山村上墩组,甘祖昌将军曾在兵工厂担任事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省安福县彭坊乡三线军工厂,隶属原国家五机部,分别为江西连胜机械厂、江西钢丝厂、江西量具厂、江西立新机修厂、江西锻压厂和江西104后方医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要任务是生产团以下部队使用的轻型武器和弹药。五个企业都是党、政、军三结合,按计划生产,工人工资标准由地区差别定。厂部门机构齐全,设有厂办、工会、行政科、生产科、供应科、技术科等;生活配套机构完善,设有学校、总务科、图书馆等生活设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5月和10月,江西连胜机械厂和江西钢丝厂分别在彭坊地头山沟和姜陂沟选址筹建。中共安福县委成立“山区建设临时指挥部”,由老红军、副县长贺吉树负责,大力协调协助,严格执行中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和不占高产田、少占可耕地、少迁居民、便利居民的原则搞好勘测选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6月4日,中共安福县委批准成立“中共安福县支援山区建设委员会”,由贺吉树等5人组成,贺吉树兼任党委书记。6月底,地委国防办在彭坊陈山召开研究会议,研究解决江西连胜机械厂、江西钢丝厂的基本问题,同时,江西锻压厂、江西立新机修厂、江西104后方医院又相继在彭坊选址筹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7年,江西量具厂从永新县搬迁至彭坊江南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7年,江西104后方医院组建完成,正式投入运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江西连胜机械厂、江西钢丝厂、江西立新机修厂、江西锻压厂、江西量具厂5个厂相继建成,投入生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对新形势展发展作出了新的判断,许多军工企业相继转为民用产品生产企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江西连胜机械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连胜机械厂 (国营9396厂),1965年5月开始筹建,厂址位于彭坊乡彭坊村地头所在的山沟。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计委、华东局国防工办批准同意江西连胜机械厂设计任务书。10月,由上海自行车三厂李得山带队组成工地筹建工作,并在安福县招待所建立了筹建处临时办公点,后又将办公室搬进彭坊大队。11月,上海派往江西参加筹建工作的人员陆续到达工地。1966年春节后,第一支施工队进山,开始土建工程。9月,主体厂房竣工,各种设备物资相继进入工地,工厂开始设备安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6月底,江西连胜机械厂的内迁人员累计超过五百人。随着陈山变电所向工厂送电,江西连胜机械厂投入试生产的条件基本具备。8月,在基本完成大搬迁基础上,工厂主要产品机枪开始小批量试制。1969年3月,江西连胜机械厂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6月,江西省第五机械工业局成立军民结合规划领导小组,确定该省兵器工业系统筹建一条自行车生产线,由江西连胜机械厂承担制造自行车架、车把、前叉、车圈及泥板等五大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连胜机械厂在对军工生产技术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迅速组织48名技术骨干到对口厂进行学习,靠着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很快掌握了一整套军品制造技术。试生产一次就取得了成功,1969年投产第一年就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接下来连连攻破技术难关,13天制成“70”式新机枪,改进的“74式”新枪在五大战区试用受到好评。56-1式班用轻机枪1977年被第五机械工业部正式批准为“部优产品”,这是全国同类产品中唯一获得部优的产品,实现了新老产品双双得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8年,为支援经济发展,江西连胜机械厂经批准开辟了一条自行车生产线,承担制造自行车架、车把、前叉、车圈及泥板等五大件的任务,诞生了江西省第一个本土品牌的自行车——“飞鱼牌”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江西连胜机械厂,从安福陈山沟搬迁至弋阳县肥塘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江西钢丝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钢丝厂(国营9394厂),1965年10月开始筹建,厂址位于彭坊乡洋陂村姜陂垅山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计委、国防工办批准工厂设计任务书。按设计规划,厂区纵二千五百余米,横二千余米。生产区和主要生活区相连,长2干余米,最宽处不到百米。生产区内有小山沟11条,从门岗往里按序编号,每一号沟建一个单位或一座厂房,职工宿舍分数处小区建设,有的靠村庄,有的和民房相杂。年底,工厂破土动工,最早建成的基础设施是工厂咽喉通道彭坊大桥。1968年初,建成工业导火索生产线。为早出产品,工厂边建边试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3月,在未通电和原材料不具备的情况下,工厂试制生产出第一个产品工业导火索。1969年,工厂全面投入生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1978年,工厂基本建成后,继续进行附属工房、宿舍、学校(含中、小学)、集体生活福利设施基本建设,并同时进行生产线的拆迁改造工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工厂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大力开发新品,其中1980年开发生产出电度表、沙发、导爆管和毫秒延期雷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研制出1号猎枪弹底火。1983年研制出M007猎枪弹底火。1985年研制出K D8号工业火雷管。1986年开发生产烟花系列产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0年,工厂军品任务大幅减少,当年亏损121万元。1981年,企业扭亏为盈。1982年后,工厂产值、利润大幅上升,其中:1983年、1984年、1986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评为经济效益先进单位。1984年3月,国防科工委下发文件,同意工厂整体异地改建。1990年4月,工厂整体搬迁新余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江西立新机修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立新机修厂(国营9349厂)1966年开始筹建,厂址位于彭坊乡南溪村江南上头,分布在两个大山冲内。工厂职工来自南昌通运机械厂的熟练工,江西工学院(现南昌大学前身)的大学生,大约二十多人。1969年在遂川招收40多名转业军人,景德镇招收了40名“四个面向”的学生。1969年正式投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1970年在安福洋溪、钱山招了一批工人。1971年,在本厂和钢丝厂招了一批职工子女。至1973年,全厂有职工4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5人。机修厂下设5个车间:铸造车间、机电车间、机械加工车间、大修车间、模具车间。主要江西省国防工业维修机械设备,没有军品生产任务。自主开发的产品有C616型车床、Y1301铣床、3吨电动葫芦、电表。1981年8月,搬迁至新建县石岗镇,与原江西长征机器厂合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江西锻压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锻压厂(国营9339厂)1965年9月开始筹建,厂址开始选定分宜县农机厂。后经再三勘察,厂址最后选定安福县彭坊乡里坊村枧头所处的陈山。6月,陈山工地开始筹备工作。7月,上海市建筑公司第106队进驻陈山,工厂破土动工。1968年7月,工厂开始产品试制。1969年1月,工厂建成投产,主要为军工厂提供枪炮配套锻件产品。工厂建成后,因地质条件原因,有数台锻造设备发生倾斜,影响工厂生产。1972年,省国防工办决定工厂外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6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工厂由安福县彭坊乡搬迁分宜县0912库附近。1979年2月,工厂开始搬迁工作,最先搬出山沟的大件设备是一吨模锻锤。年底,工厂完成搬迁任务。</p><p class="ql-block"><br></p> 江西量具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量具厂(国营9469厂)1966年,江西量具厂在吉安与庐陵机械厂合并筹建厂房,主要生产刀具。由于当时地方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不供应粮食、蔬菜,1967年迁永新,与二机厂合并生产。后又搬安福县彭坊乡南溪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9年正式投产。厂内职工由“四个面向”的学生,洪都机械厂、江东机床厂熟练工人,退伍军人,上海支内人员组成。大约有三百名职工,技术人员三十人左右,还有少部分高级工程师。该厂有6个车间,分别是:量具车间、刀具车间、刃具车间、锻工车间、热处理车间、下料车间。主要生产枪炮、量具(枪支上的标尺)、刀具、刺刀、火箭上的喷火筒等产品。1978年转为生产地方产品:钻头、刀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年与江西量具刃具厂合并,迁南昌市罗家集搬迁时正式职工300名,包括家属约一千多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江西104后方医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西104后方医院:1966年组建,医务人员达50人,床位50张。主要为在彭坊三线厂服务。医务人员来自江西医附医院骨干医师和江西医学院分配的大学生。1984年3月,江西104后方医院并入江西钢丝厂,工厂职工医院规模扩大。1990年4月,随江西钢丝厂搬迁于新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早(1924—1983年),山东省赣榆县青口河南镇中村人,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多次担任攻坚战斗任务,参加过准海战役等,多次身负重伤荣获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国防三线建设。曾任江西立新机修厂副厂长,后任104后方医院副院长。赵早同志关心本地群众,经常帮助贫困老百姓解决生活难题。有一年,战友从山东老家来看望他,带来了2大袋苹果。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苹果是非常奢侈的水果,可他没有留下一个给自己的三个孩子,全部分给了本地的老百姓。赵早同志由于之前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留下了很多后遗症,于1983年因病逝世并安葬在彭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化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曾深刻影响着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久经磨练的建设人才,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借鉴。安福彭坊乡“三线建设” 历史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这里,洒下过无数的三线建设者的青春和热血,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三线”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让我们铭记的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拍摄时间:2024年10月5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拍摄地点: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彭坊乡陈山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器材:Apple iPhone 15 Pro Ma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字资料:部分来源于彭坊“三线建设”文化展示馆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谢谢您的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