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寒露

大化思语

<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起源于农耕经济,远古先民在再利用自然获得生存资料的同时,逐渐掌握了自然运行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历,黄帝大桡作甲子。”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逐渐掌握的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形成了世界最早的天文学,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时代的“时间智慧”,将天文,物候,农耕,时间,八卦,民俗融为一体,是古代先民在农耕劳作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华夏儿女不断传承,不断完善,成为新时代创造新的农耕文明的核心基础。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际气象学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p> <p class="ql-block"> 寒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第十七个节气。中国的节气与干支历息息相关,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源头,中国的二十节气被世界定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蕴含了宇宙深奥的玄德。寒露不仅标志着气候的转变,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ɡé);三候菊有黄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