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帝内经》终始</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明确了解终始的意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 阴经是与五脏相通,阳经是与六腑相通。阳经承受四肢的脉气,阴经承受五脏的脉气。所以泻法是迎而夺之,补法是随而济之。知道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关键,必定要明白阴阳的规律。五脏在内为阴, 六腑在外为阳。要将刺法流传于后世,必须严肃认真地对特,如同“以血为盟”一样。重视此法会使它发扬光大, 忽视此法能使其散失消亡。如果不懂装懂,一定会危害人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 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是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慎重地遵循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让我谈谈针刺的终始意义吧!所谓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口、人迎两部的脉象了解阴经阳经的脉象是实是虚,上下之脉是相应平衡还是不平衡。这样,阴阳变化就大致掌握了。所谓平人,就是没有病的人,无病人的脉口和人迎的脉象是和四时相应的;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之脉搏动不止;人体上下内外,在寒温不同的环境里能够保持平衡;形肉和血气也能够协调一致。这就是没有病的人。 气虚的人,脉口、人迎的脉象细小,而尺肤和脉象不相称。 像这样,就是阴阳都不足的病证。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就会使阳气亡脱。这样的病人,只可以用缓剂补养, 不能用峻猛的药物攻泻。这种病证也不能用灸法。因为病未愈,而用泻法,那就会败坏五脏真气。</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 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大凡针刺的原则,阴阳之气调和了,就要停针。要注意阴阳补泻,这样才会有语音清朗,耳聪目明的效果。相反,血气就不能正常运行。</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 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 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所谓针下气至而获得疗效,是说实证用了泻法,就会由实转虚。这虚的脉象仍旧大,却不坚实。如果脉象坚实照旧,虽说一时觉得舒服,其实病情并没有减轻。虚证用了补法,就会由虚转实。这实的情况,是脉象仍旧大些, 并且更坚实了。如果脉象大虽照旧而并不坚实,虽说一时觉得舒服,其实病情并没有减轻。所以准确地运用补法, 会使正气充实;准确地运用泻法,会使病邪衰退。即使病不随着针立即除去,但病势必定减轻。必须先明白十二经脉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然后才可以做到有始有终。阴经和阳经是不会互相改变的,虚证和实证也是不会相反的,所以针治疾病,就要取其所属的经脉。</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跌。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 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 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大凡针刺所应该注意的是采用三刺法使正气徐徐而来。 那邪僻不正之气与血气混合,使阴阳失其常位而逆乱。气血运行的逆顺颠倒,脉象沉浮异常。脉气与四时不相应合, 患者或血气留滞,或血气妄行。所有这许多病变,都有待用针刺去排除。因此要注意三刺法:初刺能使阳分的病邪排出,再刺会使阴分的病邪排出,三刺就会使正气徐徐而来,这时就应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已经用了补法, 就觉得气充实些;已经用了泻法,就觉得病邪衰退些。从这些表现就知道谷气已至。起初,仅是邪气排除了,阴与阳之间的血气还没有调和,但是已能知道病要痊愈了。所以说用补法而能使正气充实,用泻法而能使邪气衰退。病痛虽未能随针立即消除,但病势必会减轻。</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p><p class="ql-block">【译文】 </p><p class="ql-block">阴经邪气盛,阳经正气虚,先补阳经正气,后泻阴经邪气,从而调和有余和不足。阴经正气虚,阳经邪气盛, 先补阴经正气,后泻阳经邪气,从而调和有余和不足。</p><p class="ql-block">学习摘要</p><p class="ql-block">古代人认为,生命是在阳变阴合的大化流行中永不停息,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一循环往复过程的范畴就是终始。</p><p class="ql-block">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阴经是与五脏相通,阳经是与六腑相通。阳经承受四肢的脉气,阴经承受五脏的脉气。</p><p class="ql-block">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在于气血的畅通周流,疾病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气血出了问题,而调和脉气的关键,必定要明天阴阳经的变化规律,并慎重地遵循天地阴阳变化规律,以十二经脉为纲纪,治疗时以调动和恢复气血的功能为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