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好像早就死去了。“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自由。”当然了,遵循规则没有错,这才是真正的主流,这是生存的潜规则,可当生活加上一些浪漫色彩,一些理想,一些信念,你会感觉到在秩序中找到了自由。</p><p class="ql-block">《死亡诗社》影片中的基汀老师是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教育者。他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大胆的将学生内心的恐惧,怯懦,麻木都统统打破,唤醒每个人沉睡的心灵。</span>这种教育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让他们成为只会死记硬背、迎合规则的机器。</p><p class="ql-block"> 尼尔,热烈,勇敢,他被基汀老师激发出了内心最深处的自己。他组织死亡诗社,还带动身边的朋友大胆追寻热爱,在诗歌中找到自我表达的出口。他不顾一切只为自己的梦想——表演。可他终究被命运捉弄,当他父亲用最冰冷最淡定的语句说出那杀人的利器时,注定了这场悲剧的发生。尼尔选择将自己的人生结束在梦想起航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说,这算是一场彻头彻尾的BE没学。其实也是一种自我实现吧,他热爱演戏,也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戏剧。</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理念上,影片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传统教育强调秩序、纪律和对既有知识体系的遵循,但基汀老师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理想,重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和创造力。这种理想的教育方式虽然美好,但在现实中却面临诸多挑战。影片中校长的施压,家长的不理解,其实都反应了事实的阻碍。</p><p class="ql-block"> 从更深层次来说,电影其实反映的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尼尔的悲剧是社会压抑的一个缩影。整个社会往往倾向于规定人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鼓励人们去探索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此部电影已经上映了35年,如今,世界改变了很多,却总有些没变。这群站在桌子上的少年,想我们在说:答案其实并不完全源于外界,而是我们的内心。遵循规则,也追求自由,两者其实并不冲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