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碑文的发展历程

淡然天地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日去太山游玩,有幸在山上美术馆参观了三晋名碑的展览,对碑文的书法以及发展历程非常感兴趣,根据观赏回忆整理了一下,以备详细了解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的车轮浪滚,辉煌的历史掩于尘埃,褪去了颜色,而这些镌刻于石头上的图像、文宇却保存至今,向我们讲述着每个朝代曾经丰盛的文化。石刻集记史、纪事、文字、文学、测图、绘画、纹饰、书法、选石、摹勒、镌可、雕凿等于一体,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智慧的结品,也是研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宗教、民俗、艺术、科技等的珍贵、翔实的资料。石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文献石刻,也称为刻石,如浅画线刻和碑碣慕志等:一类为以雕刻艺术为主的石刻,称为石雕,如佛、道等宗教及其它类的圆雕、平雕、浮雕、线雅等石雕作品。拓片是在照相和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人用来传播文字和图像的古老方法,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一副精心制作的拓片,不仅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器物的原貌,而且将石刻上文字与图案的粗细、深浅等细微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是独特的艺术门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代的石刻艺术主要用于陵墓等纪念雕刻,种类有建城及其构件、石象生、四神、墓碑、画像石等。从其风格看,圆雕作品稚拙古朴,浮雕作品写意浪漫;画像石则使用线刻和剔地平铲等技术,线条奔放流畅,造型夸张写意。体现了中国早期雕塑艺术的稚拙和浑朴。 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也是佛教造像艺木空前繁荣的时期,北魏政权向西发展的同时。将西域一批技艺高超的石刻匠人带回平城开凿石窟,印度犍陀罗风格的造像艺术传播到了内地,并且逐渐触入传统的雕刻技艺。演化成了中国风格的佛教造像艺表特征。大同作为北魏拓跋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创了云岗昙曜五窟,之后逐步拓展形成云岗石窟的宏伟之作;太原作为北齐高氏政权的陪都,开凿了天龙山石窟,太原西山大佛,童子寺大佛等。在统治阶级信佛思想影响下,山西各地也陆续开凿了一些石窟,规模大小不等,零星碑、像也多有所成,石刻艺术在普及中迅速提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代。太其是唐朝。文治武功、对外开放俱臻极盛盛。由于经济的繁荣。形成了以富丽堂皇,绚丽灿烂为特色的贵族文化,石刻艺术也达时了极高的水平。隋唐石刻采用了圆润而有任性的刀法,构图合理,透视准确;人物刻画,热情而饱满,作品充满活力;人像、动物、花纹等具有高尚的情调,显示出勃勃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单体造像则比例适度,身躯健美,肌肉丰腆,面容饱满,神气充沛。隋代碑碣刻石,融合了北朝的峻整和南朝的绵丽,具有整齐的结构和舒畅的精神,开创了书法新的表现形式,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唐代碑碣刻石冠绝古今,具备了各体书法,尤以楷书为主,故书法史上有秦篆、汉隶、唐楷之称。唐代还开创了用行、草书写碑的新体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五代以降,因彩塑的兴起,石刻造像之风渐衰。宋、金、元石雕作品大体继承唐代的形式,造型优美,技法高超,刻工精细,人物体态自如,衣纹流畅,但气韵不及盛唐;艺术风格由唐代的盛状华美过渡到自然通俗,神佛形象更趋近于普通的市井民众,突破了神的界限,用真实的生活形象去装点神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宋代的金石学兴盛,同时,帖刻渐兴,墨拓术和印刷术也更加发达,在我国金石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西汉开始,已有人研究古代文字,考释古铜器,整理竹简,记述古迹,但研究者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宋代学者对于研究古代铭刻兴趣浓厚,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成就显著,金石学逐渐产生、兴盛。帖刻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也使得书法的艺术特性被进一步强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以来的石雕,注重制作的工艺性和技巧性,雕刻手段更加成熟,作品风格细腻秀美,内容更多的转向建筑雕刻小型观赏器等方面,并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时期,全国佛教石窟寺的凿建已近尾声,平顺县金灯寺石窟群,规模较大,雕造精美,是难得的杰作。我国独立的道教石窟群的凿建,出现在元代,明代有所发展,但为数较少,多集中在山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清两朝初期,统治者文禁森严,碑刻留存较少。清代前期循明帖学,宫廷刻帖盛行;乾隆以后又兴起民间刻帖的风气;清中期以后,受乾隆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并导致清代碑学书法的兴起,一直影响到近、现代。绘画入碑,明清两朝亦盛。风气:清中期以后,全轮喜学深引响,全石学进入养盛,并等致清代碑李书出的兴起,一直利响列近、见代。绘画入碑,明、清两朝亦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顽石,因精心镌刻而承载厚重历史;纸墨,因细致传拓而转录金石沧桑。背后街市喧闹,学人独坐路边茶棚,细读北碑墨脱=拓;墙外车流轰鸣,游客徜徉琼阁琳宫,静观历代石刻。学者的著录、征集、保护和抢救,让更多的石刻和拓片,从荒烟蔓草、残垣断壁和孤村陋室走出,打通串连古今的通衢,建构精神世界的净土,传递河岳文明的星火,激活陶冶审美的开关。</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作者杨变芝,本科学历,工作于兑镇政府,业余时间喜欢读书、写作,写文章成百篇,整理成名为《淡然天地间》的内刊书目,还有一万多字的《武汉游记》也整理出刊。多篇文章发表于《山西妇女报》、《吕梁老体协》等刊物,曾有多篇文章在参加当地文联的征文中获奖,有自己的公众号“淡然天地间”。同时还喜欢踢毽子、打乒乓球。弹古琴已经有三年,已经达到八级水平。同时喜欢书法,喜欢唱歌。</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