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泉州一宝洛阳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的一座著名桥梁,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 洛阳桥是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素有“海内第一桥”的美誉。该桥不仅在工程技术上具有重大意义,还在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历史背景与建造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历时六年零八个月,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桥的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耗资约1400万两银钱。洛阳桥的建造不仅解决了沿岸群众的出行问题,还对世界桥梁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工程技术与创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洛阳桥采用了多种创新的工程技术,包括“筏形基础”、“种蛎固基”和“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等方法。由于洛阳江潮急水猛,传统的打桩方法无法承受汹涌的潮水,因此工程师们创造了“筏形基础”,即在江底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此外,还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利用其附着力强的特性,将桥基和桥墩石胶结成牢固的整体,这种技术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桥梁结构与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洛阳桥全长834米,宽7米,共有45座石墩。桥面左右翼以望柱、扶栏装饰,桥体坚固且造型美观。桥的两端各有一座石塔,起镇风作用。桥上还有许多石刻和碑记,记录了桥梁的建造过程和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文化与旅游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洛阳桥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成为泉州海洋贸易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见证。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56处世界遗产。洛阳桥风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泉州的重要旅游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传说与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洛阳桥还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如关于蔡襄大人过江的传说,增加了桥梁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泉州浔埔簪花文化介绍</p><p class="ql-block"> 泉州浔埔簪花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闽南地区女性头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对泉州浔埔簪花文化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一、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簪花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已有将花穿彩丝做首饰的习俗,茉莉花被用来簪戴。</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簪花逐渐流行,从妇女到男子都有簪花的习惯。唐代时,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室贵族,都喜欢在头上簪花,簪花样式和品种也越来越丰富。</p><p class="ql-block"> 宋代,簪花习俗更加繁盛,不仅女子簪花,男子也开始簪花,且从社会阶层看,上到皇帝贵族下到狱卒、罪犯,无不簪花。</p><p class="ql-block">二、特点与制作*</p><p class="ql-block"> 簪花围是蟳埔女的特有发饰,由花围与发簪等组成。发簪由鱼骨、象牙制成,花围所用的鲜花则包括素馨、茉莉、玉兰、山茶、菊花、夜来香等,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而变。</p><p class="ql-block"> 装扮时,蟳埔女先把长发扎成高马尾,再把马尾盘起,用鱼骨或象牙固定。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有时还会辅以金银发钗或人工绢花等装饰。整个造型灿烂夺目,有着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三、影响与意义*</p><p class="ql-block"> 簪花文化不仅是泉州浔埔地区女性追求美、展示柔美与秀丽的象征,还具有一定的避邪象征意义,如“茉莉花能驱鬼,戴上菊花能长寿”等。</p><p class="ql-block"> 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随着赵丽颖等明星的簪花围照片在网络走红,泉州浔埔的簪花文化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泉州浔埔簪花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女性头饰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当地女性对美的追求和生活的热爱,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