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兮,轩辕笛】

祁麟竹笛传媒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周林生</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寻觅在莽莽秦岭深幽的溪谷之中;我徘徊在哗哗东流的苍凉渭河之畔。在簌簌作响的竹林风声中,在一去不返的渭河低吟声中,我分明听见一缕苍老远古的声音:归来兮,轩辕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听说“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骨笛”距今已有近九千年的历史了,用竹子做成的竹笛又有多少年的光景?尽管至今尚无考古发现的实物来佐证,。据 《吕氏春秋·古贤篇》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五律,听凤凰之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差使他手下的乐官,到昆仑山的溪谷中去砍竹制笛,吹之好像凤凰之声那样动听。如此说来,轩辕黄帝不但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更是天下制笛人吹笛人的老祖宗了。中国的竹笛至少应该也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古老的地理学认为:中国大陆众多山脉的根是昆仑山,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岭山脉就曾被称之为昆仑的。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制笛的昆溪,极有可能就是在今天的秦岭山脉深处的溪谷之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马融在他著名的《长笛赋》中说:“惟茽笼之奇生兮,于终南之阴崖,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蹊…”。(有种名叫“笼”的奇特竹子,长在终南山的北山崖里,扎根在九重天一样高的孤岭之上,下临万丈深溪…用刀通竹节,外不加装饰,内涂染以红漆,定名为笛…)。马融提到的终南山,也叫南山,就是今天的秦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竹制成的还有一种叫箫的乐器,最神奇的莫过于张良在垓下吹箫,一曲“四面楚歌”像一阵风那样吹散了项羽的百万精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晋代的桓伊身为右军统帅,性情谦虚质朴。一次路遇素不相识的书法家王徽之,受王邀请,为他吹奏笛曲《梅花三弄》,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汉以来,尤其是唐代,在黄土高原这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上,笛子艺术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梨园祖师”之称的唐明皇,同时也是一个吹笛高手。有一次他梦见天上一群仙女为他演奏名叫《紫云逥》的乐曲,曲调清越婉雅。唐明皇醒后竟能用玉笛完整地吹奏了下来。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唐明皇在赏月之际乘兴演奏了一首自己新作的笛曲。第二天晚上,唐明皇出宫观灯,忽然听到一阵悠扬悦耳的笛声,奏得正是自己昨晚吹的新曲,不禁大为惊讶,连忙派人找来询问。吹笛的叫李谟,他说是在昨天桥上赏月时,听见宫里传来新颖动听的笛声,就记住了。李谟说罢又重新吹奏了一遍,竟然一音不差。唐明皇大为高兴,收他为教坊乐人,李谟因此吹笛名扬天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史料记载,汉唐笛曲大约已有几百首了,出名的有:《出塞》(汉武帝时李延年据西域乐曲改编),《陇头》(汉横吹名曲),《梅花三弄》(晋代),《安公子》(隋曲),《秦皇破阵乐》(唐曲),《紫云逥》(唐明皇作,亦称“长生殿”),《落梅花》(唐.李谟作),以及《凉州》《水调》《剑南曲》《折杨柳》《六洲》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有:马援(汉),马融,蔡邕,恒伊,列和,李隆基,李谟,许云封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的长河流淌至今天,秦川大地的笛子艺术正含苞怒放,自成一体,形成了“长安乐派”的艺术风格。笛子演奏家高明先生的《陕北好》《枣园春色》,西安音乐学院元修和先生的《秦腔》,牛宏模先生的《三十里铺》《走西口》,梁建群(梁欣)先生的《野营路上》《乡歌》,张延武先生的《秦川叙事曲》《打秋千》,马迪先生的《秦川抒怀》《大漠》,刘宽忍先生的《秦吟》《秦川行》等优秀笛子作品都已成为当代中国笛子艺术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流传下来的制笛秘技却渐渐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八百里秦川大地上,以至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找不到一个技术高超的制笛人。整个中国的西部,北部,西南部的笛子艺术家们只能千里迢迢求笛于遥远的东海之滨。难怪乎轩辕黄帝会发出:归来兮轩辕之笛的期盼声,因为这里曾经是灿烂的中华竹笛文化的发源地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希腊的哲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理想国中是否还需要有制笛和吹笛者存在呢?回答是肯定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周林生</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009年,年轻的万强在笛子艺术家马迪先生的帮助下,在西安创办了第一家制笛的《迪韵乐坊》。从此,弥补了八百里秦川乃至中国西北部无制笛的历史缺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强的家在陕西南部的一个贫困闭塞的山区里,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一管简陋的小竹笛成了万强童年时的最爱。村里播放歌曲的大喇叭就是他学笛的老师。渐渐地,大喇叭里的歌曲他都能挨个儿吹上一遍了。上高中时,他进城住校了。课余休息时,万强总喜欢在县城的大街小巷里寻找,哪儿有音乐声播放,他就朝那儿跑。他跑遍了县城所有的音像商店,好不容易才买到仅有的两盘笛子磁带,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此后,只要有空,万强就跟着磁带练笛,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扬鞭催马运粮忙》等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万强饭后把饭碗一放,又高兴地吹起笛来,竟然忘了午休需安静的校规。一曲嘹亮的《扬鞭催马运粮忙》招来了学校值班领导的训斥:这是啥时候了?还吹笛子?还这么大声?你咋不午休?怎么回事?你胆子大得很!….一连串的责问,吓得万强低头不语。训完话,老师临走时又说:笛子倒吹得不错,我还以为谁在放音像呢,放学后好好练练,元旦晚会上表演个节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强来到西安了,他读的大学专业是“艺术设计”。因为专业需要,他购了一台电脑,有了网络,学习笛子的资源变得更丰富了。有一次在网络上看到马迪老师吹奏的《秦川抒怀》视频,令万强激动万分,于是千方百计联系到马老师,成为马老师的一名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7年在马老师推荐下,万强又到杭州余杭跟师兄王建宏学习制笛。2009年万强和女友向玉一起回西安创办了《迪韵乐坊》,马迪老师又给于很大的帮助,租了很宽敞的住房,添置了“激光雕刻机”等设备。在马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万强的笛箫越做越好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强在实现轩辕黄帝的期盼之路上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这使我不禁想到当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时,也是从今天的西安迈出去的第一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