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言</p><p><br></p><p> 由于公众号《杜鹃花文学》没有留言设置,而文友们会对看好的作品进行评论。这就成为一个难题。</p><p> 为此,我想到设了《杜鹃花文学》评论这个刊物。</p> <p class="ql-block">《杜鹃花文学》评论</p><p class="ql-block">———— 2020-05-22 —————</p><p class="ql-block"> 薛虬宁的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淮逸叟 </p><p class="ql-block"> 与薛虬宁老师又在这里交流是缘份,阅读这样的散文诗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他把古风和近体诗的押韵特色移植到了现代诗中,彰显出诗句的精干,韵脚的贴切,旋律的紧凑,阅读时朗朗上口。这样的诗没有口语化,碎片化的弊端,是创作古诗词的基本功。想来薛老师的近体诗也是优秀的。</p><p class="ql-block"> 确实如此,我们也读过不少他的古风体和近体诗,唯有扎实的古典基础才能将现代诗运用于股掌之中。欲使现代诗流传更广,除去立意高尚外应该适当押韵。歌曲中经久不衰的几首,都是韵脚流畅的,这没有异义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情,是增强作品感染力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一一浅谈李芬散文作品的创作特色</p><p class="ql-block"> 许 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杜鹃花文学》推出了李芬女史的散文专辑,所选作品字字珠玑。拜读完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情真意切,发自肺腑,着实是作者的心血之作。下面,我就其创作特色谈点个人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首先,作品注重在“情感”的挖掘上下功夫。李芬的《父亲的思母情》一文,紧紧围绕父亲的家国情怀这一主线,选取其父投身革命,为祖国、舍小家,几十年未能回乡探母的细节,娓娓道来,让人看后无不垂泪。尤其是作品选取每年腊月三十的年夜饭,及其父亲酷爱京剧《四郎探母》和在阔别故乡三十多年后回乡探母甘受杖责以忏悔未能伺奉老母等细节,来彰显一个老革命、老军人忠于国,孝于亲的善良品质及高尚情怀。“忠孝不能两全”,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在于一个“情”字。作者通过对其父亲爱国孝亲细节的描写,真实再现了一个在枪林弹雨中闯荡过、有情有义的北方汉子的高大形象。</p><p class="ql-block"> 其次,作品注重在“角度”的选取上下功夫。李芬的《旧照片里的故事》一文,选取1971年春作者留城两次拍摄照片的真实故事,把我们带回了文革那段黑白颠倒的年代,让人看后“啼笑皆非”。爱美是每个姑娘的天性,可在那个年代,爱美就成了罪过。作者写到,第一次招工拍工作照时,她把自已打扮得漂漂亮亮,没想到照片拍出来后送到厂里却引来了一场风波,这是她始料不及的。后来,她只能重拍,穿上那件暗恢的卡其布上衣,留下那张“神态老成”的合格照。此事,给她那尚未成熟的心灵,留下的是酸楚和难于抹去的记忆。李芬的这篇作品,取材角度新颖,构思巧妙,通过对比手法,让人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荒唐,也增强了其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第三,作品注重在“细节”的描写上下功夫。李芬的《又见机床》,选自自己年轻时曾经从事过的工作着笔,通过对厦门岛内繁华街市中机械小作坊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熟悉的工场,熟悉的工艺,是那样的亲切和自然。作坊中那隆隆的机声,车磨刨铣的劳动场面,就连刺鼻的机油味,都是那样的真切而诱人。作者通过对车床、钻床、钳床、磨床以及工具柜上摆放的千分尺、油标卡及角落里沙轮机的细致刻画,以及亲自上台操作的记述,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当年那个穿着吊带服正聚精会神操作的年轻姑娘。由于场面描写细致,记叙的内容专业,增强了此文的可读性。</p><p class="ql-block"> 李芬的这组散文佳作,倾注真情,用心诠释,且在写作手法上注意构思和细节的处理,因此是成功的,值得大家品读欣赏。</p><p class="ql-block"> (2020.5.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