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接纳与疗愈

尘埃落定

<p class="ql-block">最近在读心理学方面的书,觉得读心理学的书和以前读小说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读小说时,情绪总会跟着小说里的故事经历沉浮起落,总之,心情是很难平静。小说,更多写的是人性,“人性”这个词,应该是个中性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说人性的时候,往往更多侧重于人性中的恶,所以我觉得,小说里写的人性,多是写了人性中的阴暗面。以莫言的小说集《晚熟的人》为例,就以讽刺居多,唯一不以讽刺笔调写的《火把与口哨》,却写尽了悲欢离合。还有麦家的《人生海海》,写的是苦难,余华的《兄弟》,写的是欲望,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写的是现实里的挣扎,等等。</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心里往往是很不舒服的,有时甚至是很难受,那些抓人心的故事,好像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无常,我们要接受这些无常,然后,看透,承受,被迫释怀。</p><p class="ql-block">但读心理学的书,感觉就很不一样,好像文字本身就带着治愈的力量。心理学的书,不讲人性,它讲创伤,讲疗愈,讲接纳。我接纳我的受伤,但同时,我又疗愈自己。结果可能就是:我不改变任何人,我只改变我自己,但又不强求自己改变,我只是接纳,接纳自己,又宽容的对待他人。在接纳和疗愈自己的过程中,对他人,对社会充满了慈悲。</p> <p class="ql-block">以前,总对自己说:我接受一切。现在,我对自己说:我接纳一切。</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接受”和“接纳”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接受有一点儿“不得不”的意思,是被动的,是无奈,是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而接纳,是由内而外的认同,是:我承认我的不完美,但我接纳我的不完美,这是我的真实,我欣赏这样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我自己。</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外在的力量,一个是内在的能量。这是我在空间上对“接受”与“接纳”进行的区别,在时间上,我觉得它们也有先有后,而且,还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由外力而起作用的“接受”,往往都伴随着很深的创伤。一个人,无论有多坚强,面对被毁灭后的满目疮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这是人之常情。意识层面,面对创伤,我们可能会很快恢复平静,但潜意识里,创伤就是创伤,不可避免有伤害,接受现实,就意味着接受伤害,只是,我们会把伤害与现实一起深埋。</p> <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所以,心理学讲疗愈,而疗愈的第一步便是接纳。</p><p class="ql-block">接受创伤,然后,接纳并疗愈它,勇敢的带着症状去生活。所以,接受是第一步,然后,是接纳,然后,是疗愈,再然后,改变才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p><p class="ql-block">亚瑟.乔拉米卡利就在《共情的力量》这本书里说:“最深的伤口常常会产生最强大的力量,我们要学会利用痛苦来成长和改变,然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接纳、更宽容和更有爱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