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考古博物馆地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以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依托,致力于展示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打造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历史文化客厅和展示中华文明的国家窗口。</p> <p class="ql-block">青铜牺尊石雕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 这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被称为“中国的历史——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文物和文献”,分为五个部分,分为一到四层。这五个方面分别为:文明的发端,中国的故土,大国的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觉醒。相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说,考古博物馆更多的是展示考古前沿发现的实物。利用科技手段,将考古成果与社会大众的距离拉近。</p> <p class="ql-block"> 殷墟遗址有3000多年历史的“车马坑”,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辆马车。</p><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车马坑:出土于安阳市殷都区殷墟路殷墟遗址内,是华夏考古发现的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文明古国之一。自1928年殷墟开始发掘以来,曾多次发现商代车马坑。但由于当时技术限制,未能将坑中的木质车架清出。直到1953年,殷墟首次成功清理出商代车子的残迹,揭示了车子的结构及构件尺寸。</p> <p class="ql-block">殉葬制度:每座车马坑葬有1车,其中5坑随车葬有两马,4坑各葬1人。殉人中多为成年男性,另有1少年男性。这反映了殷代马车造型美观、结构牢固,同时也反映了奴隶社会残酷的杀殉制度。马车在商代主要用于王室或贵族的陪葬品,并且可能已经开始出现了车兵或车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马车数量的多少成为国家军队实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置身于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这不仅是一次对知识的探寻,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 地上是"历史大道",以时间为轴,穹顶上是繁星点点的璀璨天幕,不少游客在序厅聚集拍照。</p> <p class="ql-block"> 文明起源:旧石器-新石器遗址</p><p class="ql-block">展览以不同文明遗址的彩绘陶器为主。</p> <p class="ql-block"> 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陶罐,腹部朱书"文"字醒目,形态结构与甲骨文极为相似,反映了中国文字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鸟形陶:安徽尉迟寺遗址出土的一件器物,呈瓶状,中部中空,上半部雕有鸟形,其作用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它和太阳崇拜有一定关系。</p> <p class="ql-block">青铜牺尊:在陕西长安张家坡的西周墓葬中发现的一尊立兽。这件青铜器造型逼真,造型逼真,造型逼真,是目前所见青铜牺中少见的。盖底及腹下均刻有"仲作宝遵义",故又称"邓仲牺尊",共六字。这尊青铜牺尊亦为博物馆门口石雕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牺尊体似马驹,却又头生双角,腹有双翼。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天马神驹”该有的样子。牺尊身上还附了4只动物,其颈上立一虎,尾上有一条龙,前胸有一似虎又似龙的神兽,其盖上立有凤鸟。</p><p class="ql-block">除了外形,牺尊纹饰繁缛精细,富丽堂皇。其两腹饰回顾式虎耳龙纹,胸饰龙、虎纹,左右臀饰回顾式花冠龙纹,通体再填以细雷纹。</p><p class="ql-block">充满想象力的设计和繁复的制作工艺,让这件铜牺尊脱颖而出,成为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三层为中国展厅:夏、商、周历史。</p><p class="ql-block">以青铜器、玉器为主。</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展品丰富多样,从远古的化石到近现代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我特别被那些精美的古代工艺品所吸引,无论是陶器的质朴、玉器的温润,还是青铜器的雄浑,都让人赞叹不已。这些工艺品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审美追求和生活哲学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陶面人像:出土于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是史前人类最早被记录下的样子,位于二层文明起源展区。该陶面人像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大约5800年。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类型,以其发达的农业、精美的彩陶和独特的聚落形态而闻名。</p><p class="ql-block">艺术特点:陶面人像的雕塑非常精致逼真,具有圆脸、高鼻梁,头发、眉毛和胡须等细节都得到了细致的刻画。眼睛和嘴巴为镂空设计,两只耳朵扁平并各有一穿孔,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当时艺术家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这件陶面人像仍然保存得相对完好,这为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它的风采提供了可能。</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纹陶盘:这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三次发现的被禁止出土的文物之一。陶器上的蟠龙,本身就是一种高规格的丧葬用具,而龙口中所含的谷物,似乎也是一种丰收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何尊上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攻克了大邑商后昭告天下的事迹,其中使用了“宅兹中国”四字。这表明周人在灭掉商之后,认为自己占据了“天下之中”,开始自称为“中国“。“宅兹中国”不仅标志着周人对地理中心的占据,也反映了他们对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自我定位。这个短语体现了周人的天下观念和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城中的龙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松石龙,与后来的中国龙非常相似,一些学者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国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依据,被称为"超级国宝",震惊了整个考古界。这是第一次将原始器物展示给公众(在洛阳二里头博物院展出的仅为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 绿松石龙形器是中国考古博物馆中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它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晚期,是夏文化的重要标志。绿松石龙形器于2002年在二里头遗址3号宫殿南院的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龙身有2300余块白玉、绿松石、龙尾盘绕而成。在龙的腰间还挂着一只青铜铃铛,这可能是《诗经》里"阳龙阳铃"的意思。这种原始的龙形象在中国是很少见的,其工艺之精细,制作之精细,器型之宏大,实属罕见。因为它的体积很小,所以它的下半身一直埋在土里,保持着三千年前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嵌有兽面纹的松石青铜饰》出土于洛阳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古代"金镶玉"艺术作品中最早的一件。全世界只有十多个,这里只有两个。数百块细小的绿松石,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历经三千多年,滴水不漏。</p> <p class="ql-block">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于198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11号墓出土。牌饰为青铜衬底,呈弧角长方形,表面凸起,两侧有两组穿钮,用于固定在织物上。牌饰背面尚存麻布痕迹。牌饰表面用数百块形状各异的绿松石小片铺嵌成饕餮纹图案,饕餮双目正圆,稍凸起,鼻与身脊相通,上唇向内卷曲,对钩“T”形角,两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p> <p class="ql-block"> 司母辛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武好墓,鼎口内壁刻着"司母辛"两个字,表明武好之子铸造此鼎,是为了祭奠已故的母亲"辛",而"辛",则为武好死后祭祀之所。“辛”是她死后供奉的寺庙的名字。此鼎重一百一十七点五公斤,为殷商时期少有的大型重器。出土青铜鼎的其他文物也大多来自于殷墟妇好墓,它是目前仅有的一座未被盗掘的商王墓,出土青铜器468件!除“司母辛”铜鼎外,还有青铜战斧,青铜腰刀,青铜爵足,虎首玉身,还有许多同样精致的青铜器。嵌绿松石象牙碗:也在穆好墓中出土,是首批禁出的文物。这只象牙碗在出土时曾被打碎成一堆,后来经过加工修补,重新变成了三只完好的象牙碗。柄和碗间用鹰铆合结构,表面刻有兽面纹,饰有绿松石。此作品集立体雕、线雕、浮雕、镶嵌于一体,尽显大师智慧的艺术构思,堪称商代牙雕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商代人殉人牲制度</p> 编钟乐器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层次:民族团结,民族觉醒。</p><p class="ql-block">这是历代王朝的精华所在。</p> <p class="ql-block">九曲鎏金银勺:河南偃师开元唐墓出土,形似“九曲花”,通体鎏金,内壁磨得光亮。</p> <p class="ql-block">《泥罗汉》辽上京遗址出土的罗汉像,以黑玻璃珠镶嵌于眼内,栩栩如生,极具世俗色彩。</p> <p class="ql-block">一黑一白两件龙凤纹扁壶:在北京一元都城出土,两面饰有黑龙、凤、鳞、羽等纹饰,均为锋利之物。扁瓶是元代器物中的一种,具有典型的蒙古风格.</p> <p class="ql-block"> 通过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夏商周的青铜器时代,到秦汉的统一与繁荣,再到唐宋的开放与包容,直至明清的鼎盛与变迁,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和时代精神。这种连续性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