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作: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文摄像:梧桐长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音乐:《梁祝》俞丽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10月4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太平·梧桐人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梧桐文化沙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CHINA TAIPING WUTONG HOME</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祝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梧桐文化沙龙邀请《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者俞丽拿先生及其学生现场演奏乐曲,并讲述乐曲诞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4日(周五)</p><p class="ql-block">14:30-16:00</p><p class="ql-block">地点:中心会所3F音乐教室2</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先生</p><p class="ql-block">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者。</p><p class="ql-block">在30余个国际小提琴比赛中担任评委,并应邀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学院和国际音乐节讲学。</p> <p class="ql-block">张洋</p><p class="ql-block">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青年教师、俞丽拿小提琴工作室讲师、维也纳市立表演艺术大学最高演奏家文凭获得者。</p><p class="ql-block">四岁起师从俞丽拿先生,获奥地利格拉茨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硕士后学位,随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Boris Kuschnir教授学习。</p> <p class="ql-block">下午2:30的演出,梧桐人家长者们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早早在音乐教室等候了。大家都热切地想亲眼目睹和欣赏俞丽拿先生的演奏!</p> <p class="ql-block">梧桐文化沙龙的领头人,复旦大学江明院士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梧桐长者,原吉林省歌舞剧院的王福珍老师是俞丽拿的好朋友,是她邀请俞先生并积极策划联系,达成了本次演出。</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先生尽管已经84岁高龄,但她仍兴致勃勃地为长者们讲述梁祝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和她的弟子张洋相互配合,边讲边演绎,将梁祝音乐故事生动地呈现在长者面前。</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下子沉浸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委婉、凄美、催人泪下的爱情旋律和浪漫意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首演于1959年,至今已经有66年了。</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如今,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意义已经不止于一首国人耳熟能详的乐曲,更多时候,它还是一个象征符号,一种文化现象,一个代表了人们对于爱与理想的执著追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俞丽拿先生回到那个“纯情”的年代,从头寻访《梁祝》的创作故事。</p> <p class="ql-block">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口号,并提出小提琴要民族化、大众化。为此,管弦系小提琴专业班的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等6人,组成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商议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以响应院党委的号召。</p><p class="ql-block">那时俞丽拿还只是音乐学院管弦系一个18岁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主创,由实验小组组长何占豪担任。他于1957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修班。进校之前,何占豪曾是浙江省越剧团演奏员,因此对越剧音乐比较熟悉。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前,他已创作出弦乐四重奏版的“草桥结拜”“三载同窗”等旋律,突出了梁祝的爱情主题。此后,作曲系学生陈钢也加入了《梁祝》的创作,他的加入使创作中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和声、复调、配器等方面更加完美。</p> <p class="ql-block">孟波(右三)看望”实验小组”</p><p class="ql-block">经过讨论,他们最终集中于三个题材:1、全民皆兵;2、大炼钢铁;3、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院党委书记孟波提议选择第三个题材。在孟波的鼓励下,何占豪一鼓作气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几段唱腔音乐连接起来,创作了《梁祝四重奏》。这首当时被称作“小《梁祝》”的乐曲在上音校内引起了一定反响。</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何占豪。</p><p class="ql-block">据何占豪先生回忆,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丁芷诺也作了贡献。当然,此处之外,“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其它成员,学校领导,也都参与的创作和指导,如首演者俞丽拿,丁芷诺的父亲丁善德等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首“集体创作”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何占豪与丁芷诺开始讨论乐曲的构思,决定集中全力写好全曲最主要的爱情主题。出生于越剧之乡绍兴、从小就耳濡目染了越剧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的何占豪,想起了上海越剧演员尹桂芳那句往往被全场经久不息鼓掌的唱腔“啊,妹妹呀”,便把这句唱腔曲调引进了小提琴曲谱,形成了协奏曲的爱情主题旋律。</p><p class="ql-block">同时,他想起了越剧唱腔里的“百搭”过门,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后,创作出了《梁祝》协奏曲里“同窗三载”的小快板主题旋律。</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的陈钢</p><p class="ql-block">1959年,学院动员作曲系学生陈钢支援实验小组,何占豪与陈钢开始合作。他们用西欧传统的奏鸣曲曲式进一步规范了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由何占豪写乐曲,写完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定下来后,再由陈钢写伴奏(钢琴),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p><p class="ql-block">何占豪对浙江越剧团演员张茵的一句“梁哥哥来我想你”唱腔百听不厌,于是引进小提琴中,化成了“楼台会”一段。但当他把这一段拉给陈钢听时,陈钢建议他第二段写成复调,且用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塑造“梁祝”相互倾诉的形象,这就是《梁祝》协奏曲里的“楼台会”旋律。</p><p class="ql-block">因为两人合作很愉快,从未有过争论,所以仅两个月,全曲创作就基本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陈钢的加入给《梁祝》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整个创作进度也就此加快。在陈钢的建议下,创作组对乐曲重新进行构思,即把故事的内容和西欧传统的奏鸣曲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适应中国百姓艺术欣赏的思维习惯,又符合音乐的陈述规律。</p><p class="ql-block">可见,《梁祝》从一个弦乐四重奏的实验小作品,再到发生质变,成为一部完整的大型协奏曲,陈钢在结构规范上的处理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整个创作过程中,旋律素材主要由何占豪来编写,陈钢进行整体结构的布局,并进行钢琴伴奏的编配。陈钢对于音乐感觉的灵敏,给何占豪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的启示,两人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图。</p><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标题协奏曲,取材于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作品以浙江地区民间戏曲越剧唱腔作为素材,写成的单乐章协奏曲。曲式结构是奏鸣曲式,按照戏曲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楼台相会、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歌颂了梁祝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并反映了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p><p class="ql-block">一、引子(序奏曲)</p><p class="ql-block">二、呈示部:</p><p class="ql-block"> 1、相爱</p><p class="ql-block"> 2、连接部(a)</p><p class="ql-block"> 3 、楼台相会</p><p class="ql-block"> 4、连接部(b)</p><p class="ql-block">三、发展部</p><p class="ql-block"> 1、抗婚(a)</p><p class="ql-block"> 2、回忆楼台相会</p><p class="ql-block"> 3、抗婚(b)</p><p class="ql-block">四、再现部(主题重奏)</p> <p class="ql-block">何占豪(左)与陈钢(中)共同创作《梁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梁祝缘起 </span></p><p class="ql-block">庄周梦蝶 </p><p class="ql-block">“庄周梦蝶”的故事因其深刻的意蕴,浪漫的情怀和开阔的审美想象而备受后世文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后世人们借以表达离愁别绪、人生慨叹、思乡恋国、恬淡闲适等多种人生感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蝴蝶像意</p><p class="ql-block">蝴蝶飘忽不定,翩翩起舞,若隐若现,神秘而浪漫。可以说,世间除了蝴蝶之外,恐怕再也找不出其它可以替代的动物了。庄周梦蝶,其实庄子未必真的梦见了蝴蝶,他一定是仔细观察了蝴蝶这种精灵之后。把它作为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命意象。</p><p class="ql-block">哀而不伤</p><p class="ql-block">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哀而不伤,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底色。庄子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可谓“化蝶”的诠释。正是“化蝶”,使一曲爱情的生命悲歌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哀而不伤,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1959年,(从左至右)丁善德、何占豪、陈钢、孟波一起讨论《梁祝》的创作。</p><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p> <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俞丽拿、陈钢、何占豪</p><p class="ql-block">主部</p><p class="ql-block">爱情主题</p><p class="ql-block">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注意听竖琴的伴奏)。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副部</p><p class="ql-block">三载同窗,结为金兰,快乐美好</p><p class="ql-block">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p> <p class="ql-block">结束部</p><p class="ql-block">十八相送,欲言又止,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展开部</p><p class="ql-block">英台抗婚,激烈果断</p><p class="ql-block">随着一声大罗响起,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本质。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p> <p class="ql-block">展开部的第一、第二主题交替出现,并不断激化,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节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形成了抗婚的悲壮场面,掀起了全曲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终于,强大的封建势力占据了优势,音乐突然转入了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如泣如诉的音调,乐曲由此转入“楼台相会”部分。</p> <p class="ql-block">楼台相会,缠绵悱恻</p><p class="ql-block">音乐曲调转为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小提琴的凄苦似有埋怨,大提琴的哀怨似有悔恨,但更多的是无奈。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哭灵投坟,悲痛欲绝</p><p class="ql-block">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嚣板的出现仿佛催命符,对祝英台苦苦相逼。但祝英台的控诉也更加激烈,更加凄惨。但在这凄惨激烈的控诉中,透出了祝英台反抗精神的坚决与决绝。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把乐曲推向了最高潮。</p> <p class="ql-block">再现部</p><p class="ql-block">双双化蝶,美好祝愿,浪漫色彩</p><p class="ql-block">引子的曲调再次出现,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翩翩起舞,而合奏主旋律的再次出现,则歌唱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对爱情的美好祝福。</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梁祝》,并没有“化蝶”一段。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化蝶”极有可能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遭到否决。后来在有关领导的提示下,认为“化蝶”是祝英台反抗封建礼教的结果,才加上了“化蝶”的部分,使得《梁祝》成为完整的《梁祝》、完美的《梁祝》。</p><p class="ql-block">“化蝶”的收尾,不仅使得作品结构完整,而且使作品得到了升华。而“化蝶”,也是深埋在中国人思想深处的、哀而不伤的浪漫情怀和生生不息的文化意象。</p> <p class="ql-block">《梁祝》虽然是小提琴协奏曲,但其中加入了传统越剧的音乐元素和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比如越剧的“紧拉慢唱”、“嚣板”,独奏小提琴运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二胡的“滑音”技巧等等。而“主部”的主旋律“爱情主题”,不仅取材于越剧的调子,而且都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演奏《梁祝》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提及为何选择俞丽拿担任《梁祝》首演的小提琴独奏,陈钢说当时18岁的俞丽拿在机缘巧合下,自告奋勇地担下重任,甚至放弃了一个本打算参加的弦乐四重奏比赛。</p> <p class="ql-block">《梁祝》1959年首演于兰心大戏院</p><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27日,“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音乐会在兰心大戏院举行。</p><p class="ql-block">1959年5月27日晚上,当时年仅18岁的俞丽拿登上了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台下的观众对这位年轻的小提琴手一无所知,但当她的演奏开始之后,大家很快就被吸引住了。演奏结束之后,全场鸦雀无声,几秒过后,兰心大戏院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俞丽拿的成功,更是交响乐民族化的产物——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巨大成功。</p> <p class="ql-block">当时还是大二学生的俞丽拿第一次为上海人民拉响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再现了“梁祝”那动人委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p><p class="ql-block">《梁祝》的诞生,实现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重大突破,使得这首交响曲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p><p class="ql-block">她在首演的时候征服了所有人,她站在台上全身心地投入演奏,观众不由自主地将她和祝英台联系在了一起。她的琴音丰富而动人,走进了所有人的心里,让观众与她、与祝英台同呼吸,共命运。</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成功之后,迅速传遍全国,继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之作,深得国人的喜爱。但凡我国的小提琴演奏家,没有不演奏《梁祝》的。但凡学习小提琴的人,没有不想尝试拉《梁祝》的(虽然和协奏曲《梁祝》不是同一回事),就好像弹吉他的人都要弹《爱的罗曼史》,拉二胡的人要拉《二泉映月》。但遗憾的是,《梁祝》也成了我国小提琴协奏曲的“唯一经典”。</p> <p class="ql-block">从此俞丽拿先生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人们把俞丽拿看着是祝英台美丽的化身,哪里有梁祝,哪里就有俞丽拿。</p> <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俞丽拿在国家大剧院深情演绎《梁祝》</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演奏家</p><p class="ql-block">录音珍版典藏</p><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祝》</p><p class="ql-block">第一演奏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俞丽拿</span></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協奏曲</p><p class="ql-block">梁山伯与祝英台及中國小品</p><p class="ql-block">小提琴獨奏:俞麗拿</p><p class="ql-block">演奏:上海交响乐团團 </p><p class="ql-block">指挥:陳燮阳</p> <p class="ql-block">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国际声誉的经典交响乐名曲</p><p class="ql-block">《梁山伯与祝英台》24K金</p><p class="ql-block">CD头版发行</p><p class="ql-block">小提琴独奏:俞丽拿</p><p class="ql-block">指挥:陈燮阳</p><p class="ql-block">乐队:上海交响乐团</p><p class="ql-block">24K CD 头版精装 限量首发</p><p class="ql-block">作曲家陈钢 推荐</p><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CDx2</p><p class="ql-block">一对蝴蝶歌不尽千年情话</p><p class="ql-block">四版梁祝共庆贺五十华诞</p><p class="ql-block">创作50周年纪念珍藏</p><p class="ql-block">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p><p class="ql-block">创作50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THE BUTTERFLY IOVERS</p><p class="ql-block">VIOLIN CONCERTO</p><p class="ql-block">俞丽拿/沈榕</p><p class="ql-block">1959/1961 /1980 /1985</p><p class="ql-block">中唱名曲名版鉴赏系列</p><p class="ql-block">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版本是俞丽拿与儿子李坚的得意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俞丽拿YULI-NA</span></p><p class="ql-block">梁祝小提琴协奏曲</p><p class="ql-block">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p><p class="ql-block">CONCERTO</p><p class="ql-block">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指挥:李坚</span></p> <p class="ql-block">李坚与母亲俞丽拿及钢琴老师洪腾。</p><p class="ql-block">1986年,陈钢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并请邀请俞丽拿的儿子、钢琴家李坚弹奏这一版《梁祝》。</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和她的儿子,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李坚。</p><p class="ql-block">俞丽拿最值得骄傲的除了学生,自然还有儿子李坚。儿子小学一放学于丽拿就把他关在家里,跟自己学小提琴,同时又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洪腾老师学钢琴。没想到,李坚天分极高。后来俞丽拿让李坚自己选择一样乐器,李坚选择了钢琴,只有一个原因——学钢琴时可以坐着。这么一个“随性而偷懒”的决定,让李坚成为著名的钢琴家。</p> <p class="ql-block">长者们绕有兴趣地听完了俞丽拿先生的讲述和演绎。音乐教室早已坐满,连隔壁的教室也坐满了观看实况转播的老人们,可谓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张洋,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青年教师、俞丽拿小提琴工作室讲师、上海市战略创新团队成员、维也纳市立表演艺术大学最高演奏家文凭获得者。</p> <p class="ql-block">张洋先后师从邵光禄、朱清霖、李由瑾老师,九岁考入上音附小,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先生。</p> <p class="ql-block">张洋在国内外比赛中多次获奖,香港国际弦乐比赛重奏组第一名、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器乐组第一名、埃曼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美国纽约亚历山大-布奥诺国际弦乐比赛第二名、中国音乐金钟奖铜奖、德国勋塔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四名等。</p> <p class="ql-block">张洋的小提琴演技精湛,与俞丽拿老师的解说配合默契,可谓珠联璧合,让我们长者们深感后生可畏!</p> <p class="ql-block">20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奥地利格拉茨音乐与戏剧表演大学硕士后学位,跟随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Boris Kuschnir教授学习,201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维也纳市立表演艺术大学,跟随Kuschnir教授继续深造,获得最高演奏家文凭。</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先生侃侃而谈,不知不觉已经站了两个小时。我们几次劝她坐下说,她执意不肯,说她坐下的话,后面的观众就看不到她了,她能坚持!让我们这些坐了两个小时的长者为老艺术家的艺德深为感动!</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1940年出生,中国女小提琴演奏家;浙江鄞县姜山镇人(今浙江宁波市),生于上海。幼年学钢琴,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就学,先后师从窦立勋、谭抒真,曾被选入外国专家班学习,1962年在该院毕业。</p> <p class="ql-block">1959年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当时负责演奏的俞丽拿只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而今再上舞台的她 已近耄耋,走过六十多年,奏响过数不清次数的这曲音乐,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爱情故事,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永恒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长者代表刘丽丽,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俞丽拿先生和他的弟子张洋,献上鲜花,表示敬意。</p> <p class="ql-block">长者们与两位艺术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梧桐长者江明院士发表感言</p> <p class="ql-block">梧桐长者殳企平发表感言</p> <p class="ql-block">梧桐长者王福珍女士发表感言</p> <p class="ql-block">俞丽拿先生为梧桐长者王旭东收藏的梁祝碟片签名。</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长者们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拥向前台,与俞丽拿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位音乐工作者相逢甚欢,梧桐长者上音钢琴系教授周薇(右)。</p> <p class="ql-block">历经66年了,“梁祝”伴随俞丽拿从一位青葱少女到耄耋之年,如今,她“辛勤耕耘六十载,桃李芬芳满天下”。</p> <p class="ql-block">“梁祝”后来的影响之深远是主创团队始料未及的。俞丽拿说,那时参加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的创作和演出都要牺牲课余时间,投入很多精力,其实会影响自己的学业,但是,那个时代的人创作、演奏都不计得失,也不会想到要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利。</p> <p class="ql-block">作为《梁祝》问世后的首演者,俞丽拿在18岁时名动天下。4年后,她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成为一名小提琴系的教师。如今她84岁,是现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唯一拥有终身教职的老师(另一位拥有此殊荣的周小燕教授于2016年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从上音附小,到上音附中,再到上音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想要拜在她门下的年轻人不计其数,她从中拔擢才俊,不遗余力栽培辅导,送去世界舞台,参加各种大赛。硕果累累:王之炅,黄蒙拉,张洋……新的一代成名成家,漂洋过海,再回国奉献,背后有俞丽拿巨大身影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我们衷心祝愿俞丽拿先生身体健康,幸福美满,寿比南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50周年纪念演出实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提琴独奏:俞丽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