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br></div><div><b><i><u><br></u></i></b></div><div><b><i><u>尼爾森是20世紀初最重要的丹麥作曲家之一,他的音樂作品涵蓋了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以及歌劇等不同類型</u></i></b></div><div><b><i><u><br></u></i></b></div><div><b><i><u><br></u></i></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i><u>【撰文·薦讀:華南師大藝術學院·耿濤教授】</u></i></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i><u><br></u></i></b></div><div><br></div></h1> <div><br></div><b><i><u>卡尔·尼尔森(Carl August Nielsen)是丹麦重要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以下是对他更详细的介绍:<br><br><br></u></i></b><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i><u>耿濤教授(撰文)</u></i></b></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i><u>(圖)Valen楠(發佈於2023年8月18日)</u></i></b><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i><u>1. 生平简历:</u></i></b></div><div><b><i><u><br>- 早年经历:1865 年 6 月 9 日,尼尔森出生在丹麦菲英岛的一个小村子——索尔特隆。他的父亲是位画家,但经常在婚礼或节庆场合拉小提琴,这让尼尔森自幼便接触到音乐。家庭贫困使得尼尔森小时候就得干活,六岁时就开始养鹅。不过,他对音乐展现出浓厚兴趣,八岁便和父亲一起在婚礼等活动中演奏,还早早开始作曲。后来,他学习了管乐器,14 岁时成为欧登塞军乐队的号手,并在此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巧。之后,凭借他人资助,他进入哥本哈根皇家丹麦音乐学院学习</u></i></b></div><div><b><i><u><br>- 学习与成长:1883 年,尼尔森进入哥本哈根音乐学院(今丹麦皇家音乐学院),专业是小提琴,同时也跟随尼尔斯·加德和约翰·彼得·埃米琉斯·哈特曼学习其他专业。1888 年,他的初次创作弦乐小组曲 Op.1 获得成功,这让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1889 年,尼尔森成为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小提琴手,接触到大量弦乐作品及瓦格纳的歌剧作品,并获得奖学金前往德国深造,吸收了欧洲不同国家的文化</u></i></b></div><div><b><i><u><br>- 婚姻与家庭:1891 年,尼尔森在巴黎认识了雕刻家安妮·玛丽·布罗德森,同年两人结婚,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u></i></b></div><div><b><i><u><br>- 职业生涯发展:1902 年,尼尔森亲自指挥了自己的歌剧《扫罗与大卫》首演,同年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四种性情》。1903 年,他与妻子去希腊旅游,途中创作了序曲《赫利俄斯》</u></i></b></div><div><b><i><u><br></u></i></b></div><div><b><i><u>1905 年,他辞去小提琴手一职,但在 1906 - 1914 年间一直在皇家剧院担任指挥</u></i></b></div><div><b><i><u><br></u></i></b></div><div><b><i><u>1915 年起,他执教于丹麦皇家音乐院,1930 年任院长</u></i></b></div><div><b><i><u><br></u></i></b></div><div><b><i><u>1931 年 10 月 3 日,尼尔森因心脏病在哥本哈根逝世</u></i></b></div><div><b><i><u><br></u></i></b></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br><b><i><u>2. 艺术成就:<br><br>- 交响曲领域:<br>- 尼尔森的六部交响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u></i></b><div><b><i><u><br></u></i></b></div><div><b><i><u>《第 4 交响曲“不灭”》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洋溢着活力,标题意指人类生命力如同永恒般延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没有调性标记,为单乐章结构,但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近似于古典交响乐的第一乐章;第二部分速度稍快有着“间奏曲”般的性质;第三部分情绪紧张而富于戏剧性<br><br>- 《第二交响曲 - 《第二交响曲“四种性情”》的四个乐章分别表现古希腊思想家所表述的四种人性:急躁(胆汁质)、恬静(粘液质)、忧郁(抑郁质)和乐观(多血质)<br><br>- 《第三交响曲“开阔交响曲”》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著称,主旨在于描述人性对外在环境的乐观态度<br><br>- 《第五交响曲》没有标题,只有两个乐章,小鼓有一段指示小鼓可即兴发挥的片段<br><br>- 《第六交响曲“纯朴交响曲”》从现代感鲜明的特质又回到了古典与现代均衡的洗练钟琴,开头使用钟琴演奏重复音肖斯塔科维奇被肖斯塔科维奇借用在他的第 15 号交响曲中<br><br>- 协奏曲创作:他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长笛协奏曲》(1926)、《单簧管协奏曲》(1928)等</u></i></b></div><div><b><i><u><br></u></i></b></div><div><b><i><u>其中,《单簧管协奏曲》为四个情绪不同的段落连接而成,充分展现了单簧管乐器的表现力<br><br>- 歌剧方面:他的两部歌剧《扫罗和大卫》(1898 - 1901)和《假面舞会》(1904 - 1906)在丹麦广受欢迎<br><br>- 其他作品:还创作了众多的戏剧音乐、室内乐、合唱、歌曲、管风琴、钢琴音乐等作品,如《管乐五重奏》(1922)、《恰空舞曲》《主题与变奏曲》等</u></i></b><div><b><i><u><br></u></i></b></div></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b><i><u>3. 创作特征:<br>- 民族性:他的作品扎根于丹麦民族文化,大量运用丹麦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调式,使听众能强烈感受到丹麦的独特风格。例如,在他的交响曲和其他器乐作品中,常常能听到具有丹麦特色的音调与节奏型</u></i></b></div><div><b><i><u><br>- 戏剧性:作品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情感表达,音乐张力十足。无论是交响曲中乐章之间的对比,还是歌剧、戏剧音乐中的情节展现,都能让听众深刻感受到这种戏剧性</u></i></b></div><div><b><i><u><br>- 创新性:在音乐结构和创作手法上不断探索,突破传统音乐形式的束缚。比如《单簧管协奏曲》摒弃了传统协奏曲三个乐章的固定形式,以独特的结构呈现;在交响曲的创作中,也大胆运用新的和声与节奏手法,为音乐发展带来新的思路</u></i></b></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i><u>4. 在世界音乐上的地位:</u></i></b></div><div><b><i><u><br>- 尼尔森对丹麦乃至整个北欧的音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丹麦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丹麦 100 克朗纸币上就有他的头像,这是对他在丹麦国家地位的高度认可</u></i></b></div><div><b><i><u><br>- 他的作品在国际乐坛上也占据重要地位,许多著名的乐团和音乐家经常演奏他的作品。其音乐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强烈的戏剧性以及创新的手法,为 20 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音乐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br></u></i></b></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b><i><u>卡爾·尼爾森博物館(Carl Nielsen Museum)位於丹麥的小鎮奧德恩塞(Odense)是紀念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的場所</u></i></b><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b><i><u>博物館內展示了尼爾森的生平、創作歷程、個人物品以及他對丹麥音樂的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他的手稿、信件、照片,以及一些他用過的樂器。卡爾·尼爾森博物館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這位音樂巨匠的機會,以及欣賞他的音樂成就<br></u></i></b><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