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昆明的近日楼。</p> <p class="ql-block">金碧路上原汁原味的金马坊。</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碧鸡坊。</p> <p class="ql-block"> 昔日昆明有许多小街小巷,给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留下丰富且温馨的记忆。我的外婆家就在翠湖南端一条小巷内,巷名“桑梓巷”。“桑梓”典出《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当年小巷清幽雅静,是游子梦中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外婆家是两进四合院,大门右侧有一口水井,井旁有一棵树,绿荫盖地。进大门后有窄长通道,通道用方块砂石铺就。经通道过二门,便进入主院了。主院内有一个颇大的花坛,花木繁茂,最吸引眼球的是一株高两丈有余的茶花树。每逢腊月,猩红的茶花爭奇斗艳,预告大年将至。过年前诸事繁多,请门神,貼春联,供米花团,在堂屋内铺满青松针叶,娃娃们在其上打滚嬉闹,头朝下脚朝上“立青天”。长者取出尘封的“狮子老兽王”竹简,重新裱上红纸,贴上金箔,于是孩童们欢天喜地,激情万丈地玩起这种被称为“行围射猎”的博弈游戏。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拜年后,领到压岁钱的孩童们冲出小巷,到三牌坊西侧的文明新街大肆釆购面具、崩硐、刀枪等玩具。入夜,爆竹点燃,烟花四射,小巷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p> <p class="ql-block"> 正义路上的"天开云瑞坊”,即大名鼎鼎的”三牌坊”。</p> <p class="ql-block"> 桑梓巷称得上人杰地灵。我的外祖父是读书人,膝下子女个个学业有成。家母是外祖父的长女,她从昆华女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中文系,成为云南第一代女大学生。大舅二舅皆是彼时的青年才俊,大舅专攻政治经济学,英语颇有造诣,据说能随口翻译当年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稿。二舅是公路工程师,参与设计修建从建水到元阳的盘山公路,为地方贡献良多。三舅是飞行员,四舅从政,后皆成为海外游子,想必对故里的这条小巷有刻骨铭心的思念。我的同辈人中,以二舅家的长子康表兄最为优秀,堪称翘楚。</p><p class="ql-block"> 康表兄天资聪颖,人品端正,生性善良。他的青年时代颇为坎坷,虽成绩优异,才能出众,但学业和就业之路并不顺利。当年我因家庭变故,寄居在外婆家,和赋闲在家的康表兄耳鬓厮磨,共同度过小巷深处的许多恬静时光。当年我们一起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长恨歌》,当读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时,他掩面而泣,令我深受震动。</p> <p class="ql-block">昆明的东寺塔。</p> <p class="ql-block"> 康表兄动手能力很強。年轻时做木工活,制作的家具有模有样。他还喜好摄影和摆弄电脑,偶尔也写点诗词和对联。他乐于助人,古道热肠。无论对长辈、平辈、下輩,还是对朋友、同学、同事,遇事均倾情相助,毫不惜力。当年我的另一位表亲高考落榜,被分配到东川的山区小学任教。因环境艰苦,举目无亲,便郁郁寡欢,身患疾病。康表兄得悉消息后,和一位表弟携手,爬山涉水,将患病表亲接回桑梓巷老宅,悉心照料,在精神上多有慰藉。之后,这位表亲病情得以缓解。</p><p class="ql-block"> 世易时移,城市现代化的繁华取代了昔日老城的温馨,桑梓巷早已不复存在,康表兄亦已乘鹤西去,令人唏嘘。但小巷记忆是永存的,小巷内发生的亲情故事也应是永存的。</p> <p class="ql-block">昆明的城隍庙,今已不存。</p> <p class="ql-block">昆明光华街上的老建筑,网红打卡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