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以龙潭和柘树闻名,俗称潭柘寺。<br>始建于西晋(307年),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br> 这座仿古建筑是景区大门,寺在景区里面。 无从考查的青砖塔 走进景区大门 也算是影壁墙吧,引导游客从两侧山道上山到山门。 上山石道 山道旁古树。 古树 古时,寺周边有大量的古柘树,树叶养蚕,皮可入药,木可制弓,射程是其它木的两倍。由于民间传其树皮有帮肋怀孕功效,陆续被砍剥光,造成大面积死去。山门前这棵是从别地移来的,有围栏保护。 到山门先要经过一座桥,这是桥头石兽。 山门前这座桥叫怀远桥。 怀远桥下有一丈余深的沟壑,像是护城河一样。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 山门为三间无梁殿式歇山顶建筑,筒瓦屋面 在院里看山门 山门无梁殿式 夫人献上五十元的香火 第一进是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绿琉璃瓦屋面,檐下悬康熙皇帝御笔“天王殿”匾。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像,背后供奉韦驮像,东西两侧供奉四大天王神像。人们排队在神灵前下跪祈福。殿内不准拍照 天王殿前侧院,现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原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另外还有两口锅已毁,一口煮粥一口蒸馒头。更大的锅煮粥,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 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现在景区用大锅赚钱,游客买米袋或铜钱,往锅里扔。 第二进是大雄宝殿 大殿东西两侧对称建有伽蓝殿和祖师殿两座配殿,大殿院内还建有钟楼、鼓楼。 大雄宝殿为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 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 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 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 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 娑罗树原产于印度因传说佛教祖先释迦牟尼圆寂在这种树下,故得此名,成为佛门宝树。娑罗树又名菩提树、七叶树, 北京现存的娑罗树要数潭柘寺的最古老了。 潭柘寺内古树名木中最著名的当数矗立于毗卢阁前的已有1400岁高龄的银杏“帝王树”。此树植于唐代,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须六七个人才能合抱。相传在清代,每有一代新皇帝继位登基,从此树的根部都会长出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 <p class="ql-block">请看续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