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国庆假日,儿孙们去了外地游玩,留下我和老伴坐守家中。闲来无事,我找出先前从单位老年协会拿来的报刊慢慢翻阅。其中《中国剪报》和《老年文摘》上的一些文章很吸引我,看后颇有感想、感触和感慨。</p> <p class="ql-block">电影《战狼》在全国上演之后引起轰动,非常非常的火爆。剧中主人公冷锋武功盖世,英勇无敌,只身深入虎穴救出同胞的壮举,更是让每一个观众为之倾倒,十分的崇拜。有作者感慨之余,忽想起这样的战狼其实古已有之,像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便是。于是他据此写下《辛弃疾,原来你是这样的战狼》一文,被今年八月十九日的《中国剪报》转载刊登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我关注该剪报的这篇文摘,除了辛弃疾晚年居住并客死在我们铅山县外,还因为我曾参与过辛弃疾墓的维修和对辛在铅山活动的遗迹有所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县博物馆工作,单位按照省文物局的要求,对省保文物单位辛弃疾墓进行了维修。在此基础上,我开始研究辛弃疾在铅山的遗迹,写下有相的一些文稿和诗词。如刊登《历史大观园》杂志的“孤负平生弄泉手”,刊登《争鸣》杂志的“稼轩隐居之地——铅山期思渡村”等。还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起的,放在我县召开的“纪念爱国词人辛弃疾诞辰八百五十周年学术会议。”</p> <p class="ql-block">关于辛弃疾,一般书籍和文章多说他是南宋爱国词人。原因当然是他的词好,与苏东坡齐名,在宋朝词坛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殊不知他文武双全,“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草檄”,同岳飞一样,从小习武,练就了一身功夫。不仅如此,他还在祖父(父亲早逝)辛赞的启发教育下,熟读兵书、习过阵法,曾利用去燕京应试科举考试之际,窥探女真侵略者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局势。公元1161年,趁着完颜亮率军南侵之机,中原地区汉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早就想反金报国的辛弃疾,于是毅然率领济南历城四风闸的乡亲们揭竿而起,聚合了两千余人加人耿京的农民起义军,时年二十有二。</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很快便以其文韬武略和英勇善战,博得义军首领耿京的赏识和器重,被任命为执掌起义军大印的掌书记。从此,他跟随耿京驰骋在齐鲁大地抗金御敌,不仅为起义军起草各种文书、制定军事计划,还如同战狼一样,多次横戈跃马上阵杀敌,亲手刀刃了好几个敌酋。</p> <p class="ql-block">要说辛弃疾是一条战狼,可不是我糊编瞎造,而是有实打实的战例可查。譬如辛弃疾曾交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朋友,此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喜欢谈兵论战。辛弃疾加入耿京起义军后,便劝说义端和尚前来归顺一同抗金。谁知此和尚动机不纯,并不是真心想要抗金,一日,竟偷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帅印去投奔金军。耿京得知此事,火冒三丈,当即把辛弃疾痛斥了一顿。</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被朋友出卖,心里气愤异常,便立下军令状,单骑独剑前去追赶义端和尚,于半道上将义端和尚截住。义端和尚见他一脸杀气,自知不是对手,吓得滚下马来,央求辛弃疾不要杀他,说:“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此青兕为古代传说中的青色犀牛,体型庞大、力大无比。辛弃疾的身材高大魁梧,据他的朋友陈亮描述,“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面对如此战狼,义端和尚自然魂飞魄散,只能跪地求饶了。辛弃疾哪还会听他的那些鬼话,手起剑落,结果了他的狗命,夺回大印即刻回营复命。</p> <p class="ql-block">再就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受大帅耿金之命,与义军的另一将领贾瑞奉表归宋觐见高宗。返回途中得知义军内部发生了大事,一个名叫张安国的义军副首领,趁辛、贾不在的时候,串通几个叛将将耿京杀害,而后带领一部分义军投降敌人。辛弃疾知道了怒火万丈,发誓要报此深仇大恨。他和驻地守将商量,欲前往张安国驻扎的济州府捉拿叛将。经过一番细致的商议布置,他精心挑选五十名勇士,马不停蹄赶回山东,连夜直闯有五万之众的济州府敌营。</p> <p class="ql-block">此时叛将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席宴请宾客,辛弃疾手持宝剑带头杀进大厅。“啊!辛弃疾!”张安国见了吓得魂不附体。在场的金将逃的逃,降的降,都一一被跟随而来的勇士制服。辛弃疾上前一步,揪住张安国刚刚按照女真族风俗编起来的辫子,提起来狠狠往地上一摔,历声喝道:“你这十恶不赦的叛贼,末日到了!”叫人捆了。等济州府的兵士赶到,辛弃疾等已经将张安国搏于马上带出衙门。济州兵士见辛弃疾一伙杀气腾腾,没有人敢上前阻档。就这样,辛弃疾等义军将士押着叛将张安国出了营,往南宋方向而去。一路上他们爬山涉水、过关斩将,终于将张安国送至南宋建康行营,而后由朝廷公审后斩首。辛弃疾以五十轻骑应对敌军五万,竟然毫发无损,不是战狼还能是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是不是战狼,从他自己所写的诗词中也可窥视一二。如他晚年在铅山瓢泉居住时,一次有客人来访,交谈时说起功名,他追念少年时期征战沙场的情景,冷却了的心一下又滚烫起来,当即作《鹧鸪天》词一首:“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捉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再如他与好友陈亮铅山“鹅湖相会”,之后多次互寄壮词勉励,其中他在《破阵子》一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p> <p class="ql-block">还有辛弃疾南归之后,一直不为朝廷重用,壮志成空,以至忧愤而死。直至临终他都不忘初心,大呼数声杀贼而去……如此壮怀激烈、慷慨激昂的令人血喷的文字和呼喊,没有亲身经历过斩将夺旗、血染战袍的战场氛围,应该是写不出来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了辛弃疾对祖国对家乡无限热爱的赤诚忠心,和誓死要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心似铁,补天裂”,铿锵的词句,把一个活生生的,英勇无比的横刀跃马、骁勇善战的狼将形象,竖立在了我们每个国人的心头,既感慨不已,又悲愤万千。</p> <p class="ql-block">所谓战狼,如果仅仅是武艺高强和作战英勇,也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須得有勇有谋,精通文韬武略。辛弃疾武可以上阵杀敌,文能够韬略御敌,当是名苻其实的战狼。关于他的上阵杀敌,前面说了很多,这里就不再哆嗦。着重要讲的是,他曾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平戎破敌的策略。辛弃疾南归之后,朝庭放了他一个文官江阴军签判。以后几经变动,都还是文职官员。因为朝庭偏安江左,不思北伐,他一直都未有机会再次上前线与金军交战。然尽管如此,他报效祖国的志向抱负一直都没有息灭。基于爱国和对议和投降派的不满,他根据自已的经历,先后写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等策疏,对宋金双方当时和与战的客观形势、前途命运等予以了估计和分析。“策换邻家种树书”,这些平戎策疏最终没有能被朝廷所釆纳,但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还是显现出了一代儒将的卓越风范。</p> <p class="ql-block">可飞虎军建成还不到三个月,辛弃疾则由于主和派奸臣的诬陷压制,被朝廷罢了官。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得已拿起笔来抒写胸中的不平之气。不久,他携带妻儿到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卜筑定居。辛弃疾选择铅山,乃是因为我们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瓢泉期间,为辛弃疾诗词创作的鼎盛之时,《稼轩集》存词629首,写铅山或写于铅山的就有200多首。从此,一个“平生塞北江南”,一心要完成“杀敌、平戎”大业的人物,被人们冠以了词人称呼。词人死后,亦葬于铅山,墓地在距瓢泉不远的陈家寨阳原山上。</p> <p class="ql-block">“孤负平生弄泉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虽然把诗词创作当成征战沙场的“余事”,却误打误撞,一生事业的成就匡在了词坛上。换位思考,这事确实悲催。辛弃疾平生唯一愿望就是横戈跃马、收复中原。却因其才能和抱负遭到投降派的压制、扼杀,不得不拿起手中的笔来抒写胸中的不平之气……所以我就想,辛弃疾他首先还应该是个民族英雄,其次才是词人,尽管后人对他的词给予了很高评价。什么词圣、词龙,于他原本就不在乎。</p> <p class="ql-block">当然,他不在乎,不等于我们也不在乎。我们为辛的一生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这个宿愿而感到遗憾的话,遗憾中倒是有一点点的欣慰。那就是好在朝廷没有重用他,否则国家少了一个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铅山亦少了一份他留给世人的珍贵的文学遗产。试问一下:此时的瓢泉还能是瓢泉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