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行(5)金银滩原子城,追寻父辈的足迹

青青的菜园子

<p class="ql-block">金银滩草原的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这里是国营221厂(1958年~1992年)旧址,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摇篮,因孕育诞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培育形成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而被世人誉为“原子城”。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六十多年前,北京塔院1号是二机部九院科研人员的宿舍,曾住过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很多在金银滩221基地工作的科研人员、职工干部。今年10月16日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8月底,原金银滩221基地职工子女—“北京塔院发小”们组团来到青海金银滩原子城开展寻找父辈足迹的活动。我作为“塔院发小”的家属,和他们一起来到金银滩,参观了纪念馆和基地厂区,瞻仰596人名墙和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追寻父辈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金银滩221基地,在高寒缺氧的草原,生活极度艰苦,为了祖国的核武事业,我们的父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很多人来时风华正茂,走时白发苍苍,为中国的核武事业奉献终生。</p> 纪念馆 <p class="ql-block">原子城纪念馆 ,全称为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核工业创建与发展历程、原子城特殊历史与辉煌成就的大型专题纪念馆。纪念馆为乳白色半掩体结构,整个建筑庄严肃穆,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有“596”之路、和平纪念广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等景观。纪念馆有五个展厅,以传统文物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复原模拟场景与高科技展示场景相衬托,集中反映了我国“两弹”研制的伟大历程,集中体现了“两弹一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恒武、这9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长期工作在金银滩221基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凝聚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丰碑,在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p> <p class="ql-block">1958年7月,中央批准选址报告,221基地选址在青海省海晏县金银滩。对外称“国营221厂”。各路建设大军进驻金银滩,打响了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战斗。</p> <p class="ql-block">金银滩海拔3200米,高寒地带,物资极度匮乏,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广大建设者以“三顶帐篷”起家,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建公路。数万名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工人、人民解放军服从祖国的需要,奔赴金银滩草原,在风雪高原唱响一曲艰苦创业的凯歌。</p> <p class="ql-block">科学家归国,在这一时期,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如王淦昌、郭永怀、彭恒武、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程开甲等,以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立志报国之愿,放弃国外比较完善的科研条件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纷纷回国,投身中国的核事业。</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核工业的起步阶段,苏联政府在核科学技术研究和核工业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对我国进行了无私的帮助。然而,由于中苏两国关系恶化,从1959年6月至1960年8月,苏联政府全面断绝了对中国的援助,中国核工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对困难,党中央宣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从此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进入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新阶段。</p> <p class="ql-block">1962年10月,为了加强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尽快研制“争气弹”,二机部成立4个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一大批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告别家人,进驻221基地,他们以身许国,把个人理想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开始艰苦的技术攻关工作。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p> <p class="ql-block">面对技术封锁与重重挑战,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毅然决然走上自力更生之路。</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震惊世界。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壮了国威,壮了军威,使中华民族挺直了脊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展示了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和实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p> “596”长廊 <p class="ql-block">“596长廊”纪念墙:长廊的穹顶镌刻着“两弹一星”精神,长廊内有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雕像。在长廊上镂空雕刻了31564名基地工作者的姓名、曾驻守这里部队的编号分布于长廊纪念墙两侧,默默诉说着在221基地锻造神盾,铸就丰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长廊,找寻自己亲人的姓名,一遍遍抚摸刻在长廊纪念墙上亲人的姓名,放上一朵朵小红花,这些花朵寄托了我们的思念,把遥远的期盼,化作相逢的温暖。很多人热泪盈眶,感慨万千:当年我们不能来到这里陪伴和看望自己的亲人,现在我们来了,我们以父辈为荣,为他们作出的贡献而骄傲。</p> <p class="ql-block">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静静矗立。纪念碑顶端放着一颗银白色的圆球,象征圆梦,圆了中国人民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之梦,圆球下面雕刻着四只展翅翱翔的和平鸽,象征着中国人民始终坚守着和平的信念。</p> 研制基地厂区 <p class="ql-block">参观了纪念馆,我们来到221厂厂区,看着这些写满沧桑的厂房,陈旧的仪器和机器,我们仿佛看到在风雪交加的高原,父辈们忙碌工作的身影,处处是历史的记忆,每一个角落都是时光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221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是221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距地表以下9.3米,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地下掩体。工程隐蔽、坚固、保密性强,有较强的防御性,可保证地面设施受到攻击时,仍能在掩体内坐阵指挥。现中心内原有指挥室和所有设施保存完好,你可以亲身体验当年两弹指挥者在这里运筹帷幄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分厂:一分厂是221基地最重要的分厂。负责弹头体加工、铀部件生产、精密加工以及无线电系统的控制等,也称作弹头加工厂。其中,101为弹头体加工车间,102为轴部件加工车间,104为无线电控制车间。由于该厂区的重要性,当时驻有一个加强连的兵力保卫。</p> <p class="ql-block">二分厂:主要负责炸药加工、同步聚焦实验及火工部件的加工和核武器的组装工作。</p> <p class="ql-block">三分厂:机械加工厂,负责翻砂、锻造、热处理以及制氧等。</p> <p class="ql-block">六分厂:爆轰试验场,人们习惯称这里为“靶场”,是当时专门进行爆轰试验的场所。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由于试验目的和规模不同,试验场分别进行爆轰冲击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等。</p> <p class="ql-block">1964年6月6日,在221基地爆轰试验场,成功进行了1:1全尺寸爆轰模拟冷试验,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奠定了基础。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p> <p class="ql-block">爆轰试验场有一堵面对爆轰方向的钢板试验墙,有2厘米厚,用来抵挡原子弹试爆辐射,钢板上留有多个观测孔。如今,钢板已经锈迹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弹痕仍让人能体会到当年试验的惊险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爆轰试验场的三个展厅建在原址上,通过实物、蜡像、模型、图片、影像等,生动再现了当时进行各项爆轰试验的工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爆轰试验掩体</p> <p class="ql-block">初秋的金银滩草原,蓝天白云,绿草茵茵。在这广袤的草原上,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建筑遗迹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一个甲子年过去了,我们来到金银滩草原,追寻父辈的足迹,我们为他们骄傲,他们的奉献与付出永远被铭记,他们的使命与光荣从未远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22日拍摄于青海金银滩原子城。介绍材料摘自百度、原子城公众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