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冠以“中华”,说明它的模式产地在中华大地。1861年,印度尼西亚哈马拉黑岛,黑嘴端凤头燕鸥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因其仅繁殖于中国东海岸,遂更名为中华凤头燕鸥。</h5> <h5> 冠以“凤头”,凸显着它的“特立鸥群”,与众不同。橘黄色的长嘴尖端点缀上黑色,雪白的脖颈,却在枕部及头顶配以纯黑的羽冠。虽混杂在红嘴鸥、黑尾鸥等一众鸥鹬群中,却是极易辨识。</h5> <h5> 而贵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沉重的现实:它很稀少、很濒危。自1937年最后一次被记录,中华凤头燕鸥曾行踪莫测,“消失”63年之久,因此被称为“神秘之鸟”、“神话之鸟”,直到2000年才在马祖重新被发现,当时只有5个确切的观察记录。</h5> <h5> 被这种种独特、种种神秘所吸引,我迫切的希望能够早日追逐、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的影像。</h5> <h5> 2021年9月底,听说山东日照海滩能够拍到中华凤头燕鸥,我和一鸟友迫不及待地驱车千余里,赶到那处海滩。秋高气爽,海风习习,大批的海鸟站立在远处的浅水边。我们匍匐在沙滩上,慢慢的靠近鸟群,透过长焦镜头,仔细辨识,很快就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那高贵的身影。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慢慢的靠近目标,这群鸟儿却是极聪明、极警惕,你向前靠近一米,它们就向海里退却一米,始终与我们保持着安全距离。待我们停下移动,按下快门,只拍摄了几分钟,它们就腾空而起、向远方飞去,再也没有回来。一次奔袭千余里的拍鸟之旅就这样草草收场。</h5> <h5> 2024年8月底,听闻山东青岛有中华凤头燕鸥集群,我们三五鸟友,再次驱车千里,期待近距离一睹这“神秘之鸟”的风采。</h5> <h5> 清晨,穿越养殖场一条长长的栈桥,来到堤坝上,但见养殖场大棚沿着海滩铺展开去,一望无际,大棚的顶盖似乎早已被海风掀起、无影无踪,搭建大棚的角铁被海水侵蚀得锈迹斑斑。一群群海鸟,就站在铁架上,或休憩、或梳羽。</h5> <h5> 很容易的,我们就看到混杂在红嘴鸥、黑尾鸥等海鸟群中的中华凤头燕鸥,雪白的体羽,恰到好处的点缀上体的浅灰、脚及尾羽的黝黑,颈部的斑块是配搭的“U”型黑头巾,而黄色的长喙配上黑色的嘴尖,彰显着它与其它几种燕鸥的不同。</h5> <h5> 再仔细观察,发现这里的中华凤头燕鸥不是三两只,而是三五成群,散布在各个角落。据当地观鸟人士统计,今年,聚集到这里的中华凤头燕鸥已达百余只,一下子见识到这么多“神话之鸟”,我们甚至恍惚的感觉所谓“濒危”离着美丽的小鸟似乎很遥远。</h5> <h5> 不远处的浅海里有鱼儿游弋,海鸟们很容易就能享用到“饕餮大餐”,只见一只中华凤头燕鸥叼着一条小鱼,掠过我们的头顶,飞到雏鸟站立的地方。小鸟张开“大嘴”,抢食这鲜美的“早餐”。据说,这里已经发现7只中华凤头燕鸥的幼鸟了。</h5> <h5> 飞起飞落的中华凤头燕鸥腿上,有好几只佩戴着各种颜色的环志,说明有多个组织、机构在追踪、研究、保护着中华凤头燕鸥,这也许是我们能在一个地方得见大群的“神秘之鸟”的重要原因吧。据统计,2023年观察、记录到的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已经达到211只,创历史新高,我们为它的恢复性增长、逐步摆脱种群灭绝的厄运而欣喜、而高兴。</h5> <h5> 太阳缓缓升起,温度越来越高,鸟儿们吃过早餐,慵懒的眯起双眼、蜷缩一团,晒起了日光浴,黄海之滨的这片海滩,因中华凤头燕鸥而温暖、而充满爱与希望。</h5> <h5> <font color="#ed2308"> 附:中华凤头燕鸥</font>(英文名:chinese Crested Term,学名:Thalasseus bernsteini),体长38-43厘米,体重240-320克,翼展约94厘米。是欧科凤头燕鸥属的极度濒危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的少数岛屿上。主要以小鱼和幼鱼为食。<div> 世代年度:11年</div><div>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div><div> 懂鸟罕见指数:9.43</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