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海曙区的水系比较发达,据统计,全<span style="font-size:18px;">区共分布有460条大小河道,全长约949.49公里。特别是北宋末年,宋徽宗下旨填没广德湖以后,在周边留下了众多支河,水系纵横交错,河道密集。</span>其中平原河道有奉化江、姚江、鄞江、剡江、南塘河、西塘河、姚家河、柳西河、蔡家河、护城河、西洋港河、风棚碶河、照天港河、湖泊河、集士港河、千丈镜河、中塘河等,和樟溪河、清源溪、庄家溪、龙王溪等山区溪河。当时,居民外出除了坐船外,更多的还是步行,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在河道上陆续建起了众多的桥梁:如石拱桥、廊桥、石梁桥、亭桥等。鉴于古桥数量较多,除了已经在西塘河、南塘河和中塘河三个专集中展示的15座古桥外,尚有近30座古桥需要展示。故将余下古桥分为上、下两集予以展示,上集主要展示海曙区其它乡镇(包括古林镇北部区域)的古桥;下集主要展示原广德湖堙没区上的古桥,包括横街镇、集士港镇和古林镇南部区域。。</p> <p class="ql-block">古洞桥</p><p class="ql-block"> 古洞桥因靠近翠山寺,被称为翠山寺桥。据《鄞县志》记载,翠山寺最早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并定名为“翠山寺”,后屡建屡毁,到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参政张孝伯请为功德寺,获赐“移忠资福寺”匾额。张孝伯在请建寺院同时,在寺院外的小溪上修建了一座单孔月洞式石拱桥,被称为翠山寺桥。它是当时周边村民到四明山和翠山寺上香的必经之路,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洞桥”。民国十二年重修时,直接将其称为古洞桥,并将桥名镌刻在桥券两侧。</p><p class="ql-block"> 2003年由于兴建溪下水库,政府决定斥资将古洞桥整体搬迁到1.5公里以外的山岙,隨后翠山寺也在古洞桥现址的东边重建,桥、寺依旧相依。</p><p class="ql-block"> 古洞桥长30米,桥拱跨水达17.5米,拱矢高度7米,从远处眺望,高耸雄姿,颇有气势。桥拱以开凿江村岭岩基为桥础,桥基上再叠砌大石为拱券,拱与桥几乎贴平,建筑技术上称为“薄拱”。桥顶宽度3.5米,桥堍宽度7米,从侧面看犹如一座稳固的城堡。桥两边的步阶呈八字形,分别达29级和37级,行人顺级上桥,感到稳步而且安全。</p> <p class="ql-block">万安桥:座落在海曙区章水镇蜜岩村南的废弃河床上,建于清代,年份不详,为乱石叠砌的单孔拱桥。万安桥在解放前后曾是蜜岩到许家岩下的必经之路,后因修建皎口水库,下游河道停止泄洪,河道和拱桥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如今,古朴的桥身镌满岁月的痕迹,依然屹立在农田之中。</p> <p class="ql-block">凤岙桥:位于横街镇凤岙老街东头,南北向跨于凤岙溪上,为单孔石梁平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现桥的东侧建有一个菜场,凤岙桥基本上失去了往昔的通行功能。</p> <p class="ql-block">怀安桥:位于高桥镇新庄村,为单孔石梁平桥,通体由梅园石建造。桥栏长3.15米,桥宽2.27米,坡长约10米,结构古朴。桥栏小字直书:“二十九年春日”、“朱荷亭重修,男维官书”。</p> <p class="ql-block">云锦桥:位于高桥镇新桥村,为单孔石梁平桥。建于清光绪年间,桥长3.6米,宽2.30米,桥面用三块长石条铺筑而成。两边栏板用长石条构筑,栏板高0.48米,厚0.18米。两边栏板外侧刻有“云锦桥”三个繁体字桥名。栏板与望柱用榫卯连接。</p><p class="ql-block"> </p> 潘溪桥 <p class="ql-block">古林镇俞家村五桥:</p><p class="ql-block"> 古林镇俞家村又被称为桂林俞家。相传,俞氏祖先宋代的第十世俞鼎在任浙东制置司时,曾在明州宦游至此,见广德湖南岸土肥水丰,风景优美,遂在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定居于此,初名“俞家宅”,后又遍植桂花成林,又改名“桂林俞家”至今。</p><p class="ql-block"> 千余年来,俞氏络绎壮大,人文鼎盛,街河上修建的石桥也越来越多,最多时曾有“一里街河十口桥,三只祠堂一座庙”的说法。我去拍摄时,寻遍街河,只找到了5座。</p> <p class="ql-block">眺湖桥:位于街河的最西边,长不到3米,宽不足2米。据说边上还有一座“控湖桥”,规模与眺湖桥基本一样。但是我来回走了两遍,却没有找到控湖桥的具体位置。据文物专家杨古城考证:两座小石桥均重修于清代。然而从眺湖桥的外观看,近几年曾对其进行过整修,桥栏已经不是原始模样。</p> <p class="ql-block">西津桥:位于眺湖桥以东百米处,为单孔石梁平桥。重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全桥跨径3.2米,宽2米,南北各有三级台阶;桥栏西侧携刻有“西津桥”,而桥栏东侧携刻有“古香桥”。</p> <p class="ql-block">桂林桥:位于俞家村中心的进士墙门前的街河之上。桂林桥的形状、大小与西津桥相似,重修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p> <p class="ql-block">东汇桥:位于俞家村街河东头的拐弯处,重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于所处位置的街河犹如一条曲折的龙,所以又被称为“进龙桥”。</p><p class="ql-block"> 全桥长6米,高2.5米,宽5米,东西各砌有石阶5级,是五座石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仙圣桥:位于俞家村最东边的鹅颈港口,东西向横跨在街河之上。全桥长3.6米,宽2米,高2.5米,重修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p> <p class="ql-block">石碶街道上王村卧波桥:</p><p class="ql-block"> 卧虹桥又称五眼桥,位于上王村东面,南北向跨于门前河之上。建于清初期,桥全长20米,宽2.5米,高3.5米,是一座五孔四墩石梁平桥, 桥面用三块长条石板铺砌而成,本世纪初村民集资维修时,在桥面上覆盖了一层钢筋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石碶街道上王村凝秀桥:</p><p class="ql-block"> 又名平渡桥,村民们习惯称其为“三眼新桥”,是一座二墩三孔石梁平桥,建于清朝晚期,位于卧波桥(五眼桥)东约200米的门前河上。桥长18米,桥宽2米,高3米,桥栏的两侧分别镌刻有“凝秀桥”和“平渡桥”字样。。同样,为便于通行小轿车,长石条桥面也被覆盖了混凝土。</p> <p class="ql-block">石碶街道上王村顾家汇桥</p><p class="ql-block"> 东西向横跨于上王村西的门前河上,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始建于清朝,具体年限不详。桥长28.4米,宽2米,桥高3米,中孔跨径4.5米。</p><p class="ql-block"> 因为桥北为新建的甬金高速,村民的通行道路受堵,古桥已经基本失去通行功能,南侧桥栏石也已经丢失。</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