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牛津和剑桥,是英国高校的一对双星。8月20日,我在参观牛津一周后、离开伦敦之前,终于去了心念已久的剑桥。和牛津一样,剑桥也是一所实行学院联邦制的公立高校,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剑桥于牛津,有点儿像美国和英国,其前身是一批逃离牛津的教师于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剑桥建校后,牛剑形成的高等教育垄断,使得英格兰直到19世纪,在600年间仅有这两所大学。</p><p class="ql-block">原本差一点儿与剑桥无缘。同行的女儿和小友有工作,实在安排不出时间,我却是个闲人,于是想在她们公务那天,独行剑桥。说是独行,其实是包了个车,免得我一个人乘火车大巴多有不便。车是网上约的,只司不导,也就是说,整个参观过程需要我自己搞定。不过有翻译器助力,而且虽然我在北京经常不分东西南北,但去到陌生的地方却能认路,好像有特异功能!</p> <p class="ql-block">早8:50,司机准时到达我们入住的公寓楼前。从伦敦到剑桥78公里,算上出城堵车,需要一个多小时。车到郊区,窗外是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这才刚到8月,路边的草地已经大片泛黄。</p> <p class="ql-block">进入剑桥领地,独自下车步行,感受着浓郁的学府气息。剑桥大学位于剑桥郡剑桥市,也是一座城中校,校中城,在世界教育史中的地位,与牛津齐名。剑桥各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场所,以及教堂、商场、生活区等,就分布在这座小城的街巷里。</p> <p class="ql-block">在初秋柔和的阳光下,街道显得宁静而明丽。城市格局与建筑风格看起来与牛津差不多的剑桥,学术资源同样极为丰富。剑桥现有31所学院,超过150所科系和研究机构,包括本科及研究生院,图书馆、博物馆系统,以及全球最古老的出版社。</p> <p class="ql-block">剑河呈南北走向,是英国东部大奥希河的一条支流。把剑河叫做“康河”,其实是英文的音译,剑桥就是“康桥”,所以徐志摩有“再别康桥”的诗篇。我的偏好,有水的地方,一定要坐一坐船。因此第一站,先去了银街桥东南边斯库达莫尔的米尔巷,这里是平底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首秀翻译器,我在图左侧那间白色小屋的售票窗口问怎么买票。听到译音,售票的小伙儿立即予以答复。当他听到自己的话瞬间变成中文时,乐不可支,还想说点儿啥,结果翻译器掉链子,不出声了,搞得小伙子很有些失望。不过,我顺利地买到了11:30的船票。</p> <p class="ql-block">等船的空当,打算先解决午餐,当然还要卸载。欧洲城市不像国内,街边几乎没有公共卫生间,只能在咖啡馆、餐厅消费时,顺便宣泄。店里一位我没辨出肤色与人种的帅哥,通过翻译器为我提供了热情的服务,回到码头之前,在这间小店解决了所有的急需。</p> <p class="ql-block">吃饱喝足,准时登船。剑河撑篙,从米尔码头出发,一路向北,经过数学桥、国王桥、克莱尔桥、青年旅社桥、三一桥、厨房桥、叹息桥、麦格达伦桥等,到麦格达伦学院折返,全程约一小时。沿岸看到了6所学院的建筑,浏览了剑河两岸的主要景色。</p> <p class="ql-block">剑桥与牛津的最大不同,是因有一条缓缓流过校区的剑河,而多了一道水景。坐上载客8至10人的平底船,看舟楫往来,两岸风景奇秀,好像人在画中游。船夫一边撑篙,一边讲解,内容应该很有趣,一船人笑得前仰后合,唯我充耳不闻,指东看西。</p> <p class="ql-block">过了银街桥,首先看到的就是数学桥,剑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当地鼎鼎大名的木桥,已有二百五、六十年历史,连接着剑河东岸王后学院——亦称女王学院的红砖校舍和西岸草木繁盛的女王花园。</p> <p class="ql-block">数学桥也被称为“牛顿桥”,其实它与牛顿没有任何关系。王后学院坐落在国王学院南侧,由1448年亨利六世的女王玛格丽特和1465年爱德华四世王后伍德维尔共同捐资建立。</p> <p class="ql-block">穿过数学桥北侧的国王桥,便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也是我唯一网约到参观票的学院。国王学院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王亨利六世创建,因而得名。从水中看沿岸,美若一幅油画!图为一位小伙儿撑船经过国王学院,据说他们多为剑桥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紧邻国王学院的是克莱尔学院,创建于1326年,在剑桥现有学院中第二古老。建院初期,曾获得爱德华一世的外孙女克莱尔·伊丽莎白女士的捐助。克莱尔学院的唱诗班很有名,音乐氛围浓郁。</p> <p class="ql-block">克莱尔桥,建于1639年,可能是剑河现存最古老的桥梁。这座带护栏的三孔石桥,位于克莱尔学院后身。有个传说,因当年此桥竣工校方未付足工钱,设计师怒将桥东北第二个石球切除一块,以示大桥永不完工。没能上桥去看看,不知真伪。</p> <p class="ql-block">青年旅社桥,也叫阁楼旅社桥,好像还有一个名字格蕾桥。这座跨度24米的单拱桥,建于1960年,简洁轻盈,很有现代感。设计师为耶稣学院一名本科生,听说这位颇有才华的学子英年早逝。人没了,桥还在!图右边的红色建筑,应是杰伍德图书馆,为何桥名带个“旅社”?待考!</p> <p class="ql-block">朴素无华的三一桥,建于1764年,连接着因牛顿而驰名的三一学院。由于暑期游学团多,没有约到三一学院的参观票,也就没有看到圣约翰街边那棵牛顿苹果树孙子辈的小树。想在船上看看三一圣殿长得啥样,岸边的树太密,连个楼角都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还好拍到三一学院莱恩图书馆,1673年建成,屋顶上立有分别象征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等最古老学科的四尊雕像,馆内藏有珍贵的古埃及木乃伊和名家手稿、雕像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厨房桥,好奇怪的名字!剑河上现存第二古老的桥。旁边的红砖楼,是建于1671年的圣约翰学院第三庭院。据说厨房桥因学生的饮食,须由东岸的厨房送到西岸的饭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建于1511年的圣约翰学院,在剑桥规模第二大。圣约翰学院建筑宏伟,拥有5个庭院,其中新庭院于1831年设计建成,位于剑河西岸。据说由于许多学生来自私立中学,所以这所学院颇具贵族气。</p> <p class="ql-block">欧洲人很爱叹息吗?威尼斯有座叹息桥,牛津、剑桥也都有叹息桥。这座连接圣约翰学院第三庭院与新庭院的漂亮廊桥,传说因平时不努力考试通不过拿不到文凭的学生,会到这里叹息;另传被校方惩处犯了错兀立反省的学生,也会在此叹息,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回程再拍圣约翰学院标志性建筑、剑河上唯一的廊桥。这座本被命名为新桥的维多利亚哥特式学院桥,如今已被它名声更大的戏称叹息桥所取代。窗户面对着剑河的红楼,是1624年由林肯主教约翰·威廉姆斯捐资建立的圣约翰大学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船过麦格达伦桥。参加撑篙活动的游客,过桥时要小心!听说麦格达伦学院的学生,有个传统的恶作剧,他们会站在桥上,等船只经过时,冷不丁去抽撑船人的篙。不过我们过桥时没有看到,也许由于学生们放假了吧?</p> <p class="ql-block">麦格达伦桥南侧。我在船上拍桥,也拍人。坐我对面的几位老年游客,看上去轻松惬意,但下船时才发现,他们都行动不便,上岸非常困难,需要工作人员帮助。走不动也不耽误玩儿,很佩服西方老人这种童心未泯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麦格达伦学院,这是剑桥最后一个仅招男生的学院,建院历史可追溯到1428年,但直到1988年才开始对女生解禁。而据传开学当日,男士们整了一出全员佩戴黑臂章并降半旗的神剧,似乎很不情愿!</p> <p class="ql-block">船过麦格达伦桥后,原路返航。以上诸图,均为我用手机所拍。那些跨越剑河两岸的20多座桥,我只看到并记住所经的几座。图为剑河上的另一处码头,不知是否在麦格达伦学院的地盘上?12:30,离船上岸,回到米尔巷。</p> <p class="ql-block">完成这篇游记准备发布时,忽然心血来潮,想试试美篇供会员使用的AI设计功能,希望创新一下模板。结果操作失误,用心写就的大部分图释不翼而飞,无奈,重写!继续我的漫游故事。行程重点是国王学院,我用翻译器向一位漂亮姑娘问路,她好像也不知其位置,但立即手机搜索,然后热情指点,还送了我一程,于是顺利找到学院正门。</p> <p class="ql-block">向守门工作人员出示电子参观卷,那位笑容可掬的女孩告诉我,这边是出口,进门需要绕到礼拜堂的侧身。通过翻译器,总算明白了应该怎么走。其实身在域外,语言并不是最大的问题,遇事别慌才是关键。除了借助电子设备,在游客中寻找会说汉语的华人也不难。我的经验,年轻人一般比较乐于助人,特别是留学生们。</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的国王学院礼拜堂,是英国中世纪晚期的经典建筑之一,于1446年由亨利六世下令建造,耗时近百年(也有说80年)。其间经历了开工、停建, 再开工、再停建,最终在都铎家族手中完工,已经是16世纪的1547年。出发英国之前,我老弟特意提醒,到了剑桥,别错过国王学院的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如愿以偿,终于来到这里得以参观!礼拜堂很大,高高的穹顶,纵深空旷。16世纪所绘彩色玻璃窗,像连环画一样讲述圣经故事;饰有天使形象的管风琴,扇形拱顶天花板,以及大东窗下,佛兰德斯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名画《三贤来朝》,都是观赏亮点。</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内壁,有雕工精湛的徽章近400枚。图为遁形族徽和都铎时代的威尔士龙。顺便提一句:国王学院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唱诗班,自1928年以来,每年圣诞之夜,BBC都会向全英广播被称为“国王学院的赞歌”的国王学院学院弥撒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两侧的房间,被辟为小型展厅,有多个展览,内容很丰富,但我看不大懂,草观而已。哥特式建筑的特点,除了高耸空灵,可能还有一点点诡异,就像这主堂两侧一间挨一间、互不相通的小房间,感觉里面玄妙而神秘。</p> <p class="ql-block">一间侧堂里的油画《耶稣受难》,因色彩鲜艳格外醒目,看着不像老画,作者不详。网上有说为苏格兰画家克雷吉·艾奇逊,创作于1994年。而艾奇逊是现代主义艺术家,绘图结构简洁,内容童真且富有诗意,从题材和风格看,都不像出自他手。列位看客若有知者,请教则个!</p> <p class="ql-block">大东窗祭台下方,便是鲁本斯的油画《三贤来朝》,为了安置这幅画,礼拜堂还做了改造。据考,此画是1634年鲁本斯为比利时白衣修女修道院所绘,300多年来几经流转,于上世纪60年代,由它的新主人捐赠给了国王学院。</p> <p class="ql-block">参观礼拜堂,最大的收获,是又见鲁本斯真迹。鲁本斯以“东方博士朝拜”为题材的名画,传世应有好几幅,分别收藏于法国和比利时等地的展馆或机构。能在英国剑桥看到其中的一幅,着实惊喜,也不枉费女儿在网上为我包车买票的良苦用心。</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中庭,正面是19世纪建造的的哥特式门楼,就是我曾问过路的国王学院正门内。绿地上矗立着建于1879年的亨利六世青铜雕像,为纪念著名经济学家和校友的“凯恩斯角”,也设于此处。附近还有学院所属的图书馆和两座档案馆。为了不影响学生与教职员工的正常作息,中庭外周的建筑不对外开放。 </p> <p class="ql-block">天气本来挺好,几乎是刹那间,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大雨点儿噼里啪啦从天而降。我可没有英国人那么扛雨,赶紧跑回礼拜堂,一边避雨,一边继续观览。不到一杯咖啡的工夫,雨又忽然停了。出得门来,见一推车卖烤肠的小哥,已被淋得湿透。本想助他一臂生意,结果没带现金,只好作罢。图为礼拜堂外的草场。</p> <p class="ql-block">国王学院后花园,也被称作“大学生草地”。据说每年春夏时节,花园里莺飞草长,花开满地,遍布银莲、水仙、风信子等花卉。而此时,鲜花凋谢,青草枯黄。这片种植着牧草的地界,一半依然绿草茵茵,一半已被收割完毕打成饲料草卷,等待装运。</p> <p class="ql-block">墙边的秋花,开得如火如荼。英国人好像特别喜欢花,不用说街头宅院窗台上,就连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术府邸,几乎每座学院也都有花园,到处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沿着墙边小路走到河畔,便是连接国王学院东西两岸的国王桥。</p> <p class="ql-block">站在国王桥向南,是数学桥与王后学院方位。曾以为王后学院是女子学院,查资料方知,剑桥1869年建立的第一所女子学院,是格顿学院,20世纪以前,剑桥采取男女分校制。王后学院直到1983年才首次允许女生入学。1964年达尔文学院成为剑桥第一所同时招收男女生的学院。克莱尔学院也比较包容,属于首批男女同校的学院。而同为较早录取女生学院之一的国王学院,自1973年才开始对女生开放。</p> <p class="ql-block">从国王桥向北,是克莱尔桥。望着美丽的剑桥校园,不由得想起前几天在爱丁堡认识的凯特女士,她和她的弟弟、闺蜜,都是剑桥校友。人人都有青春,凯特的青春,求学在剑桥,我的青春,失学在陕北。同样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有的人在世界名校中快乐学习,有的人则在荒山沟壑里艰难生存。仿佛时空穿越,远隔千山万水的黄土高原上,那里有我蹉跎的17岁!</p> <p class="ql-block">跨过国王桥,并没有刻意寻找,竟然走进国王学院于2020年建立的徐志摩花园——野花草甸,遇见了“再别康桥纪念石碑”。无意却有缘。闻听一位华人妈妈正给女儿讲徐志摩的故事,孩子懂没懂不得而知,但中国人,大概从小就知道英伦有个康桥!</p> <p class="ql-block">都说英国天气不好,非阴即雨,很少有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我运气不错,除了一场短暂的阵雨,这一天风清日丽、云卷云舒,拍下的所有图影,都有蓝天白云作衬。图为剑河西岸草坪,远处的国王桥,以及近处的剑河游船,风景独好!</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因为一条河,为剑桥平添了几分灵动,并且增加了辨识度,牛剑两所大学的建筑,除特征分明的国王礼拜堂外,那些大大小小的学院,仅看外形,真的是很难分辨。图为站在国王桥上看国王学院和它的近邻克莱尔学院。从这个角度看河畔,岸边的建筑美奂美轮,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走出国王学院重返主街,外观沿街建筑。剑桥的很多学院,都以创建人或资助人的名字命名。比如这座冈维尔与凯斯学院,1348年由埃德蒙·冈维尔牧师创立,在剑桥常被简称为凯斯学院,因为1557至1559年,在约翰·凯斯医生担任院长期间,为学院提供了大量资金,并大幅扩建了校园建筑。因时间关系,没能进入这座我很喜欢的楼里参观一下。</p> <p class="ql-block">在中心街区偏南一处闹中取静的位置,透过门洞看到一座小小的庭院。手机翻译,才知道我脚下踏着的,是科帕斯·克里斯蒂学院,又名基督教圣体学院,最初为培养牧师而建。虽未预约,不能进入校舍,但庭院和草坪,还是可以观光的。</p> <p class="ql-block">科珀斯·克里斯蒂学院始建于1352年,是为纪念基督圣体和圣母玛利亚,唯一一所由市民所建的学院,也是仅次于彼得学院倒数第二袖珍的学院,本科招生人数非常少。不记得是哪一年的数据,只招了85名新生。</p> <p class="ql-block">学院规模虽小,但环境良好。据悉,它不但有新建的面积大座位多的图书馆,还有设施齐全的休闲场所,包括音乐室、网球场、壁球场、小足球场、健身房、游泳池等。划船队也拥有全剑桥最好的船只。</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科帕斯·克里斯蒂学院,也就是圣体学院泰勒图书馆临街墙上的圣体钟,也叫蚂蚱钟。钟面由一个金色圆盘和一只大蚂蚱组成,无指针,无数字。开始我没看懂,只觉造型奇特。随后幡然顿悟,这不就是“时间都去哪儿了”吗?果然,这座2008年落成时由斯蒂芬·威廉·霍金揭幕的大钟,名曰“时间吞噬者”!</p> <p class="ql-block">离开圣体钟、沿着剑桥主街由北向南,路过与王后学院一街之隔、北邻国王学院的圣凯瑟琳学院。学院名称来源于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创建于1473年,剑桥学生多以“Catz” 称之。从圣凯瑟琳学院继续向南,经彭布洛克学院和彼得之屋,便来到城南的特兰平顿街。图为圣凯瑟琳学院与众不同的开放式庭院。</p> <p class="ql-block">位于特兰平顿街的菲茨威廉艺术和考古博物馆,是剑桥大学最为重要的展馆之一。早上刚一进城,我就发现了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部头建筑,问了司机得知其名,于是决定剑桥游的最后一站,留下宽裕的时间给这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得名于它的建立者、三一学院校友理查德·菲茨威廉。这位博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在其身后把所有的藏品和为安置所藏而建立的博物馆,都捐赠给了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图为博物馆二层绘画厅旁陈列着精美雕塑的环廊。</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剑桥藏着个大英博物馆,这话当然是“过奖”了,但拥有七座主要博物馆的剑桥大学,共享多少宝藏,谁能说的清呢?特记博物馆名备考:考古与人类学馆、动物学馆、古典考古馆、惠普尔科学历史馆、塞德威克地球科学馆、史考特北极研究所馆,还有就是我所看到的菲茨威廉艺术与考古馆。图为环廊上的大理石人物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馆也真是厉害了!从古代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欧洲艺术,以及西方现当代艺术,藏品相当全面!还有一间包括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和元明清以来瓷器的中国艺术品陈列室。图为展厅一角。</p> <p class="ql-block">菲茨威廉博物馆的瓷器收藏也非常丰富,包括东亚瓷器、18世纪以来的欧洲瓷器等。图为瓷器馆的部分展品。菲茨威廉对音乐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搜集了许多手抄的和早期印刷的乐谱,并最终获得他的重要收藏:维吉诺古钢琴谱。</p> <p class="ql-block">藏有大量名作的油画馆,最珍贵的当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的《维纳斯、丘比特和鲁特琴师》以及委罗内塞的《赫尔墨斯、赫尔塞和阿格劳罗斯》等。据说菲茨威廉馆意大利厅的油画,数量及质量,甚至超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意大利藏画,这个信息真是惊到我了!</p> <p class="ql-block">这尊工艺精湛的宋代彩色木雕水月观音,似与大英博物馆的观音同款,应该属于同一时代。菩萨的慈悲与自在,被无名艺人刻画得淋漓尽致。不知道它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才漂洋过海来到剑桥。在海外著名的博物馆中,随便就能看见一件国宝,每一次都让我震惊!既为它们流离失所而悲哀,也为它们在经历了漫长的颠簸之后,尚有安身之处而庆幸。</p> <p class="ql-block">菲茨威廉博物馆不但建筑恢弘,内部装饰设计也十分精美。图为在二层俯拍门厅。毫不夸张的说,无论规模之大还是展品之多,都大大超出我的预期,一进馆门,直接看傻。一层层楼厅、一间间展区地观赏,越看越觉精彩纷呈,眼花缭乱。预留的时间,也就只有一个多小时,看到最后,都有些走不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剑桥主街现名高街,是一条古老的街道。北起都铎时代的门楼,南至菲茨威廉博物馆,由议事堂、圣玛丽大教堂、国王学院礼拜堂等建筑群落,构成了剑桥城最热闹的核心区域。看到这座塔楼,恍惚是在牛津。它与牛津大学的卡尔法克斯钟塔和更为古朴的圣乔治塔,外观何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走在异国陌生的街巷中,看来来往往的游客,感慨年轻时想都不敢想的事,居然在退休以后得以实现。有朋友问及,旅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增智?认知?或是有益于身心?不拘为什么吧,总之,见得多了,眼界宽了,人也不那么傻了!所以,趁脑子还明白,腿脚还利落,必须隔三差五的走起。去哪儿不重要,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所知,才最重要!</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一个人在剑桥流连了5个多小时,虽然不及牛津游览时间的一半,看到的也只是城中的半条街,但我已心满意足。随手拍下的这座维多利亚式建筑,据说是旧神学院,属于对面的圣约翰学院。手机里还存有诸多虽不知名,但也会记忆收藏的景物,作为日后关于剑桥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近日一直补写发布时丢失的文字,看来尝试新功能不可大意,否则要付出代价。图为本文最后一拍,眺望剑河对岸的克莱尔学院。所幸还记得原文结尾,收官依旧:剑桥大学最美的地方,还是剑河。午后斜阳,云淡风轻,该和剑桥说再见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