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空中客车”(上)

宜昌石头

▲钩沉重庆系列继续<br> 世人皆知,重庆是座山城,就有了“上半城”与“下半城”之分,就有了无数的坡坡坎坎;<div> 车行其间,绕来绕去分不清东西南北,就有了“魔幻之城”的美誉,</div><div> 就有了类似白象居、李子坝那样脑洞大开的设计并赋予实现的奇妙建筑,</div><div> 就成了外地来沪旅游者打卡必到之地。</div> ▲新华里小什字路口<br> 走出白象居,无需问到哪去,跟着人流走就是。<div> 步行从解放东路直走陕西路,左转进入打铜街,</div><div> 小什字十字路口左转坡度很大的新华路,从轨道交通小什字站(4B口)继续爬坡向上走,</div><div> 再步行20米,就是长江索道北站。</div> ▲重庆公交车<br> 导航注明步行一共820米,用时14分钟。<div> 在重庆,自己的腿这“11号车”最可靠。</div><div> 如果不是熟悉公交线路,路程不远的话还是请步行吧。</div><div> 朋友告诉我,有时候等公交车你可以等到怀疑人生。</div> ▲重庆长江索道北站<br> 如果不是有定位,打死也不敢相信<div> 轨道交通小什字站(5A口)旁边那个貌不惊人、位置不大的上坡就是如今火得一塌糊涂的长江索道北站。</div><div> 千万千万别瞧不起,这里每天人山人海,就是一票难求;</div><div> 也绝不要以为那些游客晕了头,重庆的长江索道可是4A级景区,</div><div> 全国能把一条索道做到4A景区的这里绝对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div> ▲南岸的黄葛晚渡<br> 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地,<div> 早在南宋时代(1127-1279),重庆南坪的黄桷渡,就已是初入渝黔的重要渡口,</div><div> 大河对面是南纪门。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评定出了“巴渝十二景”,</div><div> 其中的“黄葛晚渡”就在黄桷渡处。</div> ▲火爆的大型壁画<br> 加之南岸和渝中半岛隔江相望,人们往返两地向来需要依靠渡船,<div> 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两岸又多出了龙门浩与玄坛庙两个渡口,共19条渡船。</div><div> 其中最大的,还是黄桷渡。</div><div> 镇守钓鱼城的那位南宋名将余玠也曾颂咏:</div><div> “龙门东去水和天,待渡行人暂息肩,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div> ▲渡口<br> 有渡口,自然就需要摆渡。<div> 旧时渡船多为木船与竹筏,摆渡则分民渡与义渡。</div><div> 所谓民渡,便是由船主设置,渡人、渡物都要收取费用。</div><div> 义渡则由当地平民、官员,或是乡绅宗族倡议募捐,</div><div> 募集到的资金部分用来造船,另一部分购置房产田地,</div><div> 以供租赁,所得租金都拿来给养船工、维修渡船,但过渡本身不收费用。</div> ▲义渡<br> 在过去,本地士子、还乡官员、宗族元老等一些当地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基层形成一种特殊的乡绅阶层。<div> 他们近似官员,又不是官员,往往乐于福泽一方,</div><div> 其中“修桥、铺路、摆义渡”一直被推崇为三大善举。</div><div> 据不完全统计,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巴县曾先后设立10余处义渡,海棠溪义渡便是其中之一。</div> ▲清末明初的重庆<br> 不过,直到清代,海棠溪渡口还并非义渡,<div> 直到道光年间(1821-1850)某年天降大水,船工为多收钱财,严重超载,</div><div> 导致渡船倾覆,数十人与一船货物尽葬鱼腹。</div><div> 有鉴于此,时任巴县县令杨霈决定,要在海棠溪设立义渡,杜绝此类事件。</div> ▲名门豪族<br> 既然要办义渡,自然要请当地乡绅捐献。<div> 于是有一个名叫廖春瀛的太和乡乡绅站了出来。</div><div> 湖广填四川来到如今巴南区天星寺芙蓉村天井坪落户的廖家开枝散叶,</div><div> 经过几代,便成了当地的名门豪族,200年间就有30多人为官,其中五品以上的更是超过一半。</div> ▲廖家的别花山房<br> 其中在雍正年间(1723-1735)曾任正五品文官、“诰授奉政大夫”的廖尧勋,<div> 膝下育有二子,他们就是捐资义渡的廖春瀛和廖春溶。</div><div> 史料记载:道光14年(1834),廖氏兄弟拿出价值9000多两的土地,又追加钱财,共计14000两捐赠义渡。</div> ▲觉林寺旧照<br> 听闻下浩觉林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僧人“不守法规,恣意淫荡”,<div> 将庙产田地抵押,挥霍一空,负责筹备义渡的乡绅们立刻便用廖家捐献,买下了寺庙和庙田。</div><div> 加上其他乡绅捐赠,每年所得,可以维持义渡运营。</div> ▲摄影作品<br> 不仅如此,廖家的子子孙孙更是一直守护着先祖捐资的海棠溪义渡。<div> 当多年后,有人企图将廖家捐款挪用,廖氏后人硬是从县、府、道,一直告到了督察院。</div><div> 义渡才得以被保留。</div> ▲小火轮<br> 1927年,海棠溪义渡管理所用“汽划子”(以煤炭作燃料的小型轮船,又称“小火轮”)来开办过江轮渡。<div> 可因投资太小,所购“汽划子”载客量不够,且性能差,常有故障停摆,不久便夭折。</div><div> 曾经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的海棠溪义渡资金已资不抵债,1941年,义渡就悄然消失隐入历史深处。</div> ▲《重庆市略志》<br> 据《重庆市略志》记载,<div> 旧时,重庆南岸、渝中、江北三地的来往,主要靠船只摆渡。</div><div> 清道光十四年(1834),巴县知县杨霈在海棠溪设置“义渡”,免费供百姓渡江,这是重庆最早的“公共轮渡”。</div><div> 据1933年资料统计,重庆有渡船码头40余座,大小渡船1018只。</div> ▲民国和共和国四川省政府都是同一座院子<br> 1937年5月,时任四川省民政厅长的稽祖佑(1880-1961)<div> 和建设厅长的卢作孚(1893-1952)联名向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建议,开办重庆轮渡航线。</div> ▲民国政府部门开会<br> 抗战爆发后,新任四川省建设厅长河北衡在重庆召集<div> 川江航务管理处、重庆市社会局、重庆市驳渡事务所,以及民生公司等单位的负责人,</div><div> 商议筹备“重庆轮渡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事宜。</div> ▲绘画 储奇门码头<br> 决定公司由官商合办,省政府出资10万元,<div> 先行开通长江两岸百姓往来的集中点渝中储奇门至南岸海棠溪的川江过江航线,</div><div> 而当时抗战物资主要从滇(云南)黔(贵州)通过川黔公路运来,也聚集在海棠溪,客货运送量都很大。</div> ▲海棠溪码头<br> 1938年1月,轮渡公司筹备处向民生公司租用了“民约”和“民庆”号两艘轮船,<div> 开通了储奇门至海棠溪轮渡航线,这是重庆轮渡的第一条航线。</div><div> 这条轮渡航线开行初期,票价分前后舱,前舱要600文铜板,后舱只要400文。</div><div> 实行法币后,票价抹去两个0,单位从“文”换成了“分”。</div> ▲走下轮渡<br> 轮渡公司开张即是高峰:<div> 同年2月,轮渡公司筹备处又从川江航务管理处借调“渝平号”,</div><div> 拖着装运汽车的驳船过江,正式开通重庆汽车轮渡。</div><div> 码头和航线同样从储奇门至海棠溪。</div> ▲远处是轮渡码头<br> 6月,“飞凤”、“新恒大”、“慎元”、“新江利”4条蒸汽拖轮从武汉购得,<div> 被改为轮渡,依次按数字编号;</div><div> 不久,陆续开通了朝天门至南岸弹子石,朝天门至江北觐阳门,望龙门到南岸龙门浩等航线。</div> ▲1938年抢修的海棠溪码头遗址<br> 同年10月1日,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div> 还编了首《轮渡歌》用船上的大喇叭进行宣传,歌声伴随江风流水,飘扬两岸:</div><div> “陪都形胜自天成,江水滔滔绕山城。唯我轮渡应运而兴,日夜服务便利民行。”</div> ▲抗战时期的朝天门码头<br> 因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将重庆定为陪都,<div> 伴随着政府机构和大量公私企业西迁重庆,越来越多的逃难者涌入重庆,</div><div> 仅1938年10月到12月,过江轮渡载客量便达102万余人次,其中储奇门至海棠溪轮渡线达45万余人次。</div> ▲成立于1938年的重庆市轮渡公司<br> 1939年,在“5.3”、“5.4”日机大轰炸中,<div> 储奇门码头轮渡趸船被炸,1位水手遇难,数十名乘客和船员受伤,</div><div> 但并没有阻挡这条“生命线”的正常运行。</div> ▲金圆券<br> 不过,随着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div> 机关单位、工厂企业和各地逃难者返回原籍,</div><div> 重庆轮渡公司与后起之秀渝工轮渡公司双双陷入粥多僧少的尴尬局面。</div><div> 加之国统区在1948年货币改革“金圆券”导致的物价飞涨的荒唐,轮渡基本上处于奄奄一息的经营局面。</div> ▲重庆解放<br>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6月,重庆轮渡公司与渝工轮渡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的重庆轮渡公司,<div> 有轮渡航线11条,职工460多人。</div><div> 轮渡公司的渡船由于原来购置的就多是旧船,船壳开始腐蚀破损;</div><div> 而渝工轮渡公司的渡船又是锅炉燃料为木炭的木质船,更时有煤气中毒事件发生。</div> ▲早期轮渡类似小货轮<br> 195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投资50亿元(旧币,约50万元),<div> 由重庆艺华机器厂修理公交汽车上报废的柴油引擎,</div><div> 在白沙沱组织水木匠建造出船壳为木质,船长18米,50匹马力,载客110人的木壳轮渡船投入使用。</div> ▲轮渡趸船<br> 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div> 轮渡公司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得到较大的发展,不断添置轮渡船,增开航线,</div><div> 到1965年已有轮渡船28艘,航线13条,职工960多人,全年客运量达3980多万人次。</div> ▲500马力渡轮<br> 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div> 到1985年时,重庆轮渡公司有轮渡船36艘,</div><div> 已由当初烧煤炭的蒸汽“小火轮”,全部发展为内燃机轮船,</div><div> 经营航线19条,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div> ▲轮渡趸船<br>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前期,是重庆轮渡公司最辉煌的时期,<div> 朝天门码头轮渡船每天早上5点多开班,不到10分钟就发出一个航次,晚上10点收航,</div><div> 乘客多得安排4个人检票也忙不过来。</div> ▲1981年的重庆轮渡<br> 望龙门至龙门浩的渡船,本轮装满乘客不说,<div> 常年还要拖绑一条驳船载客,才能满足市民的过江需求。</div><div> 主城区有40多个码头,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10万人次。</div><div> 轮渡公司员工最多时有3000多人,还有自己的造船厂、印船票的印刷厂和职工医院等。</div>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br> 重庆的水上交通从渡划子开始,<div> 经历了渡轮的繁华与衰落,</div><div> 也经历了索道交通的兴起与式微。</div><div> 谁会想到还会有风生水起的一天,</div><div> 也是世事难料,三十年河东与河西太平常!<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