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大槐树街(广播版)

飞 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南电台2024年12月16日播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在北大槐树街,这里每一棵槐树,每一块砖石、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街道虽不宽敞,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演绎延续着往日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西头进入北大槐树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落在街北侧的一座清真寺,是北大槐树的标志性建筑。随着纬十二马路的不断拓宽和清真寺的扩建,它也成为了铁路立交桥一带的风景线。寺内存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石碑,碑文记载:“北大槐树庄,迤西之有清真寺,日方与明弘治”,由此可见北大槐树庄明代就存在了,迄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北大槐树街由北大槐树庄演变而来,1904年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济南西城区商埠的兴建,村庄逐渐变成了街道,处于商埠的西北角。北大槐树南街是回族的聚居区,他们可称为这里的原住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槐树街最大的特点是路面是下沉的,低于街两侧的地面一米多,从街道进入两侧的胡同都要有一个上坡。北大槐树街更像是一道沟,从沟底两侧用石头砌成围堰。这种布局的形成和北大槐树街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济南地势南高北低,雨季到来南面的雨水下泄到北大槐树,小到中雨通过路面石板下的下水道排走,大到暴雨时这条街就变成了一条河流,起到了泄洪沟的作用。通过铁路涵洞排到万盛沟,向北从堤口路再排向工商河和小清河。这里的居民最怕下大暴雨,虽然宅基比较高淹不了房屋,但给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只有小孩子们特别高兴,胆儿大的熊孩子到齐腰深的水中,去捞飘来的各种东西,众多孩子在石台上看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临街的房屋在高出街面一米多的石砌沟沿上,留有两米左右宽的过道,形成了北大槐树街独特的人文景观。人们在过道上面纳凉或晒太阳,或摆摊售货,或喝茶下棋,与下面街道行走的车辆行人,既隔开了距离,有了安全感,又能居高临下观看街面上的动态。我每次从北大槐树街走过,总有一种被人窥视的感觉。正如卞之琳那著名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眼里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老济南的小胡同里,用大城市命名的并不多见。但在北大槐树街,却有一条名为“天津巷”的巷子。这条老人们称为“天津胡同”的巷子,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当时津浦铁路通车后,从天津和唐山调来了一批技术业务骨干,主要是火车司机,在这里定居并修建了房屋,北面紧邻机务段,上下班十分方便。他们来自中国铁路的发源地唐胥铁路( 1888年,唐胥铁路延伸至天津,更名为津唐铁路),是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当时的火车司机收入颇丰,相当于现在开飞机的,是非常稀缺的工种,堪称高级蓝领。人们尊称火车司机为“大车”,比如张大车、李大车、郭大车等。这些火车司机不仅收入可观,而且社会地位较高,受到人们的羡慕。他们的宅院大多是北方传统的四合院,房屋地基用石头砌成一米多高的墙围,砖瓦到顶,比一般民宅的土坯房高大宽阔。天津巷在北大槐树是一条名气较大的胡同。我的老邻居郭家的祖父,就是天津来的一名火车司机头,早年在机务段南面铁道边盖了房子,后来天津的老乡跟着向南盖,便形成了天津人聚集居住的天津胡同。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编组场扩建,向南增加线路,郭家的四合院被拆除了。老同学杨家和安家的祖父,也是天津来的火车司机,都在天津胡同盖了四合院。北大槐树街除了天津巷,东面的光华巷、费家巷,邵家巷也住了很多机务段、车辆段、济南站的铁路居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家大哥制作的天津胡同四合院老宅模型(郭树峻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居民就有学校,北大槐树有三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北大槐树第一小学位于西面的纬十二路,北大槐树第三小学位于纬十一路交叉口,前身是建华小学,后与北大槐树二小合并,改称北大槐树第二小学。原北大槐树二小和第三十七中学位于纬十一路。我的母校济铁三小,1948年始建于北大槐树街,校名当初叫 “机务段员工子女小学”,1949年华东铁路管理局将学校命名为 “济南扶轮第三小学”,后又更名为济南铁路职工子弟第三小学。当时的具体校址无从考证,我估计在北大槐树二小位置的可能性较大,因为这附近铁路居民比较集中。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堤口铁路宿舍的建成,校址迁至堤口铁路宿舍内。北大槐树的铁路职工子弟,大都到纬十二路西面的济铁一小上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前,北大槐树街与南面的西市场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专用线,向东通向济南火车站货场,向西则通向铁路大厂。这条专用线平时走火车不多,主要用于铁路大厂检修的蒸汽机车进出和货场调车。北大槐树街被夹在北面的津浦铁路正线和这条专用线之间,从北大槐树街去西市场需要穿过这条铁路下的一个桥洞。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纬十二路铁路立交桥时,这条铁路被拆除并北移至立交桥。在原路基上,盖起了十几栋居民楼,这些楼房被居民称为“路基楼”,是铁路职工的宿舍。以纬十二马路为界,东边的归铁路分局所属,西边的归铁路大厂所属。同期相继建设的,还有北大槐树东街的51号大院。内有十座居民楼,是济南站自建的职工宿舍。和路基楼成为北大槐树最早的一批居民楼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槐树街的东边,原来有一个“北大湾”,它北面是济南站十八股编组场,东边紧靠济南站货场,南面对着济南面粉厂。 北大湾约有足球场大小,它的形成大概和市区泄洪有关,是行洪过后的“遗存”,对北大槐树街排洪起到了分流缓冲的作用。听老辈职工讲,解放前北大湾曾是济南站货场装卸工人洗澡冲洗的地方。在西城区难得有这一泓水湾,附近北大槐树的孩子们经常去那里游泳戏水,钓鱼捉鳖,捞鱼虫,用石片打水漂,冬天还在那里滑冰,北大湾成为了他们的乐园。随着市区排水设施的不断完善和逐渐填埋,北大湾的水面不断缩小,到八十年代北大湾完全消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北大槐树街虽然仅有七米宽,但行人和车辆依然络绎不绝。这条街的东首连通经一路,是西北部居民去商埠的便捷通道。我虽然没有在北大槐树居住过,但从小就在这条街上来来往往走街串巷,是从堤口铁路宿舍去西市场的必经之路。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斑驳的光影映衬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这里的生活节奏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慢了许多,人们在这里悠闲地度日,生活简单而质朴,街坊邻里之间互相关照,形成了一种温馨的乡村气息。只有不时传来的火车汽笛声,在这被铁路包围着的老街上飘荡,才感觉到这里是城市的一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尽管北大槐树的建筑大多已显陈旧,但依然保留着一种特有的韵味,那就是遍布街道庭院遮天蔽日的一棵棵大槐树,尤其是春天槐花盛开的时节,满街飘香沁人心脾。花瓣随风落下像雪花纷纷铺满一地。用槐花烙饼蒸糕,最受孩子们的喜爱。在大槐树的庇荫下,市井烟火滋养了这里的一代代人。那些老槐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树影婆娑仿佛在诉说着过去大槐树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上照片除署名均来自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