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爬格子,是很好的活着方式

零点访问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刚走出军校大门到部队任职,就被“摁”在报道组的板凳上。</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文字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感受文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爬格子,是很好的活着方式</b></p><p class="ql-block"> ●徐春光</p><p class="ql-block">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我参加过无数次军队和地方新闻宣传报道表彰会。在这些表彰会现场,无一例外地会有人问:你是如何喜欢上“爬格子”的? </p><p class="ql-block"> 我能理解提问者的好奇,因为我是个业余“混”爬格子队伍四十年的军队“老转”。当“爬格子”仨字无巧不巧地糅合在我的身上,产生了两种效果。一种是感叹:哇!他竟然出书了!一种是猜疑:咦!大老粗也会在“格子”里绣花? </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所有的“奖项”对于我这样随性地“混”在爬格子队伍的人而言,并无太大意义。我能用相对顺畅的文字记录身边平凡人的故事,还是源于儿时一些无意间堆积起来的阅读基础。 </p><p class="ql-block"> 我的阅读始于童年。在山东兰陵县一个小村庄,父亲当时在村里当干部,由于那个年代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村里订阅的十几种党报党刊连同信件,每天邮递员老李叔叔都会骑着那辆绿色邮电自行车如约而至,把当天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送到我家。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大众日报》《农村大众》,也有《红旗》杂志《半月谈》……党报党刊,应有尽有。我清晰的记得,父亲还在学校为我订阅了《中国少年报》。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鲁南农村,小学生之间流行的多是小人书,而我能每天连续不断地读到各种报刊,实属幸事。不过,父亲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除了《参考消息》以外,其它报纸随意可读,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在父亲的眼里,参考消息“政治性”太强,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傍晚,我从学校放学,匆匆忙忙写完作业,立刻去阅读当天的报纸,骑在门槛上,一直看到母亲点起油灯。星期天,大人们下地干活去了,院子里静悄悄的。狗趴在墙边懒懒地打着瞌睡,我捧着一张报纸在门前的芙蓉树下,一坐半天。阳光穿过芙蓉树叶细密的缝隙,掉在我的脚下,麻雀在我的头顶叽叽喳喳。偶尔抬起头,蓝蓝的天上,云朵白白胖胖。世界又明亮又美丽,又温暖又动人。 </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我穿上了军装。在新兵连里我的“爬格子”特长就被连队干部发现,出板报、写通讯稿的活,自然都会安排我去干。新兵训练结束下到老连队不久,我就被任命为连队文书,之后,我参加了济南军区《前卫报》社举办的新闻通讯员函授班,并被聘请为该报特约通讯员,于是更加勤奋地笔耕,写了不少反映部队新人新事新面貌的稿件,陆续在军地新闻媒体刊播,在军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反响。白天,我和战友们一样,摸爬滚打在训练场上,多少次累得我产生了“开小差”的想法;早上,军号一响,又一骨碌翻身奔向操场……星期天、节假日别人“甩老K”,我却如痴如醉地“爬格子”。为了赶写稿子,我常顾不上吃饭,加班加点到凌晨,多少次稿子寄走后如石沉大海,但我毫不气馁,甩甩头执著得向前走。三年间,我先后有数百篇新闻稿件见诸报端,有的还上了头版头条,被旅政治部宣传科选为报道员,并推荐到《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和军区《前卫报》社学习,这对一个士兵来说,无疑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励。 </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新闻记者的正式“头衔”,却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尝遍“爬格子”的酸甜苦辣。用文字和镜头定格动人瞬间,为诸多战友的军旅生涯留下难忘记忆。 打开几十本个人剪报集,数以千计的见报稿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文章是在军队报纸上发表的。一篇篇泛黄的剪报,留下了我在写作之路上蹒跚的脚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登记注册”的军事新闻记者。</span>之后,有了四年军龄的我第二次参加了全军统考,凭着在当战士报道员发过大量稿件的优势,而且报考全军唯一一所有新闻专业的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当年在省级以上新闻媒体独立署名发稿8篇以上,能满足这一条件的战士报道员简直就是凤毛麟角。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写上了心仪已久的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却阴阳差错得被信阳陆军学院录取,通过军校四年学习,本来是为野战部队而“定制”培养的军事干部,却又顺理成章地从事了政工,在部队当上了专职新闻干事。</p><p class="ql-block"> 由于酷爱“爬格子”,我追寻的“记者梦”一直没有放弃。军校毕业到了基层部队,视野开阔了,接触各方面的情况多了,每天都被部队的新变化所感染。1996年,26集团军选派我到中央台军事部“跟班”学习,于是更加勤奋地“爬格子”,写了不少反映部队新人新事新面貌的稿件,被军地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记者”。我采写的《咱也要当好军嫂》《你爱国防俺爱你》《体健出精兵》等稿件都陆续在解放军报、中央台等媒体刊播,在部队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p><p class="ql-block"> 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我仍然乐此不疲的“爬格子”。我知道,只有走入基层,深入体验,才能了解民情,才能感同身受。下基层,要的是切身体验带来的用心体会。与同事在闲聊时也经常提到,要学会深入基层,进农家、入田间、蹲炕头;要学会转换角色,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通过与老百姓心贴心、面对面,真正感受老百姓的疾苦、体验基层火热生活,才能让报道更为生动。正是有了这种切身体验,在我采写的稿件中才能用镜头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p><p class="ql-block"> 如今虽已年届花甲,仍坚持“爬格子”。我不紧不慢地写了几十年,篇幅越写越长,越来越多的人成了我笔下的主人公。除了我采访过的人物,没有人知道我在“爬格子”,更多的人经常看到署着我名字的文章见诸报端,而坐在对面却不知我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 </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的,我从无在“爬格子”的途中有更多追求,几本新闻作品选集的出版也不在我的计划中。写作于我,是陪伴,是很好的活着方式,我在文字中仰望苍穹,感受时空无限的延伸。</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徐春光,男,山东兰陵人,毕业于解放军信阳陆军学院,军事学学士。曾多年从事军地专职新闻宣传工作,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作品千余篇,多次荣获新闻宣传先进工作者、好新闻作品奖和好新闻标题奖,代表作有“你爱国防俺爱你”“祖孙三代的迎春茶话会”“谢老汉心头的暖心帐”“疫情面前:山东诸城54万只肉鸡如何实现安全‘突围’”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