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首部综合性人民军队女兵故事集《绽放的军花》文选(一)“和平女杰”之《她从小女兵到博士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从小女兵到博士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我的空军战友熊一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 徐海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印象中,熊一力还是1973年在广州空军衡阳459医院73级护士学校学习时的模样: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一张和善而略带楞角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睛,军帽下两把“扫帚”小辨总是调皮地翘着。全校八十多名学员,熊一力是十班的,我在十一班。她就坐在我的座位后排,学习那两年她一直是全班学习最认真、上课提问题最多的学员,也是最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考试成绩最好的同学。1975年护校毕业后,我被留在459医院,她分配去了广州空军医院,我们聚少离多。后来我转业、调动到上海,间接知道熊一力先后为同济医科大学学生、军医,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生、博士生、主治医师、副教授,广州空军医院全军肝病重点实验室转基因工作研究室主任医师、空军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后。对这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同学战友,我是打心眼儿里敬佩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决定由时任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罗际明同志和我共同主编一本女兵故事集《绽放的军花》,并给我颁发了聘书。在面向全国及海外征文过程中,我向罗际明主编建议,像熊一力这样在医学科研战线勇攀高峰、成就卓著的女兵事迹,应专门采写文章编上书,罗主编非常赞同。于是,我联系在广州的熊一力,约她电话采访,她在百忙中给我很大支持。随着交谈的深入,她从小女兵到博士后,一路勤奋耕耘的足迹在我眼前延伸开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图为1971年熊一力在桂林空军医院当护理员时所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1974年熊一力(前中)与广空73级护校十班同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为1974年熊一力(右一)在广空73级护士学校学习时与战友刘丽华、闫卫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梦想激励着她学习进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熊一力和许多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一样,从小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小说和《居里夫人》、《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书籍, “学习探求文化科学知识”成了四川通江籍老红军女儿熊一力青春时代的梦想。1971年当上卫生兵后,她找来一些旧中学教材,工作之余坚持自学文化知识。1973年,熊一力被选送到广空衡阳73级护士学校学习,两年之后以”拔尖“的成绩毕业。这更增强了她学习、钻研医学的信心。分配当护士后,熊一力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她的注意力并不在此,她期待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教育事业的春天来了。凭着多年的自学基础,熊一力考上了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成为全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1982年底,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回部队当了一名女军医。她从小就怕见血,怕见死人,本来是个“最不喜欢学医”的人,可命运偏偏为她安排了专与疾病、死神打交道的职业——医学。她虽然不相信命中注定,可又清醒地认识到,对于经历过“文革“特殊年代的自己来说,对事业的选择机会是有限的,既然选择了医学这一行,也就不能把兴趣放在第一位,不能让宝贵的年华付诸东流。必须安下心,一心一意地学下去,做下去,学好,做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毛主席的话就是熊一力人生选择的指路明灯和在医学领域学习进取的动力。担任军医期间,她在尽职尽责做好临床治疗工作的同时,继续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钻研医学知识。在图书馆里,人们看见最多的身影就是熊一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年后,她又信心十足地“回炉”母校同济医科大学攻读硕士,接着又成为同济医院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赵华月教授的第一个女博士“弟子”。戴上博士冠的同时,熊一力马不停蹄,又进入同济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成为同济医科大学第一位女博士后,进行了博士后第一站和第二站的研究工作,也是我人民空军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熊一力就象一块海绵,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琼浆,这是她成长为高级科研人才的最重要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为熊一力在实验室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责任推动着她艰难跋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不在乎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多少诱人的精彩,熊一力都能神闲气定地做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就说她读研那几年吧,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时时改变着我们,身边人求名利的、认钱财的、下海的、经商的数不胜数,出国热、跳槽热燃烧着寻梦人们的心。可熊一力从不去凑热闹,依然平心静气地埋头于自己的实验室,痴迷于一摞摞的书本资料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有人会猜疑:是不是熊一力没有别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是。她的同学中,有几十人在国外已经绿卡在手,其中许多人看中熊一力的高智商和研究能力,不止一次地邀请她到国外去学习或工作;中学同学中,也有不少人在深圳、广州、海南办起了公司,她自己的爱人就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熊一力要想下海经商发展财力,那也只是轻而易举的事儿。然而她却认定了一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一世,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很不容易,能够闯入科学的海洋并学到涉入深水的基本功,似乎更难,我不能随意更改。我相信自己,在这个深奥的医学海洋里,一定能找到对人类有用的宝藏。”熊一力在电话里真挚地对我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此时兴奋地发现了她的成功“密码”:着眼世界,珍视选择,勇往直前成就自己认定的事业,有这样的心胸、格局和使命感,方能“闯入科学的海洋,并学到涉入深水的基本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面对很多人都被吸引得颠三倒四的时髦,熊一力依然是风平浪静,无怨无悔。熊一力踏踏实实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逐步实现了从单纯的“给人看病治病”到“从事医学科研、攻克医学难关”的重要转折。有这么几个例子可说明她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的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得到新鲜的猪主动脉用于细胞培养,熊一力经常要大清早骑自行车到广州市郊一个很远的屠宰场去联系,买回后立刻开始做程序复杂的细胞培养,往往干完工作已经是深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给狗做冠状动脉治疗实验,她和同事们要在X光下操作,以致时间长了,一度导致自己体内白细胞的大量减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完成空军飞行员热应激反应的角度测试,她和同事们必须在摄式40度的停机坪上长时间工作,有时候竟出现严重脱水和中暑的症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一切困难都吓不倒熊一力,既然选择了跋涉,她义无返顾,奋然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读硕士到博士后,她先后参与了十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申报了多项科研课题,全部获得批准。我的手头有一份密密麻麻的资料,上面印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熊一力学术论文专著及成果目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392例室早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 中华心血管杂志》 1987年第(5)期:284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早期预测 ——《德国医学》 1991年第(4)期:205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比研究 ——《中华心血管杂志》1994年第(1)期:17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能完全看懂这些医学专业术语,但我能够从这些枯燥的字里行间,感受到熊一力宽宽的女性肩膀对攻克医学难关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正如八十年代一位导师对她的肯定:“很不简单,熊一力作为一个正在学习中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能在强手如林的科研项目中‘弹无虚发’,一投标就中,靠实力,靠本事,同时也说明了她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足以参与竞争的能力,站在了学科发展的前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也只有熊一力自己、导师和同事们,才知道她为科研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课题实验要自己动手做,许多协作项目需要前后张罗,试剂要自己写信联系,自己去买。此外,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的学习要辅导,每星期要三次带儿子去参加奥林匹克培训班.......这么多年了,熊一力尽最大能力“浓缩”了休息时间,“扩展”了工作、研究时间。睡觉休息的时候,仿佛也就是她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她每天只睡6个小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通宵达旦也已经是家常事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为熊一力和她的同事在科研工作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为熊一力在空军某部战斗机上做飞行员心电图测试,进行科学研究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为2002年在广东科技成果展上,熊一力(前右)的HBV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这项科研成果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前左)及省长卢瑞华(中)的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毅力支撑着她战胜死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骨子里就透出来的一股军人“永不言败”的顽强精神和毅力,支撑着熊一力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不断得以成功。有一次她幸运地避开了死神的“邀请”,创造了顽强不屈的生命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初夏的一个雨天,熊一力忙完了实验,骑车带着儿子冒雨匆匆回家。一路上她脑子里却还想着实验的事情,没有注意危险正在向她和孩子袭来!她横过马路时,突然自行车与一辆卡车相撞,熊一力连人带车被摔出十多米,头重重一碰,立刻昏迷过去,儿子也被摔得不轻!很快路人叫车将她和孩子送到医院抢救,被诊断为三级脑外伤。熊一力躺在医院里,整整十六天后她才从昏迷中醒来,差点成了植物人。当她醒来后知道儿子那天也被卡车撞得锁骨骨折,还耽误了期末考试,难受得泪水夺眶而出……她深深自责:自己欠孩子的太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阵子还差几个月熊一力就要进行博士论文答辩了,导师和师兄都说,这下完了,一力,她能行吗?……可熊一力却信心十足,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一个执着追求的人。还没有出院,她就开始在病床上准备。在头部伤口还隐隐作痛的时候,熊一力按时走上了答辩的讲台,详细地报告了研究论文,准确、精炼、沉着的回答了专家的提问。结果,答辩委员会委员一致给予熊一力“全优”评价。一直为熊一力捏着一把汗、在她养伤期间亲自熬了她爱喝的罗宋汤送到床前的导师和师兄,终于放下了悬挂的心,大家紧握着她的双手,激动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为了自己心爱的医学科研事业,多年来熊一力可以顾不上吃一顿有滋有味的饭菜,可以不知道跳跳舞,唱唱卡拉OK是什么感觉,可以让不满10岁的儿子经常地一个人端着小碗到职工食堂随便吃点什么,而心甘情愿为了一个实验而守个通宵,为了查阅一份资料而在图书馆泡上一天半晌,为了购买试剂而早出晚归。有人问:“熊博士,您一天到晚这么辛辛苦苦的忙,不累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累!”她笑笑说。说不累是假话,可是做科学研究工作,又哪有轻松的呢?自古以来学问就是与苦累结了缘的,这点熊一力早有准备,她总是给人以充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印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信心鼓舞着她勇攀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硕士到博士后,熊一力一直在心血管药理研究方面开垦自己的一席之地,探索国内外普遍感兴趣、但还无人有所建树的领域。研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凋亡,防止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和高血压的药物,对我国医疗战线对冠心病、高血压病的防治有重大意义。为了祖国和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熊一力勇敢地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不畏艰险,勇攀高峰。1995年,她获得了多项科技进步奖,被评为“优秀博士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熊一力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又额外加做了一个系列课题,即从热应激反应的角度,探讨不同飞行条件和状态下,飞行员和空降兵机体发生的多项反应以及自主神经的变化等。这也是我国航空医学研究领域目前还无人涉足的一块空白。做此课题时,飞行员飞行前,熊一力给他们佩戴上长程心电图机,记载他们飞起落时和飞行中的全部心电图,进行分析。在空降兵跳伞现场,一个个“小白点”飘落在他们四周,然后排队来抽血检查。这项研究对飞行员和空降兵的选择,评价飞行员飞行素质,测定飞行员可以胜任的飞行机种,判断飞行员是否应该停飞,从而保证飞行安全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熊一力发现,人类感染乙肝病毒(HBV)的情况非常严重,攻克乙肝是世界各国医学科学家重点研究的课题。博士后出站后,她在全军肝病中心转基因重点实验室当主任期间,带领团队合力奋战,不到三年就研究出的HBV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可作为研究乙型肝炎的病因、发病原理,特别是药物筛选、疫苗验证的动物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她的事迹被中国新闻社、广东卫视、珠江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解放军报》、《健康报》等十余家媒体陆续报道。400元一只“物美价廉”的“小白鼠”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实验室订货。2002年在广东科技成果展上,熊一力这项科研成果得到时任省委书记李长春及省长卢瑞华的好评,并已将成果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待本文截稿时,她开展的“大剂量HBsAg疫苗研究”,已基本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有可能很快为乙肝患者的治疗康复带来新的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十年来,熊一力已撰写科研专著多部,获得了多项科技大奖,多次立功和受到嘉奖,并被评为“空军高层次人才”。她的成功,再次证明了马克思那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莫学燕雀筑小巢,要学鸿鹄飞天外。”熊一力的奋斗故事还在继续着,她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熊一力是我们战友、同学的骄傲,是人民军队女兵的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为2024年9月本文作者徐海平与熊一力博士(右)在山东荣成参加广空73级护校同学五十周年聚会活动时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2014年写作入书。2024年10月以美篇形式重发。照片均为熊一力提供,特此感谢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她从小女兵到博士后》一文已载入201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的军旅回忆录集《绽放的军花》,罗际明、徐海平主编,责任编辑:任学刚,美术设计:付惟本,印章篆刻:梁建国。当年特邀百岁女红军王定国题写书名,特邀全国人大常委原副委员长彭珮云题字“巾帼不让须眉”,特邀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将军作序《我们共同的名字是女兵》。本书收入自1927年“8.1“南昌起义到新世纪七十多篇生动感人的女兵故事,分为“战火青春”、“血染风采”、“和平女杰”、“五味军旅”等四辑编排,全方位立体式表现了当代花木兰——人民军队女兵群体的高贵纯朴军魂、大爱情怀、酸甜苦辣和奉献牺牲精神,给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新时代女兵风采的清新窗口,是当代军旅文学作品一朵新葩。该书曾被北京大学生读书联盟推荐为2018年度十大兵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