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准备进终南山拜访大觉禅师却未能获见。想起有诗云: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想必隐者多自在随性,不得见常有吧。</p><p class="ql-block">无缘相见,留个念想,待下次吧。</p><p class="ql-block">驱车楼望台,瞻仰老子说经台。</p><p class="ql-block">“说经台”山门两侧对联“道显终南因文而始肇,德彰楼观缘法能融通”点出了古楼观与巜道德经》的历史渊源,也道出了道教“道法自然”的人文内涵。说经台正对着一株银杏古树,树龄高达810岁!</p><p class="ql-block">门口一株七叶树,结有果子,不知形色。正在讨论,忽地掉落一枚果实,骨碌碌滚向前,姚瑟眼疾手快,捡拾回来。导游说这就是菩提子一种,果实褐色,外形近圆形,顶端扁平,中部略凹下。</p><p class="ql-block">入山门有图——紫气东来,介绍老子入函谷关。说的是西周康王时,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终南高岗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潜究《易》和天文星象之学。昭王时,尹喜因见东方天际紫气升腾如龙驾云西来,认定有圣人途经此地,于是便恭迎于函谷关。老子骑青牛过关入秦,尹喜以弟子礼拜迎老子归私第问道,求老子为后人留下著述。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后随尹喜在楼观讲经传道。尹喜潜心修习巜道德经》,为其写了九篇注解,称《关尹子》,后人称颂其文“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他被道家尊为文始真人。因此,函谷关和楼观台便因老子尹喜著书传道而名冠天下。山门院内,粗壮的铁锈榆突入眼帘。拾级而上,进入禅院,就是老子说经的所在,香火缭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问道终南山,曾经热潮汹涌,据说72峪5000隐士。这个说法起源于一个美国作家比尔·波特笔下清流《空谷幽兰》。</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催生现代人开化,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人却因贪欲活得迷失本心而烦恼丛生。</p><p class="ql-block">《空谷幽兰》是作者实地体验了中国名山大川的实录,与他印象中的隐士大相径庭的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隐士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浪漫,他们的处所并不是“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他们当然更不是“靠着月光、芋头和大麻生活”,相反,他们过着最为原始的日子,忍受着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孤独和贫寒。</p><p class="ql-block">作者清醒地告诉世人,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只要你的心不受妄想左右,那么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根本没有什么区别。静心以对,烦恼自消;逆境修行,苦难铸金;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心怀善念,福报自来。</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p><p class="ql-block">《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告诉我们,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应该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强行改变。</p><p class="ql-block">其实隐士的生活方式,向我们展示的是独处的力量。回归自我,回归自然,淡泊修行,内心的智慧会显现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