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10.04</p><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古北水镇</p><p class="ql-block"> 此地属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因位于古北口附近又有江南水乡乌镇风格而得名。总面积9平方千米,于2010年新建打造。古北水镇度假区分为:老营区、民国街区、水街风情区、卧龙堡民俗文化区、汤河古寨区、民宿餐饮区与后川禅谷、伊甸谷、云峰翠谷。古北口以其独特的军事文化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苏辙、刘敞、纳兰性德等文词大家在此留下了许多名文佳句,更有康熙、乾隆皇帝多次赞颂,以“地扼襟喉趋溯漠,天留锁钥枕雄关”来称颂它地势的险峻与重要。</p> <p class="ql-block">地下酒窖</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砸缸</p> <p class="ql-block">我坐着石桥上,当时畅两口子在对面水边店里喝咖啡</p> <p class="ql-block">山脊上的光带是司马台长城,这里的长城可以夜爬哦!</p> <p class="ql-block">等风来,亦等君归</p><p class="ql-block">季节来来往往</p><p class="ql-block">时光跌跌撞撞</p><p class="ql-block">相思不可断</p><p class="ql-block">嘉木风可催</p><p class="ql-block">北方有相思</p><p class="ql-block">南方有嘉木</p><p class="ql-block"> ——长城书舍</p> <p class="ql-block">别了,海军农家院</p> <p class="ql-block">2024.10.05</p><p class="ql-block">古北口镇</p><p class="ql-block">古北口镇位于燕山山脉,历史悠久,有近4500年的建置史。“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总面积85.82平方千米,总人口9000多人,主要有汉、满、蒙、回等7个民族。古北口村素有“燕京门户”“京师锁钥”之称。东周、燕国在古北口筑墩设防以阻止东胡进犯,俗称北口。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河东与河西合并恢复密云区,设古北口镇。 1990年,建古北口镇。主要景点有司马台长城、古北口瓮城、杨令公庙等。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南接青峰、叠翠二岭,潮河南北流向,形成“四面环山,一水中流”的布局。古北口镇的名字是乾隆爷起的。乾隆元年,乾隆帝前去热河途中经过古北口,感叹于长城内外的美景,便问刘墉此地为何名。刘墉如实回答:“春秋时叫北口,北魏时叫出峡,唐时叫虎北口。”因在城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古关”二字,又在北门的门楣的城砖上找到“北口”二字。乾隆帝便将此地改作“古北口”,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1933年3月4日,张廷枢(张作相儿子)接到指令,带领112师前往古北口。这个长城沿线的重要战略地点,成为了日本军队南侵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当日本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支援下,对长城发动猛烈攻击时,张廷枢指挥112师果敢反击。他充分利用山区的地形,设置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士兵们借助有利的地形条件,与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展开了生死较量。</p><p class="ql-block">战斗持续了超过20天,张廷枢几次面临生死考验。某次,日军的炮弹在指挥所附近爆炸,飞溅的石块划伤了他的脸颊。然而,张廷枢并未在意,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战斗。</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112师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他们誓言捍卫的这片土地上。虽然由于形势的恶化不得不进行撤退,但张廷枢指挥的112师的英勇表现,成为了东北军抵抗日军的一个光辉榜样。</p> <p class="ql-block"> 附 古北口战役</p><p class="ql-block">1933年1月1日,日本侵略军悍然出兵山海关,热河省(旧省名,辖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东南部)的中国守军不战自退,日军得以长驱直入,3月4日占领了省会承德。接着又分兵数路,攻向长城东部各主要关口,进逼平津。日军主力第8师团全部及骑兵第三旅气势汹汹地向北平东北大门古北口扑来。3月4日傍晚,日寇先头部队骑兵侦察小队在距古北口30千米外的滦平县青石梁,遭到中国陆军67军107师张政枋部621团的迎头痛击。在敌我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不畏顽敌,以血肉之躯与日军展开激战,打掉了日寇4辆坦克和6辆装甲车,并以伤亡500余人的代价,取得毙伤日寇近千名的战绩。随后,日军主力赶到,又调来飞机、重炮狂轰滥炸。3月6日,107师被迫撤至古北口防守。</p><p class="ql-block">在全国上下抗战呼声的压力下,蒋介石从南方抽调中央军第17军北上,开赴古北口前线。17军25师在赶到古北口后,立即修筑工事,做好迎头痛击来犯之敌的准备。</p><p class="ql-block">3月8日晨,日寇在飞机和远程重炮的掩护下,向古北口大举进攻,中国陆军白玉麟部与敌展开激战。该团将士与日军展开殊死战斗,日寇伤亡惨重,中国军队依然牢牢掌控古北口。3月9日,日寇绕过长城,前后夹击据守古北口制高点“将军楼”的634团,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但仍顽强战斗,打得长城上下尸横遍野,十分惨烈。日军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占领了炮筒子沟口。635团团长白玉麟带兵前往,经过血战,重新夺回炮筒子沟口。日军随后派出飞机进行轰炸,白玉麟团长不幸为国捐躯。3月11日上午,日军占领“将军楼”。</p><p class="ql-block">随后,在防守要地龙儿峪,17军第25师145团戴安澜部与日军主力展开激战。团长戴安澜身先士卒,虽身负重伤,仍顽强指挥战斗。师长关麟征在得知战况后,亲自率领特务连和149团前往增援,途中与日军展开遭遇战,双方短兵相接,展开肉搏。关麟征率部冲锋,虽被日军手雷炸伤五处,血流不止,仍大呼杀敌。最后,经与日军反复激烈搏斗,日军撤退,龙儿峪阵地战中国军队胜利,暂时稳住了右翼防线。12日凌晨,日军第17联队主力以及第32联队第3大队开始对145团发起猛烈进攻,关麟征急命第149团增援。149团团长王润波与日军肉搏战时被日军炮弹炸伤。此时他拒绝下火线,仍坚持与日军厮杀,最终因失血过多而身亡。中国军队在连续击退日军3次大规模进攻后,由于伤亡过大,只得且战且退,撤出古北口。</p><p class="ql-block">在战略要地“帽儿山”前沿观察哨驻守的是145团的7名战士,他们的任务是随时把前线的战况通过电话向师指挥所报告。当中国军队大撤退时,观察哨与师指挥所的电话线已被炸断,没有得到撤退命令。7名官兵毅然坚守阵地,利用地理优势打退了大批日寇的数次攻击。日军摸不清山上到底有多少军队,不断组织大批军队进行强攻,7名官兵为大部队撤退争取了时间。大部队渐渐远去,但7人已被日军团团围住无法撤退。日寇多次进攻都被打退,只好调来5架飞机对山顶进行地毯式反复轰炸,之后再进攻,但又被顽强的7人打退。随后,日军调来10门重炮对山顶再次狂轰,之后再进攻,又被打退。日军气急败坏,不得已组织空军、炮兵、步兵联合进攻。3名战士阵亡,1名战士重伤,腿被炸断。断腿的战士向班长要过机枪,继续向日寇射击,直至战死沙场。另外3名战士直至子弹打光,搬起石块砸向日寇,随后冲入敌群与日寇展开刺刀拼杀,壮烈殉国。此战创造了二战史中绝无仅有的防守战例。日军将领大为惊诧,佩服至极,遂将7勇士安葬山下,立碑署文“支那七勇士之墓”,并列队鞠躬致敬。另外,中国军队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建古北口阵亡将士墓。</p><p class="ql-block">长城抗战第一阶段20多天的作战,不仅给目空一切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而且鼓舞了中国的士气、民心。但此时蒋介石国民党的总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剿共”重于抗日。他们把长城抗战不过只是当作应付舆论,争取和谈妥协的权宜之计。到3月底,不仅未采取发展胜利的措施,相反,经蒋汪南京会商后,开始筹划对日谈判,导致长城战局向不利方面转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