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塔山公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北部,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居中,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塔南是三大寺楼,北面是准提菩萨殿,东西各有配殿数间。</p><p class="ql-block">登白塔山顶,可俯视兰州市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白塔与黄河上的铁桥构成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俯瞰黄河铁桥,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座桥便成了连接两岸繁华的重要纽带。站在桥上,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独有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景区坐落在黄河岸边,这里高楼大厦与古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出兰州独特的城市风貌。站在山顶向下望去,只见一座桥梁横跨河流之上,将两岸紧紧相连。远处山峦起伏,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壮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兰州中山桥的一角,可以看到红色屋顶的传统建筑以及远处的城市风光。这里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历史痕迹,还能感受到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兰州中山桥的一处美景拍摄地,黄河水呈现出一种浑浊的颜色,但正是这种浑浊赋予了它别样的生命力。站在这个位置可以俯瞰整个城市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城市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白塔七级八面,为实心砖塔。每级每角均有翘起的砖刻小龙头,下系风铃,随风飘荡,声清音脆。高约17米,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藏石丰富,和裕固族接待帐房为别处少见,独具风格。山下为中山桥,使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白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毫无损伤,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建筑之科学精巧,智慧之高超绝伦。</p><p class="ql-block">出白塔寺门西下右转,有水濂观音洞。在洞西北台上,建有关帝庙、驻春亭、兰台,至山巅处建有一亭曰“牡丹亭”。白塔寺西南稍低处,有峰突起,号称凤岭山,清康熙时在上面修建了三官殿和观音洞。嘉庆时又添建了药王殿和财神殿及三间灵官楼等建筑。寺东南有三教道统祠,祠东为三皇殿,祠前有石拱桥,石拱为门,可通来往。过牌楼而下,便是罗汉殿,殿前有悬楼10余间,供游人凭眺及休息。 三教祠再东南另一山峰有三星殿,出殿是“凤林香袅”牌楼,其背面是“秀映三台”,大约是指东有凤林古关,南望皋兰山三台阁之意。沿曲径南下直达四台大厅,这也是上山最主要的一条道路。山下东侧原有文昌宫,中为魁星阁,是旧时秀才们祈祷登科的去处,现改为百花茶厅,为游客饮食休息之处。从白塔寺南直线下山,昔人就山势分为十级,每级有一小小的殿宇,统称“十王殿”。十王殿南为四圣宫,宫南有拱桥,桥南便是玉皇阁,阁南是祖师殿。在改建中十王殿多已拆除,唯在崖头上尚存一个。山顶的古建筑物还有迎旭客阁,东、西、北三山之巅还有有东风亭、喜雨亭。登临诸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砖塔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光芒,塔身上雕刻有许多精美复杂的花纹,显示出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它不仅是白塔山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这座城市悠久历史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兰州市白塔山东约1公里处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遗址。</p><p class="ql-block">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这种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并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从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闻名。</p><p class="ql-block">佛塔是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始传的印度佛塔是单层结构,后与中国的亭、台、搂、阁等建筑形式有机结合,有发展,有创造,形成了多边多层等形形色色的塔。塔在中国是成千上万的,是数不胜数的。其中白塔也不少,北京就有北海白塔,白塔寺的白塔……中国的白塔太多了,而兰州白塔确有着不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李海明陇派珐琅艺术馆</p><p class="ql-block">艺术简历</p><p class="ql-block">甘肃李海明珐琅艺术</p><p class="ql-block">——昔 日 帝 王 物 今 朝 雅 君 藏</p><p class="ql-block">李海明</p><p class="ql-block">1962年出生 于 革 命 家 庭,八岁开始学习珐琅工艺,并系统地学习工笔画。现为 中 国 非 遗 设 计 研究院研究员、甘 肃 正 高 级 工艺美术师,最 具 投资价 值 艺 术 家。</p><p class="ql-block">李 海 明 在近40年的珐琅传承、创新、发展中,创立了珐琅艺术。</p><p class="ql-block">1、创新发展,独树一帜。李海明用掐丝珐琅这门民间技艺制作了敦 煌 壁 画及藻井,复制和再现了敦 煌艺术魅力,同时,开发了甘肃文化符号文 创 旅 游 纪念品。</p><p class="ql-block">2、博采众长,自成一派。李海明将年轻时所学的刺绣、国画、漆画、雕刻葫芦等中华传统的线条之美和写意之美融汇贯通于珐琅艺术的创作中。</p><p class="ql-block">3、潜心研究,别具一格。在30多年的制作研究中,李海明将排丝、垒丝、螺旋丝、柱状丝等镶嵌技法运用到了掐丝 珐 琅艺术中(已申请 专 利)。</p><p class="ql-block">4、攻克了珐琅壁画长期保存时釉料脱落的问题,经过长期研究及反复实验,使珐琅画达到了永不脱落的效果,提升了珐琅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被行家誉为“昔 日 帝 王 物,今 朝 雅 君 藏”。</p><p class="ql-block">5、珐琅画的过渡色及配料是李海明制作技艺的硬核,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李海明可以将一百多种釉料配比成三千多种珐琅釉料。</p><p class="ql-block">6、珐琅艺术匠心独运,开拓创新,目前已成功将珐琅技法融入于家居风水画、家具及乐器之中。使传统家具、乐器及风水画都独具韵味。</p><p class="ql-block">2014年9月,李海明作品《 释 迦 牟 尼 本 尊》获甘肃民间“百合花”一等奖。</p><p class="ql-block">2015年4月,作品《白度母》在中 国 工 艺 美 术 协 会“深 圳. 金 凤 凰”工艺品创新设计奖作品评选上获“金 奖”。</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作品《敦 煌 壁 画——千 手 千 眼 观 音》,获“中国手艺”大赛‘金 奖’。</p><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作品《敦 煌 壁 画——千 手千 眼 观 音》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p><p class="ql-block">2017年3月,作品《绪》,荣获甘肃省第十三届“百花奖” 制作技艺一等奖 。</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作品《珐琅家居风水画》荣获第二 届 中 国 手 艺大赛 五颗星(最高星) 。</p><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作品《更上一层楼》荣获 第六届中 国 民 间 艺 术 产业 示 范 展 金 奖!</p><p class="ql-block">2019年9 月,作品《敦 煌 藻 井 系列珐琅作品》 入围第十 四 届 山花奖。</p><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珐琅作品《国 潮》荣获甘肃工艺美术大赛金奖。</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作品《重器——珐琅青铜系列》荣获 金 凤 凰“金奖”。</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作品《江南忆梦》荣获工艺美术“快鹿杯”一等奖!</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作品“珐琅铜茶具”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 奖。</p><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作品“珐 琅 敦 煌藻井”入围中国美协第二届工艺美术大赛,并被中 国 国 家 博 物 馆 收藏!</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作品“珐 琅 敦 煌藻井系列”入围第十五届山花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河水车静静地转动着,仿佛在诉说着兰州人民与这条母亲河之间不解的情缘。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p> <p class="ql-block">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檐口装饰复杂精细,下方挂着一块牌匾。这样的建筑风格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白塔山景区内有一幅装裱精美的唐卡画作,画面中央是一位佛祖端坐莲花宝座上,身披金色法衣,头戴五彩金冠,慈眉善目地注视着众生。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心灵寄托之处。</p> <p class="ql-block">秦腔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岳云生泥塑馆</p> <p class="ql-block">民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兰州彩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的主人是兰州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海东和他的爱人宋晓霞,他们夫妻二人对于彩陶的热爱程度完全可以用“痴迷”二字来形容。</p><p class="ql-block">说到与彩陶结缘,宋馆长告诉记者,“在甘肃的众多彩陶文化中,以马家窑彩陶最为出名,而我和我丈夫则都是出生在马家窑文化的故乡——临洮,起初我们也不觉得这些陶罐有什么特别,直到我爱人受几个南方朋友之托,才提醒了我们,也可以说我们走上20多年的收藏之路,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了他们的启发。”</p><p class="ql-block">究竟是什么样的“朋友之托”让宋晓霞夫妇二人在之后的20多年都乐此不疲地与彩陶相伴?宋晓霞和王海东夫妇俩的老家甘肃临洮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区域。30年前,一个上好的彩陶罐子贱得不如个“泡菜坛子”值钱,那时候王海东的南方朋友经常托他帮忙收一些陶罐带回南方,这让王海东深受启发,“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和文化环境,为什么好东西却让他们拿了去。”从那以后,他也逐渐开始收藏彩陶。</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民挖到陶罐子,多半都有些忌讳,好看点的拿回家装个杂物麦种,不好看的就当场拍碎了;有些人家,把陶罐子的底磨掉,一个个用泥巴抹上接起来当烟囱使。”宋晓霞说,“现在也不一样了,尤其是这2年,农民对文物价值也都有所了解,加上现在基本不出土了,给我们的收藏也增加了不少难度。”</p><p class="ql-block">的确如此。有资料显示,甘肃彩陶最值得夸耀的两个“国宝”最初收来的成本都不超过两元钱:上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考古人员用一个一块两毛钱的塑料脸盆从农民张德禄手里换来的,上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于甘肃陇西吕家坪的旋纹尖底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也是用一个塑料暖瓶从农民家里收归公有的。</p><p class="ql-block">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的展品绝大多数都是宋晓霞和王海东先生的私有收藏品。宋晓霞说,“创办兰州彩陶艺术博物馆,就是想着把甘肃文化的老家底留住,守住。把个人收藏的彩陶放在公众瞩目的厅堂里,让更多兰州人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也让更多的外地游客了解甘肃的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