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他们给关东带去了什么?

渤海湾

<p class="ql-block">“关东” 是指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闯”是指在清政府的禁止之下进行的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闯关东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44年, 清兵入关后, 就将关东划为禁区, 严禁关内人涉足。关东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 “龙脉” 不可侵犯, 一切都得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所以在清朝初年,面积占全国五分之一的东北人口只占全国的 0.1 %左右 , 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两个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治八年,清政府发布了召垦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 令山海关造册报部 , 分地居住”。两年后又颁布《辽宁招民开垦条例》, 按招民多寡, 授以大小官职, 并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口粮, 鼓励人民出关开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七年, 出于保护利益的考虑, 清政府“罢辽东招民授官之例”,又将关外之地列为禁区。以后禁令时紧时松, 遇有灾害年景, 黄河流域诸省百姓往往蜂拥过关, 人数之多, 难以阻挡 。如乾隆八年 大旱灾, 流民增多, 乾隆帝下诏开禁让流民通过。乾隆九年、五十七年也分别有变通放民出关的事例。除了这些年大规模的集中移民外, 平时单身佣工或偷渡性移民也已累积成庞大的数量。由于这些移民都是在封禁条件下进行的 , 所以称之为“闯关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满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清政府对移民采取的是默许和容忍的态度的。虽然每隔一段时间强调或重申禁令, 但对移民事实总是采取既往不咎的处理方法, 所谓“严定招垦之禁, 已佃者不得逐, 未垦者不得招”。这就告诉后来者, 移民事实是合法的。至乾隆四十一年, 关东的华北农民总计达100 多万人, 外出谋生和外出逃荒的山东人占据了很大的比例。1860 年, 咸丰帝正式宣布关东地区全面向流 开放, 以山东人为主的流民大量出关, 闯关东从此由变为 “滚滚洪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闯关东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人口增长。明末清初的战乱,社会经济破败凋敝, 人口损伤惨重, 百姓流亡十之六七, 山东“一户之中只有一、二人,十亩之田, 至种一、二亩”。为了巩固统治,清政府采取召集流民, 取消“三饷”、“加派”等措施, 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 人口开始回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一年 宣布 “盛世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之后 , 清政府赋税的征收与人口数量脱钩, 人口增长摆脱了赋税的束缚 , 大量隐匿人口上登户籍 。雍正元年实行“摊丁入亩”后, 取消了丁赋 , 消除了农民对编户入籍的顾虑, 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在乾隆时期,山东人口进入大发展时期,人口增至三千二百余万人。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山东本地不堪重负,很多人只能另找生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人地矛盾。清朝初年为巩固统治, 清政府鼓励垦荒, 把“州县卫所荒地无主者, 分给流民及官民屯种, 有主无力者给牛耕, 三年起科”。康熙八年实行“更名田”, 耕地面积由顺治十八年的七千四百万亩扩大到康熙二十四年的九千二百万亩 。此时, 山东地区 的宜垦地已基本垦殖完毕 , 但人口仍无节制增长, 现有耕地无法满足人口的需要。此后虽有开垦 , 但大多比较贫瘠, 收成很低。在人口的高压下, 山东地区的土地不负重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土地兼并严重。在商品经济冲击之下, 清朝中期之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1684 年山东巡抚张朋羽指出: “今见山东人民逃亡京畿近地及边外各地甚多, 皆由地方势豪, 侵占良民田产, 无所依靠, 乃至如此”。 郑板桥任潍县令时, 曾作《潍县竹枝词》, 其中有:“绕郭良田万顷赊, 大多归并富豪家” 诗句, 反映的就是这一问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伴随着山东地区人口的日益增长, 农业危机的不断加重, 自然灾害频发。从顺治元年 到道光十九年,山东地区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四千余次, 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 “闯关东” 成为广大贫民谋生的一条生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自然灾害 。康乾时期长达一百多年的时代里, 不曾出现大的旱灾和涝灾。但是清代咸丰年间波及广西、直隶、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大蝗灾, 历时七年 , 并与大旱相伴随。光绪初年发生于山西、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的大旱灾, 称为 “丁戊奇荒”, 造成的饿殍就达千万人以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咸丰五年, 由于发大水, 黄河在河南境内的铜瓦厢断堤改道 , 滔滔黄水夺路北流, 结束了南宋以来南流 700 年的历史。黄河的这次改道, 对其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灾难, 尤 以山东受灾最重。原本依仗黄河水源的众多城市、村庄、田地日渐衰落, 改道后的新河道常年泛滥 , 加剧了洪涝灾害和土壤盐碱化, 大批农民因此破产逃荒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 原本就人多地少、 土地兼并严重的山东更是雪上加霜, 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蜂拥“闯关”, 局面已无法控制。黑龙江将军于是奏请朝廷“开关” , 他在奏折中说 :“东三省之开放设治, 遂如弩箭在弦, 有不得不发之势矣。” 在此情形下 , 清廷被迫打开大门, 正式允许流民进入关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闯关东带来了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闯关东是一个近 300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 ,无数的山东饥民陆续来到关东荒原这块肥沃而又荒芜的土地上,艰苦谋生 ,团结互助 ,闯出了一 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闯出了关东地区的农业、工商业发展的新天地。闯关东的苦难和奋斗历程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长久不息的闯关东精神 ,并被世世代代的关东人继承和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闯关东”的壮举 ,孕育出一种悲壮感人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它所体现出的是人类所共有的进取、创业精神。“闯关东精神”有四个方面 的内涵: 一是敢于和磨难进行抗争 ,无畏于牺牲生命 ,不屈不挠地与天、地、人英勇奋斗的进取精神;二是敢于与人生命运进行抗争,无畏于任何阻力,为实现美好的人生追求 ,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三是敢于为改变贫穷落后与自身的种种不良品性而进行抗争 ,无畏于任何陈规陋俗的束缚 ,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四是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 ,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 ,扶危济困、宽容大度、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闯关东精神中包含着真实的人民生活意识、推动了历史前进和生产的发展的动力、爱国主义情感;闯关东精神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产物 ,体现了民族大家庭成员之 间的认同感、归属感 ,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 ,闯关东精神是当代人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作用和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移民东北,首先是扩大了东北的耕地面积。20世纪以前,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几乎都是围场和牧场,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正是由于山东等省移民的奋力开垦,扩大了东北的耕地面积。以黑龙江为例,1862 年至1886年的24年间,全省即开荒75万余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流民取得东北耕地的所有权,乾隆初实行过所谓“京旗屯垦”,企图通过这一活动,叫京中旗人掌握东北边疆耕地的所有权。然而旗人始终视屯垦为畏途,这一政策一直未能奏效。只有山东等省的汉族移民,才是东北广大地区的开垦者。同时,山东移民还为东北广大地区传播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了诸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等省移民的奋力开发,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生产的粮食不但足供本地之食,而且可以大量外运,成为当时重要产粮基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山东移民东北,推动了东北地区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东北农业的发展,随之有山东等省人经营商业。山东移民涌入东北,改变清初仍旧存在的落后的商业贸易习惯,物物交换为货币交易所替代,鲁商遍及东北,建立起各类商店和各业商会,东北贸易繁盛之地,如营口、大连、安东、长春、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城市商号、商铺多为山东人所开,山东商帮控制各该城市商会,并有地域特点,如沈阳、佳木斯等;林业开发,如伐木、采参、金矿、金砂开采多为山东移民所为。东北发达的商业和纵横交错的铁路建筑,无不浸透着山东移民的血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山东移民对东北三省的开发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山东移民东北,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我国中原汉族自辽、金、元、清以来,侵入者大都来自满州和蒙古,使汉族不能向北发展而向南移动。自满清以来,复封禁满洲与蒙古,汉人仍不能向北发展。自清朝末期至民国,关内汉人才大规模向东北迁移。移民带去的先进农业技术在少数民族中传播,东北少数民族在居住、饮食、衣服、婚嫁、丧葬、宗教、器用等方面无不受关内汉人移民的影响,并且两者在交流融合中产生出新的关东文化;所以,山东移民于东北,这对汉族向北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汉民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山东移民东北,促使东北三省与全国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地广人稀,1910年东北三省人口密度每平方仅23人。由于自清末以来山东数以千万计移民的移入,改变了这一状况。到1949年,东北三省人口密度即达54人,这同全国1953年人口密度60.5人相差无几。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移民东北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合理分布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山东移民东北,增强了东北的边防力量。移民对边疆的开发,对于保卫和巩固边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移民填补边疆空白地带,首先筑成了一道抵御外来侵略的边墙,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使国防力量得以加强,移民增加促使新的行政的建立,国家控制力得到强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清末以来,东北三省逐渐成为日俄帝国主义角逐之地。山东移民的输入,不仅维持了当地的发展,而且增强了东北的边防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俄国侵略者的入侵,在抗日战争中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山东移民与东北人民联手抗战,抵御外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在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闯关东”是一种文化行为,山东向东北移民,是“乡土单元”的扩张,也是在某种困境中的乡邻对乡土血脉的某种保持手段。这种文化对于移民地与移民原籍地之间的经济的互通和交流起到了一种“文化润滑”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种“润滑”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日常生活中趣味的点缀,而是两地间保持长期互通关系的重要保障。山东应当把目前已经发展起来的“闯关东”文化热继续发扬开来,从研究“乡土单元”的扩张入手,研究和开发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诸多文化现象,充分发挥标志性文化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在不同的时空之中产生对社会不同的张力。当今中国人自身应仔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张力作用 ,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适应西方现代文明的原则方法 ,而是应 该充分研究和发挥源于本土的闯关东精神等文化张力的功能和作用 ,在理论上和实践形式上实现闯关东精神文化张力的创新和应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