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使我受益终身的好书《临证会要》

〖杏林杂谈〗常富林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是我在湖南中医学院担任教师的第五个年头了,当时卫生部为了提高中医高校古典医籍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全国举办了有关古典医籍的师资班。我有幸参加了由卫生部委托湖北中医学院举办的《金匮要略》师资班学习,由于湖北中医学院是我的良师周衡老师的母校,由周衡老师推介结识了湖北中医学院《金匮要略》教研室的李德龙老师(李老师为周老师同学)。从而得到了李老师的指教:</p><p class="ql-block">一是安排我在湖北中医学院本科班上了一堂“公开课”,受到杨伯弗、李金庸等多名金匮名师的点评,使我教学能力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二是将我的论文推荐给了《湖北中医杂志》的主编,并即时发表。从而使我对《金匮要略》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紧接着在全国各主要中医杂志上陆续发表了数十篇有关《金匮要略》的研究论文;</p><p class="ql-block">三是在“师资班”毕业前夕,李老师为了使我用所学的经典理论能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将他的恩师,现代名医,湖北中医学院元老张梦侬老先生的所著《临证会要》送给我,并寄语“<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良师梦侬,临证会要,传给湖南,发扬继承”</span>。</p> <p class="ql-block">为了不辜负李老师厚望,常将此书带在身旁,细细品读,受益匪浅。</p> 张梦侬生平轶事 <p class="ql-block">《临证会要》作者张梦侬(1896~1977年),原名炳丞,字宏彪。湖北汉川人。出身渔家,15岁自研医书,1922年,从师当地名医安士林。</p><p class="ql-block">1928年秋,应聘汉川卢寿萱药店坐堂应诊。一次出诊遇一垂危病人,病者家人正在准备后事,张检查发现病人“乃食滞挟痰,脾胃失运,升降失常,阴阳痞塞,拖成关格危症。尚可救”。急施烧盐探吐法,病人三饮三吐,出痰胶碗许,随即神清目开,呻吟能言,继予调理而愈。</p><p class="ql-block">1932年至郑州,改名梦侬。因治愈霍乱等重症多例,声望日高,被聘为《郑州通俗日报》民众顾问版中医顾问,当选郑州国医公会理事。七七事变后赴西安行医,先后被选为西安市国医公会监事、理事、理事长。</p><p class="ql-block">1954年回湖北行医,当选汉川县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次年调任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中医主治医师,并为省血防委员会暨血吸虫病研究会会员,后调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湖北中医学院建立后,任内经教研组组长。曾任湖北省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张老推崇《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认为治病必查四时节令。治疗疑难杂病经验丰富,善于使用单方、验方并吸取其精华。他博览群书,不少经典医籍每能脱口成诵。将毕生经验写成临证医集40余部。如《临证会要》、《儿科辑要》、《产后临证医案》等书。</p> 《临证会要》的主要特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① 是张先生毕生勤奋,用心写作的好书。</span></p><p class="ql-block">张梦侬老先生并非出生于中医世家,而是一个渔家子弟,由于年幻时痛失因病而早逝的父亲,并立志学医,由于张老勤奋好书,得名师安士林真传。该书所记录的病案均为张老从学徒到大师几十年临床实践中的真实记录。正如张老在书中的前言中所言:“著者一生从事中医工作,在平日临证凡遇有较好疗效的病例和方剂,均记录收藏。”几十年日积月累,才完成此大作。字里行间,倾注了张老毕业心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②是一是部易学易懂,便于基层医生掌握的好书。</span></p><p class="ql-block">张老虽为大师,但来自民间。张老的《临证会要》所著于一九七四年,张老在前言中写到:编写本书的目的是遵循毛主席把“把医疗卫生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把……的经验贡献出来,供广大农村医药卫生工作工人员,特别是公社的赤脚医生和初学中医的同学们临证参考之用,故力求通俗系统,便于检阅。”故书中病例中不但用了中药方剂、针灸、膏摩等,而且列举了许多张老治病独特,临床确有疗效的单方和验方,如用生鹅血治疗食道癌,用白扁豆散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用鲫鱼血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用白茅根治疗肺结核,用白矾醋制粟米治疗肝硬化等。这些方法不但取材容易,而且易学易懂,很受基层医生欢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③ 是一部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好书。</span></p><p class="ql-block">张老不仅是一位悬壶济世的中医,而且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中医教师,早在解放前就担任了陝西省国粹中医学校的讲师,一九三二年就被郑州《通俗日报》聘为中医顾问,湖北中医学院建立后担任了首位《内经》教研室组长。对《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理解深刻,对其原文倒背如流。据湖北中医学院老师回忆,张老授课,可以不看课本,其经典原文不但能背下来,而且不看课本就知道某些原文在课本的第几页,第几行。可见其中医经典理论功底有多深。翻开《临证会要》所列方剂,大多是是经方的加减。如《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桂枝茯苓丸、十枣汤、温经汤等。因此,本书对于初学者,可从一病一方中,边学边用,对于一些资深的中医专家随着经典理论的不断加深,临床经验的不断丰富,便可理解书中的一病,一证,一方的理论来源,在临证时更能得心应手,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因为本书是张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长期临床实践写出来的。如果长期研读,不断实践,便可受益终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