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时,我在老家的新胜小学读书。小学是所完小,大约有八、九位老师,公办老师只两位,一位是学校负责人王老师,另一位是我高小阶段的班主任赵老师。其余的都是民办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家所在的两个大队七、八个自然村的儿童基本都在这所学校读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年代里,我读完五年半的小学后,又继续在小学附设的初中班读了两年半的初中,成为母校开设初中教育以来的第三届初中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猜猜,学校这第三届初中毕业生有多少人?估计是猜不到的。告诉大家吧,总共就五人。其中,还有一位同学未读满最后的一个学期(初中过渡班)呢。但初一刚开学时也有十五、六位同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同学辍学,男孩务农女孩帮家干家务。足见那年代“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有多严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告诉一个可能让大家更想不通的事:当年坐在这第三届初中毕业班教室的却有十八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可能会说我在这讲“糊话”,连五个人都凑不齐的毕业班中怎么会凭空多出十三个人来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是有人与我一样,也是在过去那个师资十分匮乏的农村学校上学,也经历过学校的复式教学,那就能一下明白了:多出的十三个人是复式班里下一年级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大家特别喜欢唱《沙家浜》里那首《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唱到最后的那句:“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颗青松”时,个个都会唱得心潮澎湃,唱得面红耳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附设初中班,在当年是个新生事物。也是一手由新胜小学德高望重的负责人王老师提议两个大队的支书创办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区、公社、大队经常要召开各式各样的大会,大队支书常要在大会上发言,于是,他们就请王老师帮助写大会发言稿。王老师就根据他们的口述,结合时下形势及会议要求整理出不同的发言稿,然后再一遍一遍地念给他们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两位支书每次大会发言,总是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切合形势发展,不断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两个大队也渐渐成了县、区、公社农业学大寨的标兵。各种试验田引来许多外地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和取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也成了两个大队最受尊敬的人,校内校外威望极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有很高的教育前瞻性,一直想为两个大队开设初中教育,为当地培养出初中生和高中生,经常在两个支书前谈论如果大队里有了初中生和高中生,这种大会发言稿就可让他们来写了。所以,要尽一切力量在学校开设初中教学。两个支书也十分赞同王老师的建议,可就是苦苦得不到能教初中的人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七O年,渐渐地有城里上山下乡的知青到两个大队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王老师得知有一位省城来的高中生知青。他如获至宝一样地要把这知青招来学校做初中老师。一方面向上级教育部门写开设初中教育的可行性报告,一方面又联系大队支书要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终于经大队同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新胜小学附设初中班办起来了。从此,老家这偏远农村迎来了初中教学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学校办起了附设初中班,但其实学校也只多了省城来的知青陈老师一人。所以,这个附设初中班就两名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读过私塾,初中的语文、政治、地理、历史、音乐全包了。而陈老师呢是正规高中毕业生,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军体全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我们这一届,王老师还遵照“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农村实际出发,要为生产队培养会计。所以,还把当过大队会计的民办老师茅老师给我们来教生产队会计这门学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读初中过渡班时,学校第一届初中毕业生的两位学生已高中毕业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陈老师表现出色,教学成绩斐然,又刚好赶上工农兵上大学的时代潮流,教完初一就被两个大队、公社推荐去读师范。上级教育部门又调来知青张老师接替陈老师。张老师教完我们初二,与陈老师一样去读师范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由学校培养出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中的一位,又被王老师招进学校当了民办老师。原先高年级同学如今就变成了附设初中班里的老师,大家称他小吴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另一个高中毕业生则在大队给支书写发言稿、给公社、区、县广播站写通讯稿,都成了大队有用的人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老师看着自已一手培养出来的初中毕业生,除被推荐去读高中外,有的被大队送出去培训,成了赤脚医生;有的从学校出去直接担任了生产队会计、大队会计,心中有无比的自豪。经常结合他们的经历、事迹来指导学生写批判“读书无用论”的作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是复式教学,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只有一半时间能听老师的讲课,另一半时间不是自学便是做作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有时,我往往会跟着听高年级的课。特别是王老师讲古文时,总像讲故事一样生动,什么“河曲智叟、操蛇之神”,什么“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让我听得十分专心,有时以致忘了自己该做的作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陈老师的数学课里也是如此。记得高年级上三视图时,我被一句“长对准、宽相等、高平齐”的口诀深深吸引,于是也跟着画起了三视图。来几堂课下来,与初二学生一样,也掌握了三视图的绘制方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二时,也常会去听初一的课。这样,让我将要淡忘的知识得到复习与巩固。同时,还会经常以很快的速度解题给身边的初一学生看,让他们感觉到高年级的人就不一样,神乎其神的,什么作业都能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样,复式教学让我渐渐养成了专心听讲、专心自学、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初中阶段各科成绩一直比较稳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前两届初中毕业生一样,我们第三届五名初中毕业生中,也有两个名额可去镇上读高中。我和另一位同学有幸被学校和大队贫管会推荐上了高中,后来成了学校培养出的第三届高中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毕业后,我又有幸被王老师招进学校学任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年后的一九七八年,在母校老师的指导下,我也考上了师范学校。此后,在学校教育、教学岗位一直干到了退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后的母校老师:左起赵老师、陈老师、小吴老师。(笔者摄于2020年5月)</p> <p class="ql-block">(除署名外,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