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康履仁留下唯一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历史如歌,世事若梦。岁月赋予了一切深邃的韵味。</p><p class="ql-block">古老的三晋大地,如同一本巨大的史书,记录了无数英雄豪杰的事迹。但是,也有一些小人物,在历史长河的浪花里消失的无影无踪,偶尔间被后人们提及,也只能在阳光下闪现出一丝半缕的光芒。</p><p class="ql-block">我的二爷爷康履仁,生于1903年,卒于1946年,短短的一生只有43个春秋。但在我们康氏家族的历史上,也算得上一个出类拔萃的传奇人物。他的一些事迹我都是从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及我姑姑那里听来的。先辈们常常把他讲起,作为励志的榜样,来激励我,教育我,使我受益非浅。</p><p class="ql-block">1903年冬,住在原平深山老林文治村里的康俊官家又一个儿子出世了。村里的识字先生给起了个名字叫康海鱼。</p><p class="ql-block">康海鱼自幼聪明伶俐,上进好学,尽管家境贫寒,但终究没有挡住他潜心向上的道路。从六岁在村里读私塾,再到屯瓦</p><p class="ql-block">村上学堂,再到崞县城念书,一步一步,虽然艰辛曲折,但凭借着他超人的毅力,吃得苦中苦,一步也没有被拉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文治村</p> <p class="ql-block">文治村五间窑洞,为康履仁花钱所购</p> <p class="ql-block">我七八岁时,住在文治村里,我爷爷康成丙经常向村里人解释他不识字的原因:“在父母亲眼里,我就是块受苦的料,俺家老二是块念书的料。俺们两个上山刨山药蛋,我只管干活,累得满头大汗,俺老二躺在树下看书,俺们二人谁也不干涉谁。”</p><p class="ql-block">我奶奶也说过:“你二爷爷,从小就会写字,是村子里识文断字的人。只有念下书,才能有出息。”</p><p class="ql-block">康海鱼牢记:“深山出俊鸟,海阔凭鱼跃”的古训,于1919年,16岁时考入闫锡山举办学兵团,校长是荣鸿胪。当时在大同,忻州,太原,临汾四地招生,共招高小毕业生3000人,按3个团编制。学兵团开设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课。军事课有步兵典范和野外操作,学兵一个月还发6.3元钱。</p><p class="ql-block">1921年,康海鱼从学兵团毕业,当时从三千学员中,提拔六十名军官,康海鱼考试考了第二名,直接当了排长,进入崞县人何炳手下任职。</p><p class="ql-block">康海鱼为人仗义,铁血忠勇,打仗历来冲在前头,退在后头,深得上司与士兵们的喜爱和拥戴,短短几年后,便升任连长。</p><p class="ql-block">他先后在轩岗,崞阳,忻口,楼板寨,屯瓦等地驻守。纪律严明,爱民如子,</p><p class="ql-block">秋毫无犯,显然与其他晋绥军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我姑姑康喜婵回忆到:"你二爷爷,骑着一匹枣红马,每天早晨带着队伍出操,威风凛凛,从来不欺负老百姓。” </p> <p class="ql-block">老君洞山下的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1925年夏,忻州镇守使王靖国曾举办过一次军事演习。由康海鱼带着一个连从忻州向原平进攻,另一路由何炳的弟弟何煜带着一个连从原平向忻州进攻,看谁能率先到达。</p><p class="ql-block">而当康海鱼的队伍先攻入预定地点后,王靖国却宣布不算,要求重新再来演习一次。此事惊动了督军府执法总监张培梅。</p><p class="ql-block">张培梅仔细询问了演习情况,通过实地考察,秉公决断,判定康海鱼领导团队获胜,并奖励每位士兵现洋五元,康海鱼个人奖励现洋300元。</p><p class="ql-block">铁血将军张培梅是晋军中有名的将领,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见康海鱼小个不高,两只虎眼,炯炯有神,气概不凡,便问到:"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军人的材料,海鱼这个名字太俗气了,改个名字行不行?”</p><p class="ql-block">康海海双腿一并,打了个立正:"请将军赐教。”</p><p class="ql-block">强培梅:“咱们军人当兵打仗,一为铲除暴逆,二为履行仁德,你干脆就叫康履仁吧。"</p><p class="ql-block">康海鱼行了个军礼:“是,我从今以后就叫康履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奶奶</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康招才</p> <p class="ql-block">续范亭将军</p> <p class="ql-block">张培梅将军</p> <p class="ql-block">队伍行军</p> <p class="ql-block">康履仁获奖之后,将300块现大洋全部捎回文治村家中,家里人用这笔钱买了五间窑房居住,这也就成了现在康氏子孙们的故居。</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康履仁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他率领一部分手下人投奔了续范亭,参加了续范亭所领导的抗日决死四纵队,在麾下任七连连长,驻扎在岢岚县。</p><p class="ql-block">当时我的四老爷爷康四俊,五老爷爷康五俊,都曾在他的手下吃粮当兵,有的喂马,有的当火头军。</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父亲康招才,仅有11岁,在他二叔那里住过半年多。我父亲曾经回忆说:"连里有个指导员是共产党员,对人很和蔼,还经常教我看书识字和做人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康履仁在御敌战争中,大大小小参加过数不清的战斗,每次战斗他都精心布置,带头冲锋,自先士卒。负过伤,立过功,为中国人民的抵抗外来侵略,翻身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文治村的大山</p> <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康履仁奉命攻打岢岚县城南门。</p><p class="ql-block">他登上岢岚城池附近的一座山头观察地形,岢岚城三面环山,城池虽然不大,却相当坚固结实。俯视城里,只见日军横行霸道,屠戮百姓,尸遗街巷,一派惨状。</p><p class="ql-block">岢岚城南有一条水渠直通城内,如果控制了这个水源,日军将不战败。这时又传来了上峰的命令,让在水渠中下毒,说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毒死日军,又可减少伤亡。</p><p class="ql-block">康履仁接到命令,眉头紧皱,他说到:"如果我们下毒,岢岚城里的几千号老百姓也会中毒死亡,万万不行。"</p><p class="ql-block">有人劝说:"慈不掌兵,无毒不丈夫,死几个老百姓算什么?再说他们为抗日而死,死得其所。"</p><p class="ql-block">康履仁斩钉截铁地说:"这样的命令,就是枪毙了我,我也不会执行。咱们当兵打仗,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军人打仗就应该勇猛向前,蹈义履仁,决不能把老百姓的性命不当回事。"</p><p class="ql-block">康履仁命令部队切断了通向岢岚城的水源。日军慌了手脚,三天后被迫撤退。在随后的追击战中,康履仁奋勇争先,端着刺刀冲在队伍最前面,经过激战,终于将300多敌人全部消灭。</p><p class="ql-block">虽然胜利了,康履仁的七连官兵也负出了沉痛代价,150多人只剩下四十多个人,他本人也负了重伤。上面对他的最后处理是:不服从命令,又打了胜仗,既不处罚,也不嘉奖,将功抵过。</p><p class="ql-block">岢岚的老百姓却说:"抗日决死队敢和日本人拚刺刀,宁愿自已受伤亡,也不愿给水里下毒,救了全城的老百姓,的确是仁义之师。"</p><p class="ql-block">用不着竖什么丰碑,也没有人知道具体不让在水里下毒的人是谁,拍一拍良心,无意间做了一件仁义善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在百姓口中流传了许多年,苍天在上,让世人去评说千古功过吧。</p> <p class="ql-block">山区日出</p> <p class="ql-block">山村里的玉皇庙</p> <p class="ql-block">王靖国将军</p> <p class="ql-block">1945年,抗战胜利后,康履仁的部队被赵承绶收编,仍在本乡西庄村人何炳手下干事,担任过盂县保安大队长。</p><p class="ql-block">因为看不惯何炳作威作福,欺压下属,盘剥百姓的作法,与何炳产生不睦,被何炳陷害,说他通共,污蔑他与其姨太太有染,处以极刑,电打于寿阳。</p><p class="ql-block">康履仁遭难时,曾将一子托孤于友,至今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康履仁埋葬于何处?至今也没弄清楚,后辈们的思念只能附诸于清风明月了。</p><p class="ql-block">好在,苍天有眼,他的仇人何炳,于1952年3月被原平人民政府镇压,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p><p class="ql-block">纵观康履仁的一生,出生于贫困,成长于乱世,打拼于战场,扬名于仁德,死亡于非命,着实可悲可叹!</p><p class="ql-block">但是他勤奋向上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志,机智过人的才学,英勇无畏的精神,蹈义履仁的品格,确实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可观的财富,值得康氏后人尊重与记取。这种意志仁品,德行操守不管社会进化到什么程度,它都会熠熠发光,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我爷爷康成丙曾经说过:"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岁。”这句话虽然有点土,但是用来评价他的亲兄弟,恰如其份。</p> <p class="ql-block">青背顶,康氏祖先居住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