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太原市阳曲县城内,有一座古老的建筑颇有名声,人们习惯称作不二寺,实际上是不二寺内的主殿三圣殿(不二寺内的其它建筑已毁)。这一单体建筑,是太原市仅存的三座金代木构建筑中建造时间最早的一座,也是仅次于晋祠圣母殿、献殿的太原第三古老建筑。不二寺原址在阳曲县黄寨镇小直峪村,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仅存大殿,残损严重,在原址进行保护性维修困难极大,后经文物部门批准,于1989年,将大殿迁移至阳曲县城首邑西路74号进行修缮保护。2024年10月3日,驱车来此,寻访这一古老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二寺何以得此名?“不二”源于佛语,在佛法中,有“不二法门”之说。“法门”是指修行入道的途径或方法。佛法中讲到:一实之理,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之不二。“一实之理”是指世间万物原本就是一体平等,没有彼此的分别。佛教认为,万物都是由“妄心”产生的爱憎取舍所造成的,而“一实之理”则是追求的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本真。通过领悟“一实之理”,可以达到“不二”的境界,即不生主观的爱憎取舍,面对世间万物保持平等和无分别的心态。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与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不二寺的名字就是源于这一理念,寓意为佛教信徒进入不二寺修行,就能达到不二境界。由此,不二寺成了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为不二寺搬迁修缮前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据三圣殿脊檁及碑文记载,建于北汉乾祐九年(956),宋咸丰六年(1003)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再修,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现仅存三圣殿,文物部门认定为金代建筑遗构,是金代建筑的代表作,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圣殿建于青石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前檐设廊,檐下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里跳五铺作双抄,柱头及补间铺作各一朵。补间斗栱施真昂,后尾挑至平榑以下。檐下斗栱疏朗,栱眼以泥填充,并绘有彩画,这均是早期建筑的做法。前檐当心间设板门,两次间为直棂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介绍,不二寺三圣殿是宋金建筑的杰出范例,整个建筑的结构比例和用材都接近于或相当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规制。由于殿门锁闭,未能进入殿内,无法看到梁架结构。查阅相关资料,殿宇梁架结构形制为六架椽屋前后剳牵用四柱,内柱头置栌斗承四椽栿,平梁与四椽栿间设驼峰、栌斗隔承。周围柱网向内倾斜,柱子的侧角升起,增强了整个建筑的刚度和视觉上的巍峨感,使整个建筑的重心更趋于平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殿的横栱全为单材,泥道慢栱上层柱头,隐刻横栱两层,并有散斗置于栱头上,俗称“隐刻斗栱”。是早期史籍中记载的“扶壁栱“的实物例证,这在太原市仅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圣殿除了建筑上的重要价值外,其殿内彩塑和壁画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唐代之遗风,乃明代之珍品。非常遗憾的是无法进入殿内,未能亲睹其精彩。从网上摘取几幅图片,以补其缺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二寺三圣殿迁入现址后,2005年,在三圣殿前面,仿明清风格,新建了大雄宝殿,2016年,在三圣殿东西两侧新建了配殿地藏殿和观音殿,基本形成了坐北朝南的二进院落的佛教寺院,为保护三圣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二寺的往日香火渐复旺盛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建的大雄宝殿及殿内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建的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建的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的不二寺二进院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不二寺,“不二法门”这一佛语不禁在脑海里萦绕。在佛看来,不二法门就是一种修行的秘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悟到了,就可达到“不二”的境界。如今,在现代汉语里,“不二法门”成为了一个成语,比喻独一无二的途径或方法。实际上,不论你做什么事,专注专一,心无旁骛,就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