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格桑花,又名格桑梅朵,是藏族文化中的象征植物,被视为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野花之一。生长在气候寒冷干燥、环境恶劣的地区,是顽强、坚韧、百折不挠性格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在庆祝祖国75岁华诞的日子里,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九六九年三月,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怀着对苏联侵略我珍宝岛的义愤,怀着保家卫国的热情,毅然应征入伍。军列行至吐鲁番遇到沙尘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刮的人睁不开眼,这是上天给我们的下马威,但一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没有被边疆恶劣的天气所吓倒。部队在新疆短崭驻防后,又整体调防至青海。从此,我在青海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把青春献给了高原。献给了部队。</p> <p class="ql-block"> 与新疆相比,青海高原更为艰苦。部队辗转多地执行任务,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冬季在零下20多度的冰天雪地站岗执勤,许多人手脚冻伤化脓,血痂结了一层又一层;夏季强烈的紫外线,使不少人患上了青光眼、皮肤病,脸色不是“戈壁黑”就是“高原红”;当年由于条件所限,部队常年吃咸菜或萝卜、土豆、白菜,战士们诙谐地戏称“老三片”。尽管总后勤部为高原部队配发了特制的维生素胶囊和擦脸油,但由于高寒缺氧,高原性高血压、肺气肿、心脏病仍不断发生。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干部战士经受住了思想上、生活上与身体上的严峻考验,保持了乐观主义精神,象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一样,坚韧不拔,傲然怒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p> <p class="ql-block"> 部队守卫在昆仑山通天河大桥上。该地海拔5000多公尺,来往需经过一个叫“五道梁”、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此处山高风大极其凶险,当地有“要过五道梁,难见爹和娘”的说法,艰难程度可见一斑。官兵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日夜守护着大桥的安全。一九七六年七月,我以守桥战士们的事迹采写的通讯《昆仑山巅的红色哨兵》,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p> <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善伙食,减轻人民负担,部队还响应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种植青稞、油菜和土豆,当时部队办的农场,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季,湟鱼纷纷洄游,寻找适宜的水域产卵,鱼多时用一块石头砸下去就能砸死一两条,场面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部队还立足当地条件,组织了专门的打鱼队,在青海湖破冰捕鱼,有时一网就收获数千斤。青海湖的鱼当地人叫“湟鱼”,学名为“裸鲤”,肉质细腻,味道鲜美。部队还组织打猎队,上山打破坏草原生态平衡的野生动物,既解决了部队冬季的肉食问题,又保护了牧民的利益,深受当地百姓好评。</p> <p class="ql-block"> 我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二十多年来,我从事过多项工作,种地、打鱼、站岗放哨,抢险救灾;我还利用写作的特长,采写了大量部队教育、训练以及执行任务的文章,被省级日报、大军区报纸和《解放军报》采用。长期的高原生活,虽然辛苦劳累,失去很多,但想到为祖国作了贡献,并获得了上级的赞赏与认可,心里就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3日,完稿于开封</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