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龙山山顶,始建于元朝时期,是通惠河的水源地。</p><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包括九龙池和都龙王庙。</p><p class="ql-block">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筑堰障水,汇西山诸水,引白浮泉水济漕,白浮泉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新运河被赐名通惠河。</p><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引白浮泉水济漕工程完成后,在龙山之巅兴建都龙王庙,并在其源头处修建九龙池。</p> <p class="ql-block">国庆假期怕堵车,早七点出发,导航到白浮泉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就在位于东沙河的森林公园旁边,八点开门。来早了,先在河边溜溜。</p> <p class="ql-block">天气晴好</p> <p class="ql-block">水波不兴</p> <p class="ql-block">除了晨练的,没什么游人。</p> <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公园也是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郭守敬引白浮泉、玉泉山诸泉为水源,注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经长河,引入积水潭(今什刹海),经玉河(故道)、通惠河,最终流入北运河。“龙泉漱玉”的汩汩泉水,串起了如今的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通州七个区,解决了当时元大都的供水难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就成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span></p> <p class="ql-block">龙泉禅寺</p><p class="ql-block">该寺历史悠久,据现存记事碑文记载,龙泉禅寺旧时称“海角龙泉梵苑”,一直到明朝前期,基址尚存,曾于正统景泰年间进行过修缮和立碑,赐名“龙泉禅寺”。由明入清后,龙泉禅寺依然梵音不绝,至乾隆时期规模尤盛。现在的龙泉禅寺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在原有寺庙旧址上,沿用原有布局和规制重建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现为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馆,其中包含三个主展厅:第一展厅《大都初兴觅水源》讲述元大都初建面临的水源问题以及对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介绍;第二展厅《龙泉北导济漕运》向游人们展示郭守敬找到白浮泉,并开发利用白浮泉的故事;第三展厅《通惠舟楫壮帝都》则重点介绍了通惠河的修建以及白浮泉及其所在的龙山对后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借助多媒体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进行立体、互动展示,全方位讲述“运河源头”的精彩故事。</p> <p class="ql-block">《京杭道里图》仿制局部,原图为清中期绘制,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引水济漕展示图</p> <p class="ql-block">水利石构件</p> <p class="ql-block">九龙池围于白浮泉,因流水出处有9个龙头,故取名九龙池。龙头均为青石雕刻,从石壁内向外探出,水流喷涌而出,再汇聚于深潭,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美称。</p><p class="ql-block">清代改称为“九龙漱玉”,成为燕平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池之上建有白浮泉遗址碑亭。</p> <p class="ql-block">碑亭内白浮泉遗址碑</p> <p class="ql-block">背面是侯仁之撰文,刘炳森书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p> <p class="ql-block">白浮泉遗址整修记原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浮泉遗址整修记</span></p><p class="ql-block">昌平城东南郊有龙泉山,或曰龙山。山麓有裂隙泉,昔日出水甚旺,即《元史》河渠志之白浮泉,亦称神山泉。昌平沿山一带多有流泉,其为利之溥与历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关者,首推白浮泉。</p><p class="ql-block">白浮水导引入京,始于元初。时新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济漕运,遂有通惠河之开凿,其最上源即在白浮泉。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顺自然地势,西折南转,绕过沙、清二河之河谷低地,经今昆明湖之前身瓮山泊,流注大都城内积水潭。于是南来漕船可以直泊城中。今日新开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仍循元时故道,仅小有调整,足证当初地形勘测之精确。及至明朝,白浮引水断流,而泉水喷溥如旧。水出石雕龙口共九处,下注成池,遂有九龙泉之称。山上有元朝都龙王庙旧址,明代重建。现存大殿结构仍有元明遗制,余皆清构,均年久失修,日渐倾圮。</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流泉干涸,旧迹荒芜。其地已归北京市第一商业局作为职工休养处而稍有营建。因念其历史价值,更集资兴工,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规划设计,修缮都龙王庙一如旧制,并整修九龙池,再现龙口喷水景观。既恢复其园林景色,更有利于遗址保护。另建碑亭一座,仿元代风格,以为白浮引水济运之纪念。始工于一九八九年夏,越冬而工竣。时去郭守敬倡议导引白浮泉,适届七百周年。守敬为天文历算及水利工程一代宗师,在元初新历法之制定与大都城之建设中,功勋卓著。缅怀先贤,激励来者,刻石为记,永志不忘。</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0年 侯仁之撰文 刘炳森书丹</p> <p class="ql-block">九个龙头据说是元代遗存,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不吐水了。白浮泉遗址公园修建以来,听说流过水,再现了“龙泉漱玉”。</p> <p class="ql-block">旁边的古柳也有上百年了</p> <p class="ql-block">亭前九龙池,池水白桥,<span style="font-size:18px;">晨光之中,</span>微风之下,柳条微摇,荷叶微摆,静谧安详。</p> <p class="ql-block">沿山路拾级而上,经过读泉圃,有石刻几座,上刻有关白浮泉的诗文。</p> <p class="ql-block">龙山山顶建有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龙王庙。都龙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由照壁、山门、钟鼓楼、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组成。</p><p class="ql-block">龙王庙始建于元代。现格局为清代遗存。</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这里是著名的祈雨场所,香火鼎盛。</p><p class="ql-block">相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是龙山顶都龙王庙所供奉都龙王的生日,周边的官民百姓都会前往都龙王庙给龙王拜寿。随着都龙王庙的香火日盛,给龙王拜寿的活动也逐渐演变成了庙会……</p> <p class="ql-block">大殿</p><p class="ql-block">正殿、配殿格局规整,东西两边建有钟楼、鼓楼。正殿门口的楹联:“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横批“都龙王祠”。殿内供奉的是人面龙王、雷公、电母、风伯、雨神,大殿两侧的墙上绘有百年彩色壁画《东游巡踪》,主要内容是大旱时民间百姓到都龙王庙祈求雨水,龙王显灵降雨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回看山门</p> <p class="ql-block">钟楼</p><p class="ql-block">龙王庙里建钟鼓楼还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殿后立有6通石碑</p><p class="ql-block">主要记述龙王庙的修葺过程</p> <p class="ql-block">一些石构件</p> <p class="ql-block">殿后“龙泉岛”碑</p> <p class="ql-block">庙前西望</p> <p class="ql-block">从庙后下山,幽静的林中小路</p> <p class="ql-block">小路又通向龙泉禅寺,保安说就是这样一个循环——这话还有些哲理。</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全图石刻(局部)</p> <p class="ql-block">1990年2月23日,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包含白浮泉遗址在内的大运河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归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更名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包含白浮泉遗址在内的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公园面积不大,走走看看一小时也够了。但是它让我更明确地知道,白浮泉就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