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 安 红 色 印 记

龙凤(曹步群)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征途如虹。回溯过往,延安不仅是一座革命圣地,更是一部中国红色革命历史,它记载了中国革命史诗上波澜壮阔的一段画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历尽艰辛万苦抵达陕北,开启了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光辉历程。回眸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轨迹,如同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每一个章节都闪耀着非凡的光芒。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圣地,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战的“出发点”,也是解放全中国战略的“转折点”。13年的延安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了中国的乾坤。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引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实现了伟大转折,延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今天,延安红色岁月,已深深地烙印在中国革命历史的画卷上,化作了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仅从史书和影视剧中了解到不多的革命圣地延安红色历史的故事。几十年来,我多次萌生去延安学习、参观、缅怀的念头,但因身体等原因终未能成行。今年在我古稀之年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曾经点燃了 中国革命星星之火的红色圣地延安,终于以实景实物的形式呈现在我的眼前。9月初,我和亲友相邀,探访革命旧址延安,追寻红色记忆,重温延安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我穿行于枣园、王家坪、纪念馆等遗址,延安圣地的山山水水,秀丽风景,红色历史,红色遗迹,红色文化,深深吸引了我 ,感染了我。我仿佛位居于历史时空长廊,思绪拉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参观学习中,我努力从延安红色岁月中追溯革命历史的光影,曾经在历史书和影视剧中出现过的中国革命历史住事和伟人们的形象,今天变得越发清晰而真切,心中涌动对革命先辈们的无限敬仰,对红色延安圣地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窑洞为延安烙上了独有的印记,它静静地镶嵌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 ,仿佛诉说着80多年前红色延安的故事。1935年,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后,窑洞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家。毛主席、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曾居住凤凰山、杨家岭、枣园和王家坪窑洞,他们在这里生活、开会、处理党政军务,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13个春秋,毛主席勤奋思考,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在窑洞煤油灯下曾写下了112篇经典著作。我印象最深的有《实践论》、《矛盾论》</p><p class="ql-block">、《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众多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高屋建瓴,洞察秋亳,对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延安窑洞,它不仅是延安人祖辈的住所,更是延安革命圣地、革命精神的象征。记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当年曾见证了抗日军政大学建校的情景,他在《西行漫记》中所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作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也只有这么一家”。今天,我们看到,延安那一孔孔普通的窑洞,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辉煌,承载了光耀百世的革命精神,辉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未来。</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内参观,使我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13年的奋斗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随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离开杨家沟进驻河北平山西柏坡村这段13年时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西安事变、瓦窑堡会议到七大召开,每一次历史的转折,每一次重大历史事件,每一次歼敌战役,都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勇气。照片无语,岁月有痕。纪念馆为中国红的主色调,契合了延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时代品格。纪念馆展出的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文字记载,一首首红色歌曲,它是时间的定格,历史的见证,人物的本真。纪念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生动的历史场景,使我们没有忘记那些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的身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克服困难,英勇奋战,而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的努力,永远铭记于人民心中。</p> <p class="ql-block">当年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与普通战士一样,住窑洞,睡土炕,穿旧衣,吃粗粮。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的窑洞内整齐排列的一桌、一椅、一床、一柜办公家具配置,展示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与官兵平等,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延安流传着当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前方抗日将士的故事。在重庆蒋介石花了八百大洋招待了陈嘉庚一顿饭。陈嘉庚的心情却很沉重:国难当头,竟如此奢侈,中国的希望到底在哪里?带着疑问,陈嘉庚不顾蒋介石的极力反对,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延安。在延安的窑洞前,毛主席请陈嘉庚吃饭</p><p class="ql-block">,一张坑坑洼洼的小石桌上,铺了几张旧报纸当桌布。饭菜上桌,只有土豆、白菜、辣椒,还有一盆清炖鸡肉。毛主席指着饭菜笑着对陈嘉庚说:“这几个菜都是我亲手种下的,鸡不是我备下的,我可没钱买鸡,这是邻居大娘听说来了你这个贵客,特意把她养的老母鸡杀了送来,今天,我可是沾你的光”。陈嘉庚在延安实地考察后感慨万千,亲眼所见延安社会风气良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朝气蓬勃,同国民党的达官显贵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延安时期,在这片热土上,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踊跃奔赴抗日和解放前线,在革命熔炉中锤炼了意志,砥砺了品质,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照亮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p> <p class="ql-block">观展时间虽短,但延安红色印记已记心间。在延安我看到一个又一个浸满红色的沧桑岁月,如果将这些历史大事件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就是一幅抗战和解放战争进程图。这幅图背后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信仰坚定,追求理想,艰苦奋斗,前赴后继,自我牺牲,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精神,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回望中国革命历史,过去岁月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延安留下的红色革命历史印记,仿佛使我们触摸到当年的红色历史,依然感受那份炽热岁月情怀。今天,人生之路走得再远,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立新中国走过的探索之路,艰辛的路,奋斗之路。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