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周 莉</p> <p class="ql-block">2、王晓言</p> <p class="ql-block">3、张振群(远方)</p> <p class="ql-block">4、华常春</p> <p class="ql-block">5、张永宏</p> <p class="ql-block">6、赵 琳</p> <p class="ql-block">纪录片《唐之韵》第十三集 新乐府派(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谓乐府诗,是指东汉末年至唐代,即从二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初,可以用作歌词来歌唱的那些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等;所谓新乐府,则指模仿乐府诗但不再沿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那些诗,如杜甫的《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等等。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就更高,是真正的代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新乐府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纪最初十年,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不过他这种政治热情保持的时间较短,写讽喻诗的时间更短。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经过这一次打击,他就礼佛参禅,走上了独善其身,埋头写闲适诗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乐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这自然不免夸张,不过他的诗读起来轻松,比韩孟诗派好懂,这也是事实。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的另一首《卖炭翁》则注明“苦宫市也”,意思是苦于宫市的祸害。宫市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即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最初几年一种扰民的弊政,即由太监直接到街市上采购皇宫中所需要的一切。太监以皇帝的名义出来采购,还有不作威作福的?诗中的卖炭翁就遇上了这种比抢劫还要卑鄙的掠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老人在终南山辛辛苦苦烧炭,为的是把木炭拉到京城卖了以维持衣食。一场大雪后,老人赶着牛车卖木炭来了。尽管衣裳单薄,冻得发抖,他还是“心忧炭贱愿天寒”,因为越冷越冻,兴许越能卖个好价钱。结果偏偏就遇上两个太监,指令他把牛车赶到城北的皇宫去:“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千余斤的一车木炭,是老人多少个日日夜夜烧出来的!可换回的是,两个布头和一个万丈深渊一样的失望。也许卖炭翁当年就抱着两块既不能食、又不能用的纱绫死去的,可又有谁知道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是个神童,据说生下来才七八个月就能认识“之”字和“无”字。后世称识字不多为“略识之无”,就是从这里来的。他十几岁时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最足以说明他的天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为网络文稿,如与原文有误,敬请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