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余生有闲,重拾临字,不求点赞求指导。</b></p> <p class="ql-block"><b>随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重拾写字谈写字</b></p><p class="ql-block"> 自从拾起每天坚持写一写字,已经有一段的时间了。从开始的怀疑是否能坚持的下来,到慢慢形成一种习惯,进而体会到写字确有静其心、兼可运其气、直至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巨大作用。——无论是因浏览手机信息时间过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引发眼睛脖颈不适还是怎地,都能够通过写字予以改善甚或有使症状得以全部消除的神奇效果。除此而外,还可把闲下来的碎片时间予以整合起来,解决终日无所事事、每天都在忙而不知忙些什么的无聊弊端。体会益处如此之多,冥冥之中,免不了使人高兴的,就仿佛又做出了一个足可陪伴余生、丰富晚年生活的重大决定似的。</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在上小学的时候临帖写字时,翻看阅读过柳公权“玄秘塔”字帖概论,给人留下记忆最深的是这样几句话:“只要持之以恒,不难竿头日进,有所造就”以及练字写字“贵在坚持,最忌一曝十寒”的说法。看来最终若想写的一手好字,在掌握基本要领的基础上,坚持持之以恒才是硬道理。当然,临近晚年,就重拾写字而言,追求尽善尽美应非初衷与本意,可以确切一点儿的说,应是源于前半生没有坚持写下来的、不论何时何地见到“字”都要多看上几眼时对“字”的那份“钟情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印象还是在十几年前,在书店买回有关民间书法家张进德先生人生传记的一本书。书是由曾经在北京大学读书,与季羡林大师有着师生情谊的张曼菱女士按照其父亲的生平整理编写而成;书中除了文字介绍外,收集了不少的书法作品,属于线装本还略带些古典味道儿的那种类型。 </p><p class="ql-block"> 书中介绍,张进德先生曾经是一位银行高级职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发送到云南边远山区看护水库,做三个人的会计。近二十年的“与世隔离”生活很少回城与家人团聚,打发填补时间的方式就是练习写字和翻看几乎被翻烂了的一部红楼梦。</p><p class="ql-block"> 落实政策回城后,女儿建议在写字上颇有造诣的父亲可以加入一个组织,可以参加一些书法展览评比活动。先生给出不想过多参加活动的理由是:“我写字就是为了自由,为了心灵的自由。”</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女儿为了给季羡林先生祝寿,求父亲给写了一副字,字的内容是:“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微斯人,吾谁与归。”字虽不多,但颇具文人风骨,文化气息。父亲把写好但未裱糊的“字坯”交给女儿,女儿不解就问父亲:“字写好,不裱糊怎么可以送给先生?”结果父亲回答女儿说:“季先生是大家,一定是名人高朋满座,而我仅仅是一个‘布衣`,你托我给先生写字祝寿,写是写了,但不适合挂在那里。”张曼菱向季先生表示歉意并说明情况后,季先生抚摸着宣纸毛边的字说:“不易!那我就自己裱出来吧。你父亲才是真正的书法家呀。”并刻意提笔书写“无位有尊,无名有品”八个大字回赠。</p><p class="ql-block"> 在书店买回并多次翻看张进德“人文书法”这本书,时间已经过去好久了,“书”也在几年前送给了一位爱好写字画画的同事了,但对张进德先生不落陈规俗套,于方寸之间追求心灵自由的文人情怀,仍然铭记于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