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2024年5月16日,我们离开张家口市,驱车350余公里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因为赶路,途径塞罕坝没有停车,稍有遗憾。</h1> <h1> 兴和服务区是京藏高速公路进入内蒙的第一个服务区 ,服务区的建筑很有蒙古包特色,人、车都不多。</h1> <h1> 我们已经是数次进入内蒙古,早已没有第一次到内蒙时的兴奋和惊喜,但看着蓝天白云依然心旷神怡,蓝天白云下,牛羊漫步广袤草原的美景不由自主呈现在脑海......</h1> <h1> 呼和浩特东出口下高速,进入呼市。</h1> <h1> “浩特”一词源自蒙古语,其原始含义指的是水草旁的定居点或聚居地。内蒙有不少带有“浩特”的地名,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浩特市、巴彦浩特和查干浩特等。今天的呼和浩特只见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想在呼市内找到“浩特”本意意境,恐怕有点难度了。</h1> <h1> 夜幕降临,天边一抹淡淡的彩云,好像给即将参加夜生活的“浩特”稍加装扮,浓妆淡抹总相宜,美在不言中。</h1> <h1> 这是我们入住的呼市希尔顿欢朋酒店。</h1> <h1> 酒店最吸人眼球的莫过于顶层的旋转餐厅。</h1> <h1> 在数十米高的旋转餐厅用餐,美食已经不重要了。</h1> <h1> 我在旋转餐厅拍摄制作的呼市全景照片(局部),试图想找到草原、牛羊、蒙古包等曾经内蒙古的经典元素,已经完全不可能了。</h1> <h1> 前几次来呼市都没听说过包尔汉佛塔,这次来呼市在包尔汉佛塔涨知识了。</h1> <h1> “包尔汉”不是藏语而是蒙古语,本意就是佛或佛祖的意思。包尔汉塔是2008年才建设完工的。</h1> <h1><p> 呼市包尔汉塔的建设与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密不可分,学院领导亲自参与了佛塔的选址、设计、装藏和开光工作,佛学院还选派了多名高僧参与建设工作。据介绍,佛塔完工后,四川色达五明佛学院赠送了包括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十大阿罗汉的舍利,以及许多珍贵的经书和佛像等稀世圣物。</p></h1> <h1> 呼和浩特大召无量寺,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的重要寺庙。</h1> <h1> 大召无量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原名为弘慈寺,后改名为无量寺。因寺内供奉有一尊银佛,故又称银佛寺。</h1> <h1> 玉佛殿是新建的,采用全木结构设计建造的。因玉佛和菩萨像体量巨大,故先将玉佛就位后再建大殿。</h1> <h1> 玉佛由整块缅甸玉雕刻而成,高4.4米,宽3.3米,重量达20吨。镶嵌了20多种、总计4.8万颗宝石,其中尤以镶嵌在眉痣位置的红宝石最为珍贵。</h1> <h1> 藏传佛教中,“坛城”代表着宇宙的模型,是修行者观想和冥想的工具。坛城不仅具有宗教意义,其本身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融合了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展示了藏族文化的独特审美和深厚的宗教情感。(布达拉宫里的坛城是最高等级)</h1> <h1> 大召寺的“三绝”,分别是银佛、壁画和龙雕,都是明代的遗物,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银像,高三米,纯银铸就,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据说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达赖三世亲自来大召寺为银佛开光,大召寺从此也被称为“银佛寺”。千手千眼观音立像高约九米,是用青海的油松雕刻而成的,在菩萨周围的21个佛龛中,还供奉了21尊度母(菩萨之变身)坐像和几十个转经筒等。</h1> <h1> 大召无量寺原观音殿在文革中被拆除,现观音殿是200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h1> <h1> 大雄宝殿在文革时被当作仓库,寺内的珍贵文物都转移到这里保存起来,当年因有部队日夜把守,逃过一劫。大召无量寺珍藏品中的“三绝”(银佛、龙雕、壁画)都是在这座殿里得以保存。</h1> <h1>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在此庙小住了几天,从此以后,大召庙便不设活佛了。</h1> <h1> 1640年 ,寺院曾进行重修,并改称“无量寺”,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主殿仍然保存完好。</h1> <h1> 走进大召无量寺,到处金碧辉煌,香火旺盛。</h1> <h1> 数百年来,大召寺一直都是内蒙古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大召无量寺的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每一路都有一座天王殿,整座寺院居然有三座天王殿,闻所未闻。</h1> <h1> 大召寺门前有口玉泉井(现今依然在),传说是康熙皇帝的御马用马蹄刨出来为人们解渴的,“九边”则指长城上的九个重镇。</h1> <h1> 威严庄重的转经筒转了数百年,见证了呼市从草原“浩特”走向现代化大都市的巨变。</h1> <h1> 坐落在大召无量寺广场的释迦八塔,据说是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一生中的八德而建造的,对于佛教咱不懂,但这塔感觉特别美。</h1> <h1> 八座塔各有其名,也都拥有独特的含义,每座塔由底座、塔瓶、塔颈、塔叉、塔顶五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了地、水、火、风、空五个方面。</h1> <h1> 席力图召曾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的“法座”所在,代表蒙古王朝的权力中心。据说因朱元璋曾在这里做过小沙弥(史无记载),为这座古庙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可惜不巧,维修不开放,不得进入)</h1><br> <h1> 大召无量寺广场上的巨大牌坊。</h1> <h1> 大召无量寺广场与呼市“塞上老街”相连。</h1> <h1> 成吉思汗十七世孙阿拉坦汗的巨型塑像。他在蒙古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为蒙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h1> <h1> 呼市的绥远城将军府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之一,有着“漠南第一府”的美誉。</h1> <h1> 绥远城将军府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是清代十四处常设八旗驻防将军衙之一。它见证了清代对内蒙古地区的军事管理和统治。</h1> <h1> 绥远城将军府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群由东、中、西三路组成,中路为主体建筑,包括一字形照壁、府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五进院落。整个建筑风格严谨,布局合理,体现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格局。</h1> <h1> 绥远城将军府还负责统领满洲八旗官兵,兼理漠南蒙古军务,统辖大同、宣化等地的驻兵,相当于现代的大军区级。</h1> <h1> 绥远城将军府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研究清代历史、军事、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h1> <h1> 清朝267年间,共有七十八任绥远城将军在此履职。这些将军中,有的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功绩,对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和睦起到了重要作用。</h1> <h1> 绥远城将军府现在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清代边疆军事管理的历史,感受古代官府的建筑风格。</h1> <h1> 将军衙署建筑是按《大清会典》一品衙署规格建造,有房屋132间。</h1> <h1> 绥远城将军衙署经历了近三百年的沧桑历史和政治风云的变化,其完整的建筑和院落格局体现了较典型的明清官衙建筑特点。</h1> <h1> 衙署内常举办各种历史展览。</h1> <h1> 地方史、蒙古族历史有关内容长期展出。</h1> <h1> 将军衙署也是傅作义、董其武等近代名人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建筑物同样见证了绥远地区民族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谋求独立、民主的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h1> <h1> 难得在这里看到了蒙古包。</h1> <h1> 据说这里是呼和浩特唯一还有人生活居住的蒙古包,不知是否真实。</h1> <h1><p> 内蒙古博物院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2008年,内蒙古博物馆改称内蒙古博物院。博物院主体建筑面积64000平方米,展览面积15000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p></h1> <h1> 内蒙古博物院有“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还有众多介绍草原文化的专题陈列。因内容太多,我只能有选择地介绍部分内容。</h1> <h1> 在内蒙古博物院里我看到了一段在其它展馆看不到的、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为了支援我国第一个陆上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额济纳旗人民把最好的土地一一祖辈世代居住的宝日乌拉草场奉献出来,自己则踏上了漫漫的搬迁旅途,用勤劳的双手在戈壁滩上再造家园,这一搬就是十余年;额济纳旗政府也三度搬迁旗府,最终落址在达来呼布镇。</h1> <h1> 当时的额济纳旗各族人民,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得失,考虑的只是国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正是他们当年的无私付出,使得内蒙古额济纳旗成为我国现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祥地,从而赋予了这片土地无上的荣光。历史不会忘记,祖国更不会忘记。</h1> <h1> 从西部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到中部辽阔的草场,内蒙古自治区一直都是我国载人飞船的平安地。内蒙古人民见证了我国载人航天一次次的出征与归航的壮举,展现了军地一体、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h1> <h1> 通过参观博物院的基本陈列单元,可以系统了解内蒙古地区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历史发展。</h1> <h1> 通过参观内蒙博物院,对于突厥、回鹘、鲜卑、契丹、党项等这些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民族以及其存在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千百年来,这些民族也大都融入到了汉族或其它少数民族之中。</h1> <h1> 内蒙古博物院对元太祖成吉思汗、元世祖忽必烈以及元朝的建立过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h1> <h1> 内蒙古博物院里的宝贝也很特别,这是清朝时期汉族常见的如意。</h1> <h1> 这是元朝以及带有浓厚草原韵味的宝贝。</h1> <h1> 这些都是国宝级的文物。</h1> <h1> 马可波罗拜见元世祖忽必烈的画像。</h1> <h1> 这是1730年前清朝一品朝冠饰红宝石及单眼花翎官帽,官帽上的那颗红宝石可不简单,即便当时也是价值不菲。1730年以后大清朝的高官(六品以上)官帽都不用宝石,改为不同颜色的玻璃珠子。看来再大的家业也经不住挥霍呀,皇家也有用玻璃替代宝石的时候。</h1> <h1> 上图都是内蒙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简要介图三:鹰顶金冠饰,战国时期匈奴贵族的头饰。这是国内出土的唯一完整的匈奴王王冠,绿松石鹰与金带浮雕的狼吃羊造型,金冠顶和额圈组成展现了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的贵金属工艺,冠顶上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是匈奴文化中权力的象征。</h1> <h1></h1><h1> 内蒙古博物院的十大镇馆之宝:1、辽代公主金面具 2、元代钧窑小宋自造香炉 3、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 4、北魏释迦佛鎏金铜像 5、战国鹰顶金冠饰 6、红陶女神像7、夔纹龙耳套环青铜罍 8、查干诺尔龙骨化石 9、汉代龙首青铜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h1> <h1><p> 10、彩绘木棺彩,辽代国家一级文物。彩绘木棺经历了一千多年还保存非常完整,具备较高的历史和考古研究价值。由于彩绘木棺十分精美,多次被影视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成为了一件艺术品。</p></h1> <h1><p>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其版图曾经横跨欧亚大陆。 </p></h1> <h1> "万里茶道"是17至20世纪期间,连接中国内地与俄罗斯的一条重要的国际贸易路线,它起点位于中国的福建省,终点到达俄罗斯的大西洋水域。在万里茶道上,内蒙古段是其北部的重要组成,众多商贸城市如多伦、乌兰察布等地,都是茶道上重要的交易节点。</h1> <h1> 内蒙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其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我很喜欢蒙古族歌曲中长调, 歌声悠扬,富有草原风情。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h1> <h1> 内蒙古的文化艺术不仅体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也融合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是内蒙古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h1><h1> 参观内蒙古博物院不仅让我感动,也受益匪浅:草原浩特话千秋,直向苍天壮金瓯。</h1> <h1> 内蒙古美术馆和博物院相距不远,因为时间关系没能进去参观欣赏。</h1> <h1> 5月17日,我们从希尔顿欢朋酒店换到了内蒙古饭店,体验内蒙特色的宾馆文化。</h1> <h1> 内蒙古饭店是一家五星级酒店,以其独特的草原文化主题和优质的服务而闻名。</h1> <h1> 这是酒店的大堂,气势恢宏。</h1> <h1> 饭店的整体设计和装饰充满了草原文化元素。从大堂到客房,再到餐厅和公共区域,都可以看到以蒙古族文化为特色的装饰,如蒙古包造型的建筑、传统图案的装饰画、成吉思汗雕像等,让客人仿佛置身于草原文化之中。</h1> <h1> 成吉思汗的巨幅雕塑。</h1> <h1> 饭店拥有精心设计装修的蒙古家居特色客房,房间内装饰有传统的蒙古族图案和艺术品,提供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h1> <h1> 固伦恪靖公主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六个女儿。</h1> <h1> 固伦恪靖公主府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公主府原占地面积600余亩,现存面积为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4800平方米。</h1> <h1> 府邸采用传统的四合院结构,共有房屋69间,布局严谨,院落由南向北分组排列,包括大照壁、前殿、大殿、仪门、寝殿等五重。</h1> <h1> 和亲,是清朝对蒙古地区采取的怀柔政策之一。康熙皇帝将固伦恪靖公主下嫁给蒙古喀尔喀部土谢图汗的儿子敦多布多尔济,这桩婚姻旨在巩固清朝与蒙古的关系,维护边疆稳定。</h1> <h1> 十六世纪末,蒙古分裂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分。漠南蒙古(今内蒙古)最早与清政府建立亲密关系;漠北蒙古(今外蒙古)是恪靖公主下嫁的喀尔喀蒙古所在地区。</h1> <h1> 固伦恪靖公主府历经多次迁移, 最后迁至呼和浩特市。 </h1>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固伦恪靖公主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公主府被辟为呼和浩特博物馆,用于展示和收藏历史文物,博物馆内常设展览:《恪靖公主府专题陈列展览》,展示清代满蒙联姻国策的历史背景和公主府的古建筑群落。</span><br></h1> <h1> 呼和浩特的清真大寺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这座清真寺的特点与众不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教装饰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h1> <h1> 据说寺内藏有极为珍贵的阿拉伯文手抄《古兰经》30卷(我们没看到,看到了也不懂)。 </h1> <h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素图召,是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乌素图"在蒙古语中意为"有水的地方",而"召"通常指佛教寺院。</h1> <h1> 乌素图召主要由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罗汉寺、广寿寺、茶坊庙、药王庙七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七座寺院都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建筑宏伟。 </h1> <h1> 乌素图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文献记载,庆缘寺是乌素图召中最早建立的寺庙,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h1> <h1> 在明清时期,乌素图召建筑群作为宗教的载体和传播之所,起到了内外交流、文化教育、信息传承等作用,清晰地记载了清代对藏传佛教的扶植政策以及藏传佛教在呼和浩特地区的发展、变迁过程。</h1> <h1> 乌素图召的建筑揉合了蒙古、藏、汉三种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h1> <h1> 乌素图召的寺庙建筑依山而建,各有红墙环绕,具有宏伟壮观的气势。寺庙的布局和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蒙古族工匠设计和施工的智慧。</h1> <h1> 呼市五塔寺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其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而得名。 </h1> <h1> 五塔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1727年),原为慈灯寺的一部分。慈灯寺是小召喇嘛庙的下院,后因金刚座舍利宝塔的建立而逐渐被称为五塔寺。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灯寺的其他建筑多已荒废,仅存金刚座舍利宝塔。五塔寺只有这五塔部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续建的庙宇建筑不是。</h1> <h1> 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可惜没开放,我们没有看到,只能看看这些唐卡。</h1> <h1> 舍利宝塔及金刚座等都没开放,其中的雕刻狮、象、法轮、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以及三种文字(蒙、藏、梵)雕刻的金刚经全文等都没看到,只能看看后续的寺院建筑。</h1><h1> 呼和浩特两夜三天的旅程结束了,收获满满,下一站:四子王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