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历八月廿六日,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我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再次踏入了曾巩文化园。作为曾巩故里的子民,内心始终怀有一份歉意。文化园的落成,已有好几年了。以前虽多次入园,但每次总是湖光掠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这次,我打算静下心来,用几天的时间,认真地把曾巩文化的一些内涵体验一番。</p> <p class="ql-block">过水南桥,沿环城南路向东行,约一公里,至曾巩文化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路左侧,登二十五级台阶而上,步入文化园南大门。初入文化园,便被那宏伟的牌坊所震撼。白色大理石雕的牌坊六柱五间,斗拱重檐,构筑精巧,气势巍峨,庄严肃穆。牌坊匾上雕刻的“曾巩文化园”几个大字苍劲有力,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协会顾问欧阳中石先生题写。正门居中的篆书楹联曰:“怀仁践德崇儒术,明道析言著文章”。这副对联浓缩了曾巩一生的成就,仿佛在诉说着曾巩这位文学巨匠的辉煌过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牌坊两边,建有长方形宽大花圃石基,基上各安放七盏大理石仿古宫灯,一派威严肃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牌坊左前方是长11.5米、高1.4米风景墙。这是一堵由黄锈石雕刻而成的“唐宋八大家”浮雕墙。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站或卧或谈琴或吟诗。其与牌坊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东西两边还建有回廊,水中亭台、楼榭等红墙古瓦楼阁,古色古香别有趣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文化广场分两层。立下层广场中央,脚下地面是两幅圆型浮雕。一幅为曾布、曾巩、曾肇雕像图,一幅为读书岩山水图。抬头,映入眼帘的便是广场中央的一尊高6.35米的曾巩铜像,由潘阳柔先生所作。雕像的前下方书写“曾鞏”两个大字。后下方是曾巩简介。文曰:曾鞏(公元1019--1083年),字子固,北宋建昌軍南豐人。嘉祐二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編校史館書籍,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等州。過闕,神宗召見,勞問甚寵,留判三班院。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病逝于江寧府(今南京市),歸葬南豐,南宋時追謚為“文定公”,世稱“南豐先生”。曾鞏為學刻苦自勵。從小立下追求功名之志,雖屢試不中,兼父兄早逝,家道式微。但其不廢詩書,銳意進取,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終成大器。曾鞏為政清廉愛民。以懲奸除惡、去民疾苦為首務,更能廉潔自守,澄清風俗,治下黎民均得以安居樂業,深受百姓擁戴。野曰:“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立言于歐陽修、王安石問,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不愧爲北宋文壇的一顆巨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尊雕像,身姿挺拔,目光深邃,神情严肃,精神矍铄,身着长衫,手执书卷,尽显儒雅风范。站在雕像前,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当年的卓越的才情、远大的抱负、<span style="font-size:18px;">刚正不阿的品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五级台阶,步入广场上层。其东西两面周边,各立有四根粗大的圆柱型大理石景观柱。每柱直经约一米,高约五、六米。每石柱分别代表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柱上相应地雕刻着一些他们的诗词文章。下面基座还有他们人物生平、籍贯等介绍。景柱采用阴、阳文交错镌刻和片断式呈现方式,给人以鲜明的立体视觉和穿越历史的深邃感,以及浓浓的书卷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像的正后方,是《局事帖》景观墙。墙前地面雕刻着一幅大型的古南丰山水人文图,由大理石栏杆围住。前墙用行书和正楷分别书写文章内容,介绍和展示了曾巩的文学成就及书法造诣。墙背的《千年遗珍人间孤本》是对《局事贴》的解说。这封《局事贴》的真迹,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曾巩的遗世作品,极为珍贵。早在好些年,我曾在网络上看过真迹的照片。据说,其价值早已高达2.07亿元,是目前价格最高的古字画。曾巩可能没想到,当年给好友写的一封信会在千年后,拍卖出2.07亿的天价。他的这封信,也就124个字,这是名副其实的“一字千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景观墙往东南踏二十四级台阶而下,是一个平缓小山谷。正中央四层大台阶,共四十九级。中间立一椭圆形大巨石,高约三米,直径一米多。前刻:“学道”二字,后篆刻:“曾”字。顺台阶而下,左右两侧共立七尊大理石雕像,其个头都比常人高一些。他们皆为曾巩家族成员,右立曾洪立、曾布、曾怘,左立曾志尧、曾巩、曾肇、曾纡。他们或沉思低吟或弹琴作文,造形各异。雕像前各立一石碑,碑文内容为各雕像的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观墙右边是励志廊,采用古典廊架构造,设计了曾巩勤勉苦读的九篇励志文章,其勤学励志的精神为后世所尊崇。文曰:</p><p class="ql-block">“纵囚论信义行于君子,而荆戮施手小人。剂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p><p class="ql-block">“原殷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励志廊尽头,有两条下山小路。路两侧的松树、竹子皆郁郁葱葱,茂密遮阳。子固书院座落于山下。往下看,红瓦白墙在松林中时隐时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选择沿着小道往右走,路上没有太阳光,更凉爽些。须臾,达子固书院门前。这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柱的仿宋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上下两层。整座建筑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院内,庄严而肃穆、金碧辉煌,令人心旌摇荡,感叹不已。整座四合院上下各一厅堂,由两天井隔着。两旁厢房若干间。门、窗皆雕刻为朱红色的镂空图案,和白墙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曾巩曾经在抚州建有一座书院。为了纪念曾巩,园内建设了该书院。走在书院内,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私塾,耳畔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子固书院正前方,一百余米处,是一座小山。因曾经用挖机松土、施肥的缘故,山上的松林一片墨绿。松树上挂满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人工鸟巢。也许是游人如织的喧嚣吧,也许是音乐震天的惊扰吧,这里却不适合鸟类栖息。我曾多次路过此地,却极少发现鸟儿的踪迹。今天和昔日一样,若大的松林静谧幽然,只能偶尔听到一、两声鸟鸣声。若没有游人的干扰,估计这里定会成为鸟的天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山的右侧为两大门楼,均为入园东大门,相互间隔约两百米。其风格为仿宋建筑,一样的飞檐斗拱、霸气庄严。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第一座门楼挂有一块巨篇,刻有毛国典先生书写“曾鞏文化園”五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丘前矗立一堵风景墙,刻有曾巩的《墨池记》。此文的内容,实为一篇“劝学篇”。文章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是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往西挪步百余米,到达文化园的中心区域。大型广场中心建成一个巨大圆盘,四围矗立着九根高大的圆形景观柱。石柱上都刻有儒家经典语录。“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它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活动的广场,而是能感受到浓厚的儒家思想的场所。石柱上的刻字苍劲有力。圆形广场地面,巧妙地设计成同心圆。铺设着一圈圈白色的大理石瓷板,由大到小,最后缩小到最中间一个较小圆上。每至节假日,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娱乐休闲的市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广场南北两端,北为纪念馆、魁星楼,南为风雨桥、多景楼。隔着广场,两组景观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选择先往风雨桥,目的是可以休憩片刻。两座仿古风雨楼的桥横卧于三口巨大池塘之间,形成“长虹卧波”之势。设计者精心利用了这一狭长的山谷之地势,把一里多长的狭谷开挖成七口池塘,再用两座风雨桥把它们巧妙地隔开。第一个池塘种满莲荷,给人一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美感。风吹荷叶,水波荡漾,远山苍翠,一切如梦。第二口池塘里湖光潋滟,水天一色。一抹斜阳照水,光影动,沉鳞跃。秋水长天,云淡风轻。杨柳依依,长系在人肠。正值枯水期,位于最上端的其余五口池塘已干枯。池塘里杂草丛生,芳草萋萋。两座风雨桥的造型大体相同,略微区别在于:上一座风雨桥设计成一个仿古楼宇样的亭子,桥身刻有“齐州桥”三字。下一座风雨桥面设计成一道遮风挡雨的长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好有几位音乐爱好者在齐州桥上的亭子里吹拉弹唱。我心里不由沉吟起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迈步桥中,择一干净处坐下,倚栏杆,静静点燃一支烟。斜视右方山顶的多景楼,目送着楼顶上空的几朵棉絮状白云。一幅“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画面,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景楼共两层,建在一座山尖上,须登几十级台阶才能到达。围绕多景楼,共建有七湖七桥。每个湖上都建有一座精致的汉白玉栏杆石桥或木桥,它们依次是:襄州桥、齐州桥、越州桥、洪州桥、福州桥、明州桥、亳州桥。七湖七桥象征曾巩外放为官七州之意。先生在地方为官十二年来,所到之处,勤政爱民,打击豪强,为民平冤,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赋救困,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p> <p class="ql-block">折回,穿越广场,来到了文化园最核心的建筑——曾巩纪念馆。该馆57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同样采用的是宋朝时期的斗拱建筑风格。馆内陈列着曾巩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文物。两层展馆装修典雅、布局大气、内容丰富。设家世、耕读、仕进、文杰和传承五大篇章,围绕曾巩一生为人、为事、为官、为文的经典故事,讲述这位文学大家坎坷而精彩的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门正前方主题墙上,书写着“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的诗句,这是王安石对曾巩才情的赞叹。两侧墙面铺以琴城八景图,体现出曾巩纪念馆的南丰属性。伴着暖黄的灯光,逐一走过各个篇章。通过展板、造像、文物、场景还原、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展出,直观地把曾巩文化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观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详细地了解到曾巩一生。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他的文章风格质朴,议论精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着那些古老的书籍和文物,我对曾巩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二楼后面平台,紧连接着一百多级向上的大理石台阶。拾阶而上,仰面是一座在山顶空地拔地而起的四层壮观楼阁——“魁星楼”。该楼,是为祭祀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而建的。在神话传说中,他是主管科举功名的神祗,主管文章的兴衰。科举考试把他奉为主中试之神。他代表着国家的文运,因而古人立庙祭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楼共四层,与塔楼的建筑风格极为相似。它古朴高大,雄伟壮观,做工精致。这是整个园林的制高点。“魁星楼"原称“江楼”,古已有之。原址在南丰古城上水关外。它与曾氏文化有密切联系。曾致尧作《题刘居士江楼》有佳句“春风花对岸,夜月水当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楼前,片刻被高大气派的门、柱、飞檐斗拱所震撼。门窗做工极为精细,雕镂图案栩栩如生。彩绘点缀于朱红色门窗之间,尽显五彩斑斓。大门上方,巨篇上书写“魁星楼”三个金色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过大门槛。一尊金光闪闪的魁星雕像映入眼帘。只见他眼如铜铃,发须蓬乱,青面獠牙,好似一个恶鬼。魁星右手执笔,左手掌上放着一个小方斗。他的左脚翘起,脚上有斗,右脚立于鳌头之上。造像的寓意是必定高中,“独占鳌头”。魁星上方书写“文光射斗”四字,其寓意:人的才华出众,如同文星的光芒能够射向北斗星一样。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赞誉文人墨客的高超才情和卓越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楼内的每根柱上,都书写着一句楹联。墙上挂满名家字画,让人感受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一至三楼可顺着仄狭的木楼梯盘旋而上,每层的外围是观景长廊。随着楼层的升高,视野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登高远眺,南丰县城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近看整个园林的景致一揽无余,园林内山水相连,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楼阁小桥点缀,景点错落有致,设计独特。</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以东下几十个台阶,有一座梯形的毛草屋曰“南轩”。传说是曾巩青年时家贫,在家耕读十多年。一天农闲,他把农田附近一块荒地修剪翻土、伐木割草,搭建起一个小小的简易茅棚,围个篱笆,以作读书之书房。他平日里耕田、打短工赚钱养家。农闲时,教导弟妹们在南轩读书作文。“南轩"虽四处漏风,冬冷夏热,十分简陋,但他却非常喜爱。且作文《南轩记》,并豪言“世故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另有“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言下之意:我有志向,只不过在等待时机。可见曾巩内心的高洁,志向的远大,虽穷鄙,却不坠青云之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南轩"百米处以东还有两间小草屋,曰“荣亲园”。该园是纪念曾巩祖父曾致尧而建。据记载:其官梁州假归,衣冠朴素,仆马羸劣到家,置酒东廊给母亲祝寿。乡里人因置酒之地东廊称为“荣亲园”。</p> <p class="ql-block">往北爬一道长长的山坡,来到山顶。沿山顶的松林间行百余米,有一亭,曰“石榻亭”。站亭中,南丰城和旴江之景尽收眼底,估计此处应为南丰城的最高峰了。相传三文公(文定公曾巩、文肃公曾布、文昭公曾肇)幼时并坐于此。旧时南丰人登高是在南山上,里人爬上山,老幼争坐石榻,欲沾三文公的文气和福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几百级台阶小路迂回曲折而下,便到了读书岩。读书岩,位于旴江南岸。少时,曾巩与兄弟常在此发愤苦读。南宋时,朱熹崇敬曾巩,特寻踪至此,亲题“书岩”与“听月石壁”于岩壁上。明景泰年间,汪伦于洞前构筑岩亭,供游人凭吊先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樟、松树、竹子的掩映下,红墙黛瓦半隐半现,这便是曾文定公祠。二重二厢的公祠前,立一四柱三间的坊楼。坊楼顶端四只长龙卧苔藓间,可见这一狭谷中湿气之重。大门前一对石刻狮子气宇轩昂,守护着公祠。公祠即曾巩纪念馆,展品以图片为主,图文并茂,以年谱顺序介绍曾巩一生性情耿介、清廉刚正,以及先生的生平事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祠左边上下两栋仿古建筑,下为博物馆办公地方,上为仰风厅。它们原先也是展馆,如今已空无一人,大门紧锁。右边是三曾像。“三曾”为曾布、曾巩、曾肇三兄弟的合称。塑像中三人,形态各异,或沉思,或抚琴,或握卷,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侧行三十米,岩壁有清代石刻“山高水清”四字。侧旁便是读书岩。在古樟的映衬下,有亭立半山腰。亭檐下悬挂有“读书岩”三个大字,飘逸隽秀,为书法家舒同手书。岩洞深丈许,高八尺,宽丈余。这是一个天然石室。内有石桌、石凳和小洞,岩前有一块石台,宽阔平坦,石台之上建有亭阁。石柱陶瓦、油漆彩绘、檐牙高矗,民族色彩浓厚。翼亭的四个石头柱上刻有古代诗人赞誉读书岩的对联。后柱上刻“半壁石岩千秋胜迹,八家遗墨万古留名”;前柱上刻“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亭子左下方有一泓清澈山泉,池水由山上流泉汇聚而成。小池被一石桥一分为二,池水清澈见底,水中游鱼互为追逐嬉戏,历历可数。曾巩兄弟曾在此洗涤笔砚。朱熹游览读书岩,在清泉岩壁上题写了“墨池”二字。因年代久远,痕迹了无,现岩壁上“墨池”二字是从朱熹手迹中集字而成。石刻“墨池”二字为刚劲行草字。左侧立《重修读书岩记》石碑,碑文曰:琴城南郊,面旴水而背山丘,有岩穴焉,邑之先贤曾巩少时曾诵读于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曾巩读书十分勤奋,常在此池洗刷笔砚,把整个池水染黑而故名。让人联想到当年曾巩读书的勤奋,仿佛看到了他当年洗刷笔砚的背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池前为唐宋八大家壁画。其长约10米,宽2米。用雕刻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的儒雅风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出北大门,来到旴水汤汤之江边。</p> <p class="ql-block">此次南丰曾巩文化园之行,让我对曾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我相信,曾巩文化园将成为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感受文学魅力的好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