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酷旅(十)8 月 9 日: 仰韶—地坑大院—镇安 黄土文化

风信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早上起来一望,哈,“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一溜大院大概有五六个顺山一字排开。到处花木葱茏,另有饭厅、会议室、屋顶花园。每道大院门口、甬道口都挂木制对联,内容和书法居然不俗,立刻让我推想到老板是个有文化素养的人。不禁让我联想起在清明上河园旁,一个非常豪华的大餐厅吃饭,里面的装修、摆设无不凸显“有钱”,但大门口的对联却一塌糊涂,低俗而完全不能对。在人文荟萃之地难道没人指谬?肯定有,但他偏不改,这就是典型土老肥的犟脾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整个宾馆区面临一条很深的山沟,沟对面就是仰韶博物馆。沟里有很多白杨树、灌木,工程队正在施工,好像要建一个度假村。黄土高原上嘛,只要有水有树就是风水宝地,何况挨着新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去餐厅吃饭,居然无人伺候!除了一个鸡蛋,其他稀饭、馒头、简单菜肴随便吃。是不是有摄像头?没注意。太相信人了吧?但后来聂珮珂没有吃,他们硬要算钱,气得吴怡要投诉,对方才退缩了。是不是近来生意萧条,昧良心出于无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到仰韶博物馆,见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施工,问好久开门,说“至少20天。”这不是坑人吗?你广告不是打得震天响吗?千里迢迢来了却卖闭门羹。其中一人遥指不远处说:“那边有个遗址文化公园,还是不错的,可以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仰韶”的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座 1400 米的高峰叫“韶山”,站这里可以“仰望韶山”的意思。这里因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而驰名天下,距今六、七千年,主要的文物就是坛坛罐罐。这个遗址的发现全靠瑞典地质古生物学家安特生,1920 年他派助手刘长山来此采集样本,刘长山将采集到的动物化石、石器、陶器 600 多件,用毛驴驮到渑池县政府,然后装箱由火车运到北京地质调查所供老师安特生研究。安特生推断仰韶村可能是一处相当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于是第二年亲自来到本地调查,发现各时期陶窑上百座。仰韶文化的发现,改写了学术史,并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意义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独自一人去遗址公园里转了一圈,一个人也没有碰见,标志性建筑就是大陶罐,有的大得像个点将台。有安特生等众多科学家的雕塑,但好像这一切都才刚刚开张。园里连简单陈列馆都没有,就卖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现代工艺陶器。这也难怪,这里本来就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出土,也可能好看好耍的物件都集中到那个新修的博物馆去了,而它却还没有开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告别仰韶,从渑池县边经过,没有进去。渑池的大名因蔺相如而起,他在这里与秦王斗智斗勇,最后“完璧归赵”的事迹,被司马迁高度赞扬而家喻户晓。但明代王世贞深不以为然,并严厉驳斥。他说:秦王假装用十五城换取你赵国的和氏璧,你怕秦就给,不怕就不给,为什么秦王已经正式答应给城,而且斋戒五日昭告天下了,你蔺相如却叫人偷偷把和氏璧拿回去了呢?你真把秦王惹毛了,一战抢回和氏璧,杀你蔺相如全家,再战还可能灭了赵国。你何苦这样调戏一个虎狼大国呢?蔺相如的胜利,实乃老天爷偏袒,值不得效法。王世贞说得对,这样的外交是斗气,拿国运赌博。司马迁的观点不一定都对,不能盲目崇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地坑大院</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网上鼓吹三门峡市(古陕州)近郊有个“地坑大院”非常有名,于是拐进山沟,爬上一片高高的台地,进入一个小镇。整个小镇的老房屋都在地平面以下,现在地面上有很多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都是近年来政府为了搞旅游新建起来的。门票还贵,要 60 块钱,当然,我和久芬免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黄土高原上一般的窑洞是在一堵高坎上打洞,门外是无限空间。而陕州这种不同,是先在平地上挖个四四方方、一丈多深的天井,然后在天井的四壁上挖多个窑洞。一家一个天井,相互间看不见也听不见,所谓“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不知道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描写的是不是这种村落。甲骨文的“出”字最能反映早期先民穴居状态。“出”的本义是“从家里走出去”,而这个家就是一个坑,坑上一只脚,表示出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此不远的西安半坡村发掘出来的住房是圆坑,然后在坑上搭建圆筒形墙壁和房顶。而陕州这种构造可能就是在半坡那个基础上的改进。不要地面部分,省了木料草苫,只要一把锄头、一身臭汗就能修房子。更好的是这种地下建筑能抵御严寒和酷暑,不但冬暖夏凉,还挡风隔音、防震,实在是一举多得的科学创举。据说已有六千年历史。春秋时陕州叫“虢国”,“假途灭虢(gu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前面这个叫“穿山灶”,左高右低,左边一个火门,可热遍九口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来各家各户之间互不相通,但现在政府为了搞旅游便于游客,在各个大院之间用地道连接起来,形成一片规模巨大的地下院落群。</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参观的这个片区大概有 24 个院落,每个院落各自展示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家室布置、家具摆设、各种农具、工匠工具、祭祀神龛、婚丧嫁娶仪式,炊具食材等等,丰富多彩。刚巧遇上一家馒头、包子出笼,麦香四溢,逗得我们去排队购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澄泥砚作坊。陕州的澄泥砚本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四大名砚”。用澄洗的细泥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被皇宫列为贡品。这里有好几个院子展销、烧制,那光洁细腻、嫩如婴儿肌肤的各色澄泥砚珍品让我流连徘徊,不忍离去。太贵了,动辄七八百,只能带回许多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各个窑洞里的剪纸也不同凡响,尤其是洞房、闺房里的剪纸大红大绿、喜气洋洋,乡土气息浓郁,有的细致到令人惊叹(很多其实是雕刻)。其中黑色剪纸尤其独特,被民俗学家称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入“非遗”名录。陕州剪纸历史悠久,而且还传男不传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还有个绝技,叫“捶草印花”的印染技艺,把野生“芊棒棒草”采回来,在白棉布上摆放成图案,再盖上白布,用木棒捶打,让草浆印在白布上,印出白底绿花图案。这种技艺,让古代太过质朴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情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据介绍,这里的陕州锣鼓书也很有名,又说又唱,配以锣鼓乐器,被时髦评论誉为“中国爵士乐”,可惜我们没有在迷魂阵里找到那个院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一幅对联。</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一个院子看见这副对联,眼睛一亮,惊叹此地居然有如此出类拔萃的书家,完全可称国家一流。联曰:“佳日屡逢名下士,澹云常写画中山。”回来网上一查,原来是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的作品,他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并称“清四大家”。而这副对联是他“集临董书”。就是说这些字是他从董其昌的多处作品里抽出来,集中后反复临写而成。董其昌不仅是明代书画第一人,而且在整个书法绘画史上也名列前茅。我也曾临写过几年,可惜愚笨总不能入门。怪不得那么眼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地坑大院出来,我们走另一条穿越秦岭的路,傍晚到达被深山包围的镇安县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