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朱保险”

阿奇纪实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朱保险”</p><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7月一个极为寻常的早晨,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原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朱继萍在南昌家中安祥辞世, 享年81岁。</p><p class="ql-block"> 事隔两周后, 我在珠海才接到朱继萍的长子朱晴的来电, 他说: “那天早晨, 我父亲躺在床上, 脸上没有丝毫痛苦,就像往常熟睡的状态走了,他生前就交代家人, 逝世之后,丧事从简,不要麻烦亲朋好友------”。 接完这个电话后, 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连续几天夜不能寐, 眼前时常浮现出朱经理生前的音容笑貌, 沉浸在与他在一起度过的那些短暂而难忘的美好时光之中。</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1994年12月,我调至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萍乡支公司工作,上班后大概一星期左右,才在公司经理室里见到中等身材、 面貌俊朗、说话和蔼、衣着朴素、气度不凡的朱继萍经理。</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我与他仅有“一纸之交。” 那是1994年春节后,我曾托公司办公室主任柳耀国向朱经理转交过一封“毛遂自荐” 的求职信。朱经理阅后在信笺上方签批了以下意见:“我看此人有写作、摄影特长, 并达到一定水平,又有近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作为考察对象,望能向省分公司申请选调指标”。 这封求职信转公司领导班子其它成员传阅, 得到一致认同。</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是我在友情援助保险公司机关档案达标升级工作中的良好表现, 给公司领导留下了好的印象;也许是我在《萍矿工人报》发表的长篇通讯《保险,方兴未艾》,吸引了公司领导的眼球, 获得了一致好评, 其实更多的是保险公司机关工作需要, 亟待引进企业应用文写作人才。始于印象, 源于需要,终于考卷, 因而获得了选调机会, 使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重大的转折。</p><p class="ql-block"> 事隔多年后才知道, 当时在计划经济的社会环境下,保险公司垄断经营, 经营效益好,社会地位高, 工资福利待遇优,是一个令人十分羡慕、向往的单位。当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西省分公司下达给萍乡公司选调干部指标后,市里有关领导闻讯后写条子、托关系、找人说情的人很多,加上公司内干部急待解决家属子女就业的恳切要求也不少,是朱经理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把托关系, 说人情,写条子的拒之门外, 坚持要通过公开招聘、统一考试、组织考察、择优录用的程序选调干部。他说;“要招一个有特长,会做事, 能做成事的人进来”。</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 朱经理是我人生旅途中的贵人。当年跨系统, 跨行业调动工作, 犹如“蜀道之难。”倘若没有朱经理的坚持和恩准,我是不可能从濒临停产倒闭的化肥企业调入保险公司,也不可能会与保险行业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朱经理在江西萍乡, 乃至全省是个响当当的知名人物。初次接触, 我发现: 凡是熟悉他的人, 上至政府党政机关, 下至城乡平民百姓,见面都不称呼他的职务, 却亲切地喊他“朱保险”。我有时感觉人们这样称呼他似乎有些不恭不敬之嫌,但我仔细一琢磨,嘿,绝了!人们把他的姓氏和他所从事的保险职业联系在一起,喊的人自然顺口、备加亲切, 回应时总是笑咪咪,乐哈哈的。朱经理没有丝毫嗔怪的意思。日久天长, “朱保险”这个称呼, 几乎在当地家喻户晓, 成了保险公司的形象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萍乡保险业处于恢复时期, 保险公司员工出门展业理赔办事,或上门陌生拜访客户时,见面只要说是保险公司的,对方会很自然的应承一句:“哦,你是朱保险的手下!”如此至关重要的一句应承,双方一瞬间就由陌生变得亲热起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自然融洽顺畅。如果遇午餐或晚饭时分,主人还会诚心实意地挽留, 好酒好菜地盛情款待。“朱保险”这个雅号, 能如此深入人心,受人恭敬, 并惠及公司员工,成为“企业名片”,彰显了朱经理的人格魅力给公司带来的品牌效应。</p><p class="ql-block"> 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市三县二区, 业务覆盖面广, 涉及到各行各业。我作为公司党组秘书, 经常陪同朱经理-起下基层调研, 督促工作。朱经理下基层时轻车简从,不打招呼, 不兴师动众, 也不会去惊动下属分支机构的“封疆大吏”,而是“微服私访”,直接去走访与业务发展有关的县区政府职能部门,或拜访客户单位,或索赔受益群众。先从侧面了解情况,体察民情,倾听意见,然后才会胸有成竹地寻上门去听下属机构负责人汇报,或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返回公司机关,召见下属交流协商, 处理相关事项,弄得不少“封疆大吏”从此更加务实肯干, 谨言慎行,不敢乱来。</p><p class="ql-block"> 朱经理开会办事雷厉风行、讲究效率,开会不要秘书代劳写材料, 也不会照本宣科地念稿子,而是一上讲台就会摊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简明扼要地传达要点,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往往会巧妙地把复杂问题简明化, 让听者好记,容易领会,便于执行。他有时还会穿插一些民间俗语, 如“进山要想出山路”,“王婆卖瓜,莫自卖自夸”,前者是告诫大家凡事预则立,事前要有一个总体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时,要充分估计面临困难,制定应对措施,并要预估工作效果,才会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不至于“进山迷路”,前功后弃或无功而返。后者则是提醒与会者小胜不骄傲,不自夸,成绩不讲不会失,警钟常敲人自省。</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外出开会、办事或是在机关办公、会客,朱经理有一落座就喜欢由下向上卷裤脚管的习惯,起身迎来送往客人,经常是一个裤脚高,一个裤脚低,皮鞋当成拖鞋穿。在吃喝方面不大讲究,不讲排场, 烟瘾大,不喜饮酒, 爱吃家乡辣椒菜,每顿饭都不能少,且要辣得满脸冒汗才会觉得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随朱经理去南昌开过两次全省保险工作会议。每次临行前,他会反复叮嘱我带好一罐子公司食堂厨师炒的豆豉辣椒炒大蒜。会期一二天内,每逢进餐时,由我提着罐子上桌。刚开始,他会慷慨大方地招呼大家共享。当罐子内美味剩余不多时,则由他亲自掌管,实行独食主义。后来他每逢到南昌开会办事,都会婉言谢绝上级公司领导或省城同仁朋辈们的高档宴请,弯路也要跑到当时萍乡驻南昌办事处的食堂去吃饭、住宿。“我不光是图便宜,节省开支, 主要是尝遍人间美味佳肴,还是萍乡辣椒菜扯瘾实在有味”。朱经理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我与朱经理外出开会或出差独处时,他偶尔会对我谈起他的身世和经历。朱经理是萍乡市上栗县杨歧乡卯田村人,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 饱受苦难生活的煎熬,历经坎坷和磨砺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曾经在县区政府、农业银行、安源纪念馆等处工作过,与许多普通劳动者建立了极深厚的情谊, 同时在“谈笑有鸿儒, 来往有白丁”的人际交往中,也积聚了许多非同一般的工作经验。</p><p class="ql-block"> 朱经理有个习惯,每年的春节放假前夕,他都会安排公司办公室召集聘用的司机、水电工、门卫 、厨师等后勤服务人员在一起提前吃顿“辞岁饭”,喝杯“平安酒”, 席间他会亲自敬酒,表示慰问和祝福。饭后,会安排他的专车司机,开车逐一送回家“团年”,并反复叮嘱司机一定要送到家门口。公司机关干部在春节放假期间轮流值班, 去顶替回家“团年”的后勤服务人员的工作。家住南坑镇的食堂郑师傅、长平乡的门卫钟师傅等后勤服务人员, 年年都会享受乘坐伏尔加轿车回家“团年”的待遇,让左邻右舍看得眼馋,让家人倍感有面子,十分光彩。后来,公司领导每年陪后勤服务人员吃“辞岁饭”,喝“平安酒”, 用轿车送回家的做法,便一直作为公司机关的优良传统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朱经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萍乡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时,从市农业银行转战至保险公司的。从1985年至1995年,在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萍乡支公司执掌帅印整整10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萍乡保险业处于初创时期,保险公司仅此一家,属于产、寿险混合经营阶段,主要以财产险业务为主,人身险业务为辅,开办的险种,财产险业务由初期的企财险、车险、货物运输险、家庭财产险四大类,逐步发展到200多个险种,门类比较齐全,覆盖面较广的财产险业务体系;人身险业务方面,则开办了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三大类,共计112种人身保险业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10年的励精图治, 业务规模日益扩大,机构遍布三县二区, 保险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 保险售后服务也逐步健全完善,保险专业干部也从1985年的21人,发展至1995年增至98人,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城市业务为重点,农村业务为依托,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产、寿险业务经营领域。</p><p class="ql-block"> 在全省11个地市中,萍乡虽是全省四个小地市之一,其保费收入总量和业务规模相对较小,但年年有开拓创新的多项举措,经营管理颇具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保险业内遐迩闻名。</p><p class="ql-block"> 1986年为解决农民遭受自然灾害的后顾之忧, 在市政府、市民政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当时采取“三个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乡镇村办企业筹集一点,农民自愿交一点)的办法,筹集保险费,当年实现了全市农村住房保险的投保面达到98%,荣获农房保险全国第一个统保市的殊荣,得到总公司的表彰和奖励。</p><p class="ql-block"> 1994年至1995年公司自主开发的子女成才保险、购物者平安保险、储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煤气用户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歌舞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协议条款投入市场后,引起轰动, 社会效益显著,颇受客户青睐,被江西省分公司列为在全省保险业内重点推广的效益险种。</p><p class="ql-block"> 1995年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机动车辆保险综合管理软件,实现了全市机动车保险业务集中承保“一条龙”服务,以及在全省率先实现会计电算化,理赔打假防骗专业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等具有萍乡保险特色的新业绩, 不断吸引总公司、省分公司领导和省内外同行们的眼球,其中有赞扬、有羡慕、有敬佩,当然也有一些嫉妒……</p><p class="ql-block"> 1995年冬,朱经理已过知天命之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纸调令,晋升他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江西分公司纪检组长。全省产寿险分业经营后, 调任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副厅级)。</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提拔干部看学历、重文凭,尊崇年轻化、知识化的年代,朱经理既无显赫的学历文凭,又无硬挺的背景关系,更无铺路搭桥的上层路线,能从萍乡这个赣西“弹丸之地”的小地市,荣调到江西省级公司的高管岗位,非同小可,时任萍乡市委书记、江西省省长助理孙用和发来电报,对朱经理喜逢“迟到的官运”表示祝贺。</p> <p class="ql-block">  当时在萍乡政企圈子与金融保险业内,除了羡慕、祝贺、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之外,还有不少有识之士在茶余饭后调侃说:“真是不可思议,朱保险现象值得研究、研究”。</p><p class="ql-block"> 主张研究“朱保险现象”的有识之士,至今尚无定论。2005年7月, 我被借调到北京,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办公室工作过一段时间。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马伦曾对我提起他来萍乡考察朱经理提拔的往事时说过:“萍乡工作有特色, 朱老总是个好干部,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提拔重用,靠的还是他的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朱经理调离萍乡时,上级公司对朱经理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时,做出了以下结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萍乡支公司以财产险业务为主导业务的保费收入由1986年的557万元,发展至1995年的4747.2万元,比1986年保费总量增长了7.52倍;其中人身险业务由1985年保费收入125.6万元,发展至1995年的593万元;固定资产由1986年的246.7万元增至1995年的6455.8万元;社会效益日益显著,从1985年至1995年这10年里,共计处理各类赔案12303件,支付赔款(含人身险给付)9971万元;10年累计上缴各类税款862.9万元、实现利税1018万元;经济补偿能力日益增强,至1995年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5287万元和未决赔款准备金320.9万元;对于壮大萍乡保险经济实力,稳定和恢复企业生产经营,安定和谐人民群众生活,促进萍乡经济建设,确保萍乡保险业的发展后劲都发挥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1996年国务院指示, 改革保险经营体制,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同年6月,朱经理原掌管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萍乡支公司一分为二, 依托朱经理在仼10年积聚下的这份丰厚的“家底”, 裂变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萍乡分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萍乡分公司两个经营主体。</p><p class="ql-block"> 1997年以来,随着萍乡社会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 保险市场日益繁荣, 独家垄断经营的历史划上休止符, 全市逐渐增加为25家(含代理) 多元化保险主体经营公司。保险市场的改革开放, 也为从业人员提供了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平台。朱经理原掌管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萍乡支公司, 则成了保险业的“黄埔军校”。在25家保险公司中,几乎每家公司的大多数干部、员工都在这所“黄埔军校”中,受过良好的培训教育和职业技能磨练,与老人保公司都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如今,萍乡保险市场“添丁旺财”, 正在演绎出新时代一幕幕波澜起伏, 精彩纷呈的“连续剧”。 </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 从萍乡保险业的发展历史来看, 从国内保险业恢复时期到产寿险分业经营这个时段, 除蔡文逸经理等人在萍乡短暂任职外, 在萍乡任职时间最长, 经营业绩最好, 培养人才最多的是朱经理, 他不愧是萍乡保险业“黄埔军校”的校长, 更是发展壮大萍乡保险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2003年, 朱经理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开始步入安享晚年, 含饴弄孙的门槛。刚退下来这段时间, 他偏爱怀旧, 沉浸于对人生的回眸和往事的咀嚼, 于是, 他静下心来撰写自传体文集《岁月履痕》, 并印刷成书, 书中记载着他的家庭身世、人生经历、工作回顾, 人生感悟和思考智慧, 以及为后辈留下了传承交代和启迪期望。在物质条件己经极其丰富的当下,为子孙后辈们留下了最珍贵的家史资料和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朱经理出生于乡村, 亲近大自然, 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是他的天性。在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中,他趁着身体康健,外出旅游, 足迹遍布沪、京、苏、皖、鄂、湘、吉、川、粤、赣、黑、琼,以及台湾、澳门、香港等20多个省市及地区。他饱览祖国各地美景,考察风土人情,收集奇闻趣事,尝遍人间美味, 感悟人生百态。他撰写的游记,既记录下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奇闻逸事, 还对旅途中给予过关心帮助的朋友之情念念不忘, 感激之情溢于笔端。他的同龄人, 有不少人也经常四处旅游的, 但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坚持写游记的。 </p><p class="ql-block"> 为写好游记, 他女儿帮她买了手提电脑、电脑手写板。我在南昌工作时, 他经常约我去他家,教他使用电脑和上网查阅资料。他虚心学习,不仅学会了电脑基本操作, 文字输入、电脑图文排版、文稿存档, 还学会了拍照片、发微信。他年逾七旬,文思敏捷,写文章的速度不输年轻人。每次外出旅游回家,他呆在书房里整理图文素材,撰写游记,要忙碌好几天, 日子过得充实和愉悦。就这样, 他10年如一日, 边走边记, 笔耕不辍,乐此不疲,撰写的游记积少成多, 于是便萌生了将游记结集出书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在朱经理写作个人自传或游记的过程中,直至结集印刷出版,承蒙他的信任和嘱托,我成了他的第一位忠实的读者和责任编辑。朱经理的游记, 文笔流畅、行文朴实、 情感真切, 内容丰富,可以感受到他的博古通今, 简洁明快 、乐观从容、宁静致远的文风与气质, 让人读后印象深刻, 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萍乡市作家协会原主席肖麦青阅览过书稿后,赐予书名巜老翁游记》,并送上两句读后感:“写山河之壮美,抒不老之情怀”。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王能希吟诗志贺:“过府穿州览四方,奇山异水慰心房。行文尽显亲和力,野韵乡风翰墨香。” </p><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 朱经理的《老翁游记》,由我和时任萍乡市美协副主席,萍矿工人报社原高级编辑陈布伦编校印刷出版后, 我组织安源阳光明媚拍客群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会议室举办了朱继萍新著《老翁游记》首发签名赠书分享会, 大家分享朱经理的旅游见闻和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边游边记、感悟人生的心得体会, 其乐融融,受益匪浅,全国百佳漫画家秋天现场为朱经理现场漫像留念,富有诗人情怀和艺术气质的上海诗人胡江宁总经理当场赋诗作贺。</p><p class="ql-block"> 朱经理退休后撰写的自传体文集《岁月履痕》和《老翁游记》, 如今已被萍乡市图书馆, 以及他的众多亲朋好友们珍藏。</p><p class="ql-block"> 斯人已逝,永别难忘。朱经理走了, 但他的两本书还活着, 弥足珍贵,他生前为江西保险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永存人间, 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