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专家 神仙出没一一摘记高敬亭将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的传奇故事

漆海发

<p class="ql-block">因我父亲于1935年4月参加革命就是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红28军,所以对于那段摄人心魄的革命斗争历史致使我情有独钟的关注与动心。</p><p class="ql-block">因我父亲在红军的部队中,直接属于高敬亭将军率领,亲历了当年战斗历程中讲不完的故事,很多地近距离地接触到了高敬亭将军,十分地了解当时许许多多的情况。因此从我小时候起,平时总是能听到父亲讲述关于高敬亭将军的故事,有时候是他在与老战友之间的交谈中,有时候是他在对外调人员的回忆叙述间,有时候是他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讲课上,有时候是他在家中与他人的聊天时,每次聆听都能感受到父亲那敬仰与崇拜的真挚神情,使我毕生难忘。</p><p class="ql-block">记得我第一次看到高敬亭将军的照片,那是在几十年前去湖北红安县参观红安县革命博物馆(那时候还没有网络可搜一说),在高敬亭将军的照片前,我久久地驻足凝望,思绪万千,感慨如潮,心里默想沉思,这就是当年在我父亲心中神一般存在的伟大人物,现今终于地看到将军的照片了,当时我还曾特地在照片前照像留念。</p><p class="ql-block">另外,在十多年前,我与高敬亭将军的女儿也曾有过联系,高大姐平宜近人,我欣喜地收到了她给我寄来的相关书籍,我一直珍藏如宝。</p><p class="ql-block">在此注明,下面文中内容不是我亲自撰写出来的,而是综合整理摘自相关书籍及网络上的描述与记载。因为详实,因为精彩,因为可读,因为生动盎然,我忍不住地要下载,一方面作为历史资料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到我父亲个人革命历史的背景资料中。</p><p class="ql-block">敬仰于高敬亭将军神灵传奇的伟大人生,惊叹于他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沉迷于他智勇双全的事迹情节,崇拜于他意志坚定的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红色基因,深植血脉。牢记革命历史,砥砺奋进时代,汲取精神力量,焕发前辈风貌,满腔的热血将永远奔腾涌入忠诚爱国、实干兴国的热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将摘记的内容予以呈现:</p><p class="ql-block">鄂豫皖边游击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是南方15块游击区中较大的一块游击区。主要包括湖北黄冈等近30个县。鄂豫皖边游击区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临长江,北连淮河,大别山脉雄峙中央,地势险要,扼水陆交通要道,可北镇国民党河南省南大门信阳;南遏国民党湖北省府武汉;东迫国民党安徽省府安庆。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董必武、陈潭秋等就在这里建立了党的组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党在这里广泛地开展了农民运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党在这个地区先后发动和领导了黄(安)麻(城)起义、商(城)南起义和六(安)霍(山)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2年10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后,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继续坚持斗争。1934年11月,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率红25军离开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留在鄂豫皖边区的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省委指示重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领导边区党政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游击战争。</p> <p class="ql-block">高敬亭,河南光山(今新县)人,1907年8月出生于当地一户贫寒农家,母亲早亡,父亲含辛茹苦将高敬亭兄弟6人拉扯长大,还缩衣节食让高敬亭读了6年私塾,可惜因为家贫,高父无力让高敬亭再上更高学府。在高敬亭16岁时,开始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农闲时节,父子二人杀猪谋生,忙忙碌碌一年,堪堪解决温饱问题。</p><p class="ql-block">和大多数红四将领一样,出身贫寒的高敬亭敏而好学、记忆力强,大革命后期,高敬亭在同学梅光荣影响下走上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1926年,此时,鄂豫皖边境的农民运动,已经轰轰烈烈展开,受此影响,高敬亭也加入农会,走上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深受鼓舞的高敬亭,开始在家乡组织革命活动,可惜东窗事发,当地反动势力在他家中搜到革命传单等物,高敬亭无奈逃离,而他的父亲、妻子以及妻子的3个哥哥,被活活打死,儿子也下落不明。</p><p class="ql-block">黄麻起义后,高敬亭参加了游击队,并成为鄂豫皖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时间回到1930年,党组织在高敬亭的家乡河南光山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已从事革命多年的高敬亭当选为政府主席,开始走上了领导岗位之路,并逐渐展现出“领导才能”,步步高升,在四年后的1934年,高敬亭先后成为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执行委员以及皖西北道委书记,成为这里的军政一把手。</p><p class="ql-block">高敬亭在担任光山县书记、鄂豫皖苏维埃主席期间,先后创建了独立团、游击师。红四主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西走川陕以后,高敬亭任重建的红25军75师政委。</p><p class="ql-block">红25军战略转移后,高敬亭临危受命重建红28军。</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不久,鄂豫皖地区的红25军主力也奉命北上(长征),和中央红军一样,红25军也留下一部分兵力坚持游击,而这个“重任”就落在高敬亭的肩上。</p><p class="ql-block">当时苏区被反动派分成好几块,首尾不能相连,高敬亭在这种情况下,带着红25军留下的部队来到抱儿山与鄂东北独立团会合,并根据鄂豫皖省委的指示,重建有1400余人的红28军,留在鄂豫皖边与敌人坚持游击斗争,牵制反动派的有生力量,由高敬亭担任军政委(未设军长)。【注:红28军成立于1933年,后因形势发展需要,数次与其他部队合编】</p><p class="ql-block">由于国民党实行疯狂的“三光”、“民尽匪尽”等政策,对大别山根据地反复“清剿”,红28军斗争环境异常艰苦,官兵经常睡山洞、吃树皮,抱枪睡到半夜还要转移,防止被敌人包围,再加上战斗频繁,部队伤亡牺牲一直比较大。但广大官兵没有被吓倒,因为他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革命的低潮总会过去,中国革命的胜利一定会到来。正是凭着必胜的信念,红28军始终保持着极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屡次在血泊中勇敢爬起来,拖不跨、打不散,越战越强,始终高举旗帜驰骋在大别山。</p><p class="ql-block">刚刚重组时的红28军,处境极为险恶,敌人调动重兵多路出击合围,企图将红28军扼杀于太湖境内。红28军连续苦战,一路冲关夺隘,直到1935年2月12日夜晚冒雪翻越皖西第一高峰白马尖,才最终脱离险境。4月20日,红28军在桃岭成功伏击敌军,歼敌第九十五旅两个营,宣告敌人“清剿”的又一次失败。</p><p class="ql-block">起初蒋介石并没有将高敬亭的这支红军放在眼里,因为他得到情报:红28军虽然号称有一个“军”,但实际上只有千把人,且粮弹短缺,类似于“游击队”性质,并未调集太多的兵力进行围剿,直到高敬亭指挥处决了余谊密后,才引起蒋介石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余谊密是安徽的财政厅长,当时正好是春节,他带着一二十个卫兵回老家潜山过年,当地的交通站得到情报后,第一时间上报给高敬亭。</p><p class="ql-block">高敬亭认为这是给反动派一个“下马威”的机会,从部队中抽调一批身手较好的指战员,星夜兼程,急行军数百里进入余谊密老家所在的官庄,在交通员的带领下,来到余谊密的家,将其逮捕处决。</p><p class="ql-block">高敬亭可是够狠的,他想给那些所谓的“爪牙”来点厉害瞧瞧,于是从自己的部队里挑出了一帮子身手矫捷、能打的狠角色,大半夜里就出发,屁股后面冒着烟儿路程数百公里,一头扎进了余谊密那个老巢——官庄。多亏一位大哥充当了他们的引路人,他们顺利地找到余谊密的宅子后,二话不说就是一顿“围剿”和“扫射”,高敬亭的洞察力跟鹰似的,够准!</p><p class="ql-block">这个事件迅速在鄂豫皖地区传开,蒋介石得知后大骂“无能”“饭桶”,并下令:必须在1935年6月之前将高敬亭为首的大别山红军剿灭,否则军法从事。</p><p class="ql-block">见老蒋大怒,“剿总”负责人梁冠英调集60余个正规团以及地方民团共25万的兵力围剿一千多兵力的红28军。</p><p class="ql-block">虽然敌人的兵力是红28军的数十倍,但高敬亭临危不惧,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独自指挥部队展开反围剿作战;在一次次战斗中,高敬亭意识到,“反围剿”不能光靠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高敬亭采取了新的策略,在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又在各县镇建立了数十支的便衣队。便衣队的规模很小,只有10余人左右,采取“昼伏夜出”的方式,白天潜伏,晚上组织革命群众“打土豪”,来无影去无踪。</p> <p class="ql-block">随后,高敬亭从部队中抽出军事干部到各地帮助地方发展游击队,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主力部队,则可以更加灵活地与敌作战。此举很快就奏效,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就扭转了被动局面,敌人深感红军“越剿越多”。</p><p class="ql-block">总之,在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中,别的根据地打得非常艰难,唯有高敬亭的红28军打得比较顺畅,创造了奇迹。他领导的队伍不但没有减员,反而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由于梁冠英剿匪不力被撤职,蒋介石调来自己的爱将卫立煌接替指挥鄂豫皖的剿匪行动。</p><p class="ql-block">卫立煌指挥10多万正规军,还有30多个县保安团,跟高敬亭的千余人红军进行较量。为了防止高敬亭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下令修筑8万多座碉堡,建立了40多条封锁线。而且他召集智囊团,绞尽脑汁,研究出来"驻剿"、"围剿"、"追剿"三大战术。</p><p class="ql-block">总之,第五次“围剿”中,蒋介石用的战术,他都用了;蒋介石没用的战术,他也用了。</p><p class="ql-block">但结果却是高敬亭的红军依旧活跃在大别山一带,不时骚扰敌人。</p><p class="ql-block">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敌人刚在报纸上大肆吹嘘,他们将红28军全歼,说"高敬亭被击毙",第二天就被啪啪打脸,国民党一O二师遭到高敬亭部的偷袭,损失一个团。</p><p class="ql-block">卫立煌彻底泄气,只能改变战术,悬赏10万大洋要取高敬亭的人头。赏金之多,超过了当时很多我党领导人。</p><p class="ql-block">三年的游击战争,高敬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军民同心将反动派耍得团团转,围剿了三年,红28军不仅没有被歼灭,还从最初的1400余人发展到3000余人,牵制了大量的国军有生力量,策应了红军主力的长征,蒋介石称高敬亭为“高神仙”。</p><p class="ql-block">而围剿鄂豫皖的失利,也让蒋介石暴跳如雷,他先后换了刘镇华、梁冠英、卫立煌三位总指挥,都未能消灭高敬亭的部队,无可奈何之下,竟然开出10万大洋,悬赏高敬亭的人头,最后也变成了笑话。</p><p class="ql-block">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高敬亭率先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决议,鄂豫皖地区的内战自此结束,这是在统一战线建立之前的谈判,可见高敬亭的政治眼光。</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高敬亭的确是一员足智多谋的猛将,面对25万敌军的包围,不仅没有被消灭,还不断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这支1400余人的红军队伍,在3年游击战面对十倍之敌始终保持在千人以上。在那段时间里,高敬亭经常感慨地说:“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必须极其珍惜并保住这一千多‘革命火种’。国民党拿十个换我一个,我也不干!”,这也充分地表明了“游击专家”高敬亭治军很严的智慧。</p><p class="ql-block">活跃于鄂豫皖的红28军,虽然遭到十倍之敌的多方围剿,但是在政委高敬亭指挥下神出鬼没进退自如,让敌33师四次遭到重大杀伤,师长冯兴贤哀叹自己在和神仙打仗。</p><p class="ql-block">就连清剿总指挥卫立煌,拿“游击专家”高敬亭也毫无办法。</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整编时,其余3个支队都只有2个团2000人上下,只有4支队是3个主力团,还有一个300余人的手枪团(注:我父亲当时是手枪团中的一名班长)。新四军4支队下辖第七,八、九团和手枪团及直属队,共3100多人。是新四军4个支队中人数最多、武器装备最好、红军老战士成分最大的一个支队。而且,红28军还是整个新四军唯一的正规部队。</p> <p class="ql-block">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将军指挥红28军转战3省45县,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68个团,成建制地歼敌18个整营和15个整连,为掩护和策应主力红军的长征以及其他地区的游击战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高敬亭将军的图片及相关的图片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