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杭州市临安河桥镇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个繁荣时期,第一个是明代的嘉靖年间,第二个是抗战时期,自古就是"百行、百店、百工"的集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水路发达,随着人口增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商贸重镇。河桥属原昌化县,昌化又称唐昌,现存河桥门楼上还保留着"唐昌首镇"四个大字,是当年古镇辉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古时候河桥的水路通航,繁盛时停泊船只多达150多艘。故前人有"小小昌化县,大大河桥镇"的说法。沿着昌化溪行走,一幅真真切切的山水古镇图展现在人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河桥古镇,一边是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斑驳的灰色老墙、高低参插的马头墙,一边是弯曲的昌化溪,远远望去有一座蜈蚣形的木桥横跨昌化溪上。走进古镇,一条石板路夺人眼球,石板下面是一条暗沟,当地人叫太平沟,宽一米,深2米,每隔一定距离有一埠头砌有踏步。这太平沟有三个功能::一是便于取水,二是用于洗涤,三是用于消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河桥旧街是古镇的象征,是古镇文化的历史载体,用条石和卵石铺就的街道古朴而宁静,街面上80多幢房屋仍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貌,有的还是清代建筑,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徽派传统建筑风格,房上的木雕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我们慢步古街,品鉴着这些年代久远造型各异的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河桥再次繁荣,很多重要机构设在河桥,影响力空前,成为浙西地区最繁华的商业集市,有了浙西“小上海”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河桥老街上的店铺也还保留着当年前店后坊的风貌,能看到许益隆、惠元堂等老店,通过这些颇有历史味道的排门院墙,还能回味古镇当年的气派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墙里</p><p class="ql-block">"墙里"是一处大杂院,这里大约有二三十户人家。原先"墙里"由洪姓一统天下。他们是明朝洪武(1398)前从徽州迁来的首批住家,故有"洪氏半条街"之称。后来洪姓衰落了,"墙里"的房子卖给了门氏。其他姓氏也陆续搬进来,"墙里"终成大杂院。</p><p class="ql-block">"墙里"曾住着一位草医郎中,青田人,名叫孙回典。抗战时,离"墙里"百米之遥的"许尼和"大宅里,驻有国民党192师一个团,常要孙回典去给士兵治伤。</p><p class="ql-block">(注:"墙里"是河桥百姓的叫法,其实这个地方本名叫"庠裹"。"庠 xiang "是古代的学校,此地明清时有"儒学""义塾"等)</p> <p class="ql-block">许益隆</p><p class="ql-block">河桥老字号之一,店主许一鹏系光绪秀才,民国时当过双溪小学校长。许益隆(曙光168-169号)是清时所开的南北杂货商店,后堂为糕饼作坊,二楼、三楼为客栈。河桥旧为水埠,下游货船抵达河桥,货主船夫大都住在镇上。农历十月,每逢河桥庙会,四方客商云集,客栈也人满为患。民国时,许益隆兼开茧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供销社馆子店,酒菜面饭各种小吃齐全。"文革"后,商店撤出,许氏后代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惠元堂</p><p class="ql-block">惠元堂(今曙光152号)中药店建于清光绪末年,老板姓阮,原是积善堂学徒。积善堂败落后,他自立门户,创办了惠元堂,继承积善堂中药衣钵,延续积善堂之香火。</p><p class="ql-block">阮老板药店原不在这里,也不叫"惠元堂"。清朝时蒲村大财主童民治买下这块地基,于民国初盖起了这幢中西合璧之楼,租给阮氏,而后药店搬到这里,取名"惠元堂"。惠元堂门面三间,石框门,圆拱窗,前三层,后四层,临溪而立。从白下村望河桥,惠元堂当属老街最具特色的建筑。抗战时,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三纵队驻河桥,看中惠元堂建筑的气派,在此设立总部,药店被迫迁址。至今,在二门的顶墙上,仍可见到国民党党旗党徽图案。公元1978年,杭州青春宝公司在河桥拍电视片,以深山长寿老妪献秘方与惠元堂合作研发长生不老中药为线索,讲述青春宝出炉的故事。2005年夏天,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山妹子》剧组也在河桥拍摄乡村药店的故事情节</p> <p class="ql-block">怡和</p><p class="ql-block">"怡和"是模仿杭州"叶种德堂"格局而建的房子,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怡和"托骡帮送货,顺便从杭州带回几张"博彩"之类的赌票,谓"白鸽票"。不想一举中奖,而且是大奖,得银元5000大洋。据说,程家就靠这笔意外之财造起了大宅。清同治初年,"长毛"到了昌化一带。"长毛"是太平天国的败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怡和"被"长毛"付之一炬,血染萧墙。经"太平天国"一劫,"怡和"一蹶不振,家境一落千丈。</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绩溪人在"怡和"街面开设商号,名"同怡昌"。新中国成立后,"同怡昌"成为"光明合作商店",下辖食品、日杂、餐饮、理发、豆制品等多种行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仍是河桥最大的综合商店,后并入河桥供销社,至80年代改制散伙。如今,走进曙光157-163号怡和旧址,只见石门无言,石条无声,古井石栏无影,石磨石臼半埋在地下</p> <p class="ql-block">胡升号</p><p class="ql-block">胡升号在上街19、20、21号,为河桥著名的老店号之一,开办于清咸丰年间,经营陶瓷五金、日用杂货、布匹及裁缝等。因昌化话"升"与"新"同音,街坊邻居呼胡升号为"新号里"。胡升号店面三间,房深三进,有天井明堂,冬暖夏凉,后可通河埠。几百年来,排门依旧,楼梯尚存,无大损毁,实属不易。民国初,胡升号增开邮局,有内勤二人,邮差三人,邮务覆盖整个昌南,被列为浙江省乙等乡村邮政所。1946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胡升号也悄然隐退。胡升号祖宗在安徽绩溪,脉自"龙川胡",迁来河桥后,家省乙等乡村邮政所。1946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胡升号也悄然隐退。胡升号祖宗在安徽绩溪,脉自"龙川胡",迁来河桥后,家庭繁荣,养育了不少"名士高官",胡氏宗祠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柴志振</p><p class="ql-block">柴志振,昌化洪岭人,出身财主人家,清末在河桥购屋开店,姓名即店号。茶叶、白果、笋干、桐油、山核桃、药枣皮,竹木藤器,锅碗瓢勺,泥炉、火,甚至油柴松脂等什么都经营,山货士产摆满店铺。由于特色鲜明,经营有道,因而享誉全镇。老街129-131号就是柴志振当年的店屋,其中四间是店堂,东边一间是庞家酒店。后来,西边一间开过秤匠店。其建筑风格与不同,二楼贴脚枋五间共享独根长木,甚为少见。1950年土改中,这幢房子分给了十户贫农,至今尚有七户人家住在里边。</p> <p class="ql-block">逸庐</p><p class="ql-block">"逸庐"是河桥老街上的一幢民居。系民国初年建造的、中西合璧型的小洋楼。"洋房"占地180平方米,坐北朝南;高三层,阔三间;矮围墙,小庭院,地铺黑白鹅卵石菊花图案,门前有水沟通过。洋房的主人是位医家,姓陈名玉林,字轶材,曾名再生,河桥人尊呼他"伯贤先生"。</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浙西行署王捷少将夫妇曾居于此。国民党江南抗日先遣队总指挥丘玉林也在逸庐作短暂居住。1948年,昌化县长裘正策动起义,曾住"逸庐"。新中国成立前夕,裘正以浙西游击队名义与国民党192师谈判也在"逸庐"进行。如今,"逸庐"虽轮廓依旧,但已几经易主,门楣上方的"逸庐"二字也被铲去,留下一地清晖</p> <p class="ql-block">积善堂</p><p class="ql-block">积善堂,老街59号,建于清顺治年间的老宅,距今300多年。道光五年(1825),胡氏在此开出了河桥最早的药店。积善堂有临街店面三间,药柜俨然。屋柱上有对联:"聚蓄百药,平康兆民","但愿世人无病,不怕药架蒙尘"。积善堂的中草药,多为自行采购,且严格遵循"炮制务精、货真价实、老小无欺"的宗旨。清道光十四年(1834),绩溪人胡芝田携12岁的儿子胡光墉(雪岩)到河桥绩溪乡友家作客,并留胡光墉在河桥糕饼房学做糕饼。闲暇时,爷儿俩常来积善堂串门。后来,胡雪岩在杭州发迹,开办了胡庆余堂中药店。胡庆余堂后来的"戒欺""真不二价"等著名店训,与胡雪岩年少时在河桥积善堂的耳濡目染不无关系。《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据考证,积善堂和杭州胡庆余堂同宗同根、一脉相承,店名也是相互关联的</p> <p class="ql-block">船帮、排棚</p><p class="ql-block">船帮、排棚都是旧时河桥行业帮会、水运组织。河桥鼎盛时有300艘船、300条排、300只窑,船运货,排送木,窑烧炭,从中可以想象当年的热闹繁忙。河桥船帮以青田人、温州人为主,他们从小居住在瓯江边,熟知水性,造船撑篙是世代相袭的生计。放排人多为丽水景宁人,他们既会砍伐,又会放排,颇受雇主欢迎。排棚是放排人的"会所",他们在这里聚会、议事、派工,"棚主"定规矩,付工钱,提供食宿。</p><p class="ql-block">河桥排棚始于清,盛于民国,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鼎盛时有排夫数百人。新中国成立后,撑船人、放排人各奔前程,有的转回老家,有的落户河桥,成为本地居民。</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河桥,虽然没了从前的如云帆影,但如今古镇静谧幽静,原住民生活简朴,处处透着淡雅之美。</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30日</p>